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由皮克斯製作、迪士尼發行的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上映,並獲得了巨大成就,斬獲了包括奧斯卡在內的多項大獎。電影中的主角——小丑魚尼莫(Nemo)和它的父親馬林(Marlin)也成為了動畫電影史上非常經典的動物角色。比較諷刺的是,這部電影傳達了保護海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呼聲,但是電影上映並且獲得成功後,卻導致海洋中真實的小丑魚們遭到了大肆捕撈,成為了海洋觀賞魚愛好者們趨之若鶩的新寵,在所有海洋觀賞魚類的貿易總額中佔據了43%。而且在所有寵物小丑魚中,人工繁殖的個體僅佔25%,大部分還是直接捕撈的野生魚。
「小丑魚」這個名字,來源於它們的英文名字Clownfish,是英文直譯的名字,也是最廣為人知的名字。但是在科學界,小丑魚是鱸形目、雀鯛科、海葵魚亞科的魚類統稱。海葵魚亞科下有兩個屬:雙鋸魚屬Amphiprion和棘頰雀鯛屬Premnas,這兩個屬之下的所有成員都可以被稱為小丑魚或海葵魚。電影《海底總動員》裡馬林和尼莫的原型,是雙鋸魚屬的眼斑雙鋸魚Amphiprion ocellaris,也是最出名的小丑魚種類,在觀賞魚界的商品名為「公子小丑」。
無論是在紀錄片中還是水族館中,我們能看到的小丑魚絕大多數都在海葵附近行動或是海葵觸手之間穿行。這是因為二者之間擁有共生關係。生物之間的共生關係大家上初中的時候都學過一點,但其實共生關係也分很多種,常見的有這些:寄生關係(一方有益,另一方有害)、互利共生關係(雙方都有益)、偏利共生關係(一方有益,另一方無益無害,又叫片利共生)、偏害共生關係(一方有害,另一方無益無害)、無關共生關係(雙方都無益無害)等。而小丑魚和海葵,就是典型的互利共生關係。
具體來說,海葵的觸手擁有刺細胞,對大部分魚類來說有一定的危險性,而小丑魚體表能夠分泌出黏液塗層,可以免受海葵的攻擊,所以海葵能夠為小丑魚提供較為安全的活動場所和家園。不僅如此,海葵吃剩的食物殘渣、身上的寄生生物、壞死的身體組織也可以成為小丑魚的食物。這是海葵為小丑魚提供的便利。反過來看,小丑魚可以為海葵清理壞死的組織、食物殘渣,還能憑藉鮮豔的顏色吸引其他肉食魚類前來獵食它們,從而被海葵趁機捕獲。這是典型的「雙贏」,屬於互利共生。
所以小丑魚對海葵是比較依賴的,可以終生在海葵附近生活。在食物方面,小丑魚除了能夠在海葵那裡獲取之外,還可以進食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和藻類。小丑魚的繁殖也在海葵附近完成,產卵地點一般選擇在海葵周圍的平坦表面上,雌性負責產卵,雄性負責將卵受精,並照顧和保護魚卵。很多人可能對小丑魚的性別有所耳聞——它們是雌雄同體的動物。但相比起典型的雌雄同體動物來說,小丑魚的情況更為複雜,並不是簡單的「既是雌性又是雄性」,而是可以在二者之間進行有序轉換,生物學術語稱之為「順序性雌雄同體」。
順序性雌雄同體,指的是生物個體具有階段性的性別,不是「同時是雌性和雄性」,而是剛出生時為固定性別或未分化性別,在特定刺激下可以轉換性別,但一般只會轉換一次,並且是不可逆的,不是能夠隨便亂換,也不是同時存在兩種性別。順序性雌雄同體有兩種不同情況:由雄性個體轉換為雌性個體的現象叫「雄性先熟」,由雌性個體轉換為雄性個體的現象叫「雌性先熟」。小丑魚就是雄性先熟的順序性雌雄同體。
小丑魚從卵中孵化出來以後,會首先發育成雄性,但此時沒有繁殖能力,生活在群體中。每個小丑魚群體只有兩條魚擁有繁殖能力,即處於首要地位的、體型最大的雌性小丑魚,和處於次要地位的、體型第二大的雄性小丑魚。也就是說,每個小丑魚群體中無論有多少個體,都只有首領和它的雄性配偶擁有繁殖權,其他的小魚雖然都是雄性,但是性腺尚未發育成熟,沒有繁殖能力,在繁殖期間會幫忙照顧首領產下的魚卵。
當群體中的雌性首領離開群體或者死亡後,原本處於次要地位的雄性小丑魚,會轉換為雌性個體,並增大體型,成為群體中新的首領;而原本群落中體型第三大的小丑魚,則會頂替前任首領配偶的位置,成為群體中新的「二大王」,並且性腺發育成熟,開始擁有繁殖能力。其他的成員還依然是沒有發育成熟的小弟,當新的首領死亡之後,小丑魚們會再按照體型順序依次往前頂,如此循環。是不是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