2002年,趙偉成為黑龍江大學創業教育學院的元老,與學校團隊的老師們一起「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了對高校創業教育的初步探索。
就在這一年,黑龍江大學成為教育部確定的全國高等學校創業教育試點單位之一。
兩年後,趙偉辭去高校的工作,通過參加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一個創業培訓項目,成為國際勞工組織的一名項目官員兼國際高級項目培訓師。
7年後,趙偉再換身份,放棄穩定體面的工作,創辦工作室,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
又是一個7年,趙偉在KAB創業課堂上,把自己的創業經歷作為案例,為更多青年創業者提供指導和幫助。
2015年,在個人工作室業務能力日漸成熟的基礎上,趙偉的萃智指南者教育科技公司在北京成立。
「創業未必使我們成功,但創業必定使我們成長。」趙偉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在創業路上最深的感悟。
小雞怎能教小鴨遊泳
在黑龍江大學兩年的創業教育工作讓趙偉認識到,剛剛起步的高校創業教育幾乎都是「小雞教小鴨遊泳」,老師們教授的內容大多流於理論,請來分享心得的校友企業家提供的也多是一些碎片化的經驗,理論多,實踐少,很多東西學生並不能深入地理解,「小鴨子遊泳還需老鴨子教練來教」。
作為一名年輕的創業教育工作者,趙偉對自身的條件進行了分析——市場營銷班出身,理論儲備是豐富的,但實踐層面的短板,讓他在講課時總覺得有勁兒使不上。
在經歷了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7年的創業項目培訓師的生涯後,趙偉作出了「實戰」創業的決定。
「一開始也有顧慮,放棄穩定而體面的工作『下海』,需要很大的勇氣。」趙偉說。不過,在中小企業提供創業培訓服務的豐富經歷,以及儲備多年的專業理論和工作經驗,也讓他對未來充滿自信。
2011年,趙偉的創業培訓工作室成立。而趙偉的創業也和「創業」息息相關——他開辦的創業項目,是創業培訓工作室。
先有訂單再創業更穩妥
趙偉認為,創業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照鏡子」,認真客觀地審視自己一次,看看自己的知識技能和自己的項目資源適不適合創業,更重要的是要看看自己的動機。想創業的人其實很多,但是真正創業的人少之又少。把這個照鏡子的工作做好了,就能極大地降低創業的風險,創業的成功率也就隨之提高。
與很多人曲折坎坷的創業經歷相比,趙偉的創業之路顯得順風順水。
從高校到聯合國一共十幾年的工作經歷、對行業產業各方面流程的爛熟於心和人脈資源的積累,使知識付費和技術培訓成為趙偉最為擅長的領域,也讓他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加上早前個人工作室的運營,訂單和客戶群已見雛形。
趙偉說,從工作室到公司,回過頭去看,每一步都是在為下一步鋪路。在擁有潛在訂單的情況下,創業風險小了很多。相較於多數先展開運營再找項目的大學生創業者而言,趙偉的創業顯得更為穩妥。
獲得家人支持是必備的能力
趙偉常常在做創業指導、資訊時告訴創業者和創業導師,獲得家人的支持是創業者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在做出創業這個決定之後,趙偉立馬就得到了來自家人的支持。在上世紀80年代就曾進行過創業活動的父母,對他創業的想法一路綠燈;而趙偉的妻子更是以創業合伙人的身份,用實際行動給了他莫大的支持。
在高校任教和在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工作經歷讓趙偉積累了不少經驗和資源,所以他在公司主要負責技術和整合資源,而溫柔細膩的妻子則偏向於人力資源管理和具體的事務操作上。「我們的性格和能力剛好互補。」趙偉說。在公司,趙偉的妻子扮演的是一個「知心大姐姐」的形象,公司裡的員工遇到了個人的情感、生活問題也都樂於去找老闆娘傾訴。
對於自己創業初期的經歷,趙偉覺得,自己早年經歷過沒有專業的創業導師指導的尷尬,就要在自己日後的創業中培養更多擁有專業素養和經驗的導師來幫助正在創業的年輕人:「我一個人去幫助青年創業者勢單力孤,影響力會很有限。但是如果我幫助培養更多的創新創業導師,那麼就可以更多地幫助青年創業者,這是一個倍增效應。」
趙偉用3個階段來描述他近15年的工作經歷:第一個5年,把喜歡的事變成一份工作來養家餬口;第二個5年,把這份工作變成用專業素養對待的一個職業;而在即將結束的第三個5年裡,要把這份職業變成一份事業,用整個後半生來從事創新創業的指導和培訓諮詢服務,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