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三線:「古田」精神永放光芒

2020-12-01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顧月明 陳正康

第795期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毛主席高瞻遠矚,適時提出「備戰備荒」「建設三線【1】 」的號召。

使命召喚,義無反顧

黨中央一聲令下,在中共上海市委的統一部署下,1969年7月5日,上海仁濟醫院受上海第二醫學院黨委派出三位同志前往寧國胡樂籌建一所小三線戰備醫院【2】,他們乘坐臨時借用的老舊「別克」車離開大上海,急切駛向寧國縣胡樂古鎮......

接受委派的三位同志,是根據「好人好馬好刀槍」組建原則精心挑選的。陳一誠,1942年時期的新四軍老幹部,解放初期夫妻雙雙抗美援朝,上海第二醫學院成立後任組織部長,後調任仁濟醫院黨總支書記(第一把手);朱南康是黨員總務科長,長時間任職醫院後勤崗位,辦事幹練勤奮踏實經驗豐富;湯希偉(後來加入中共)醫學院畢業6年的年輕婦產科醫生,年輕上進,醫術良好。籌建組極其需要這樣的架構。

7月5日,歷史註定這是一個不平常的日子(事後才知道這天下午黃山茶林場11名知青為搶救國家財產被洪水吞沒),天上下著大雨,老陳一行經過浙江長興後沒多久,就因前方道路被洪水淹沒而無法前進,又從幾個方向試圖繞道前行,最終還是在天黑時分無功而返夜宿長興。

第二天一早出發,一路上由後方基地指揮部派小車在衝毀的路基對面分段接駁,一段一段換了兩三次車,傍晚時分才到了胡樂鎮,住進預先租借的屋子。環顧四周,屋內地面上泥漿兩三寸厚,實木柱子和牆面泥水痕跡高達一米半,也就是說昨日的胡樂古鎮同樣浸泡在一片汪洋之中。三位先遣隊員打掃屋子,吃罷晚飯,安置好東西後睡覺。

進山第二天,先遣隊不顧顛簸勞累,在上級組織先期選址的基礎上,由當地一位幹部引領深入山溝實地踏勘。步行走過胡樂大橋,公路邊上有一個岔口便是池塘塢入口,在山谷底部之上2~3米沿山邊有一條一尺多寬的羊腸小道,小道兩旁的雜草灌木,足有半人多高,沿著小道往裡走七八百米,有一處山谷稍寬些,轉轉彎再向裡又是羊腸小道,300多米處見到一個直徑四、五米的小池塘......

幾天後,先遣隊經與後方基地指揮部、南京軍區軍隊幹部共同研究論證,一起確定醫院院址就選在胡樂鎮東邊一公裡處這個小山溝——池塘塢內。因為那個小池塘,冬天也不幹凅,水來自地下山泉,水質清涼甘爽,醫院地址選在那裡既符合「靠山、分散、隱蔽」的三線建設原則,又有離鎮較近生活方便的好處。為紀念和發揚古田會議精神,陳書記提出醫院名稱就叫古田醫院,上級很快予以批准。自此後數月內,陳一誠等三人往返於上海與皖南之間,申請撥款、請調人員、請市政部門設計圖紙等等,忙得不亦樂乎!

進山後的第一個春節,老陳、老朱回滬探親。年初二上午,留守值班的湯醫生接到績溪雄路後方衛生工作組電話,要求古田籌建組派人去後方瑞金醫院駐地開會,會議重要,務必晚上趕到。湯醫生二話沒說,煮一碗麵條吃了,帶上雨傘,將門鑰匙交給隔壁大媽, 11點鐘就出發了。

沿著公路,關注路旁裡程牌,看著手錶,以每小時12華裡速度前行,預計最快晚上7點能到。因是春節,路上無車可搭!下午4時老天下雨了,湯後背冒汗打傘疾走,5點半左右,有一輛卡車在他前面30米開外剎車停下,司機大喊湯醫生,原來是後方瑞金醫院的,相互認識。於是上車快速趕往開會現場,只是此時他已徒步急行七八十裡地了。

1969年12月初,在當地政府和人武部門大力支持下,開始築路。建築隊伍由胡樂區基幹民兵組成,三位籌建組人員,加上奉命增援的仁濟醫院總務科劉俊、財務科茅于娟,大家吃住在胡樂鎮上那間租借來的民房裡,每天與民兵們一起參加勞動,由陌生到熟悉,籌建組與當地老百姓形成了良好的關係,當地人民對籌建組非常熱情友好。而湯希偉醫生則常常被老百姓叫去看病,在當地人眼裡上海醫生技術高超,手到病除。老黨員朱南康承擔著籌建工作大量的聯絡協調具體指揮,幾乎沒有一點空閒時間。經過五十天奮戰,道路築成,汽車可以進場了。

古田醫院的主體工程由上海市第四建築公司406工程隊承建,在進塢公路築成後,隨著工程隊進場,建設進度突飛猛進。仁濟醫院黨組織又派5位同志前來助陣。此時,陳書記在推進建築工程的同時,已胸有成竹開始選人點將,快速調撥醫療用品和生活物資,謀劃醫院開診事宜。1970年6月23日,經過精挑細揀的仁濟醫院首批支內醫務人員一行19人,告別親友,懷著滿腔的革命熱情離開上海,奔赴小山溝,住進了那幾間簡陋的臨時集體宿舍。

其實,這時的古田醫院病房樓第一層剛蓋了個雛形,沒屋頂,沒配上門窗,地面還是泥沙石子。在上級黨組織指導下,醫院成立黨支部,陳一誠任黨支部書記,朱南康任支委兼行政院長,一個在艱苦環境下磨合而成的堅強堡壘已成氣候。為了紀念毛主席關於「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六二六」指示發表五周年,6月26日,古田醫院如期開診,二十多名醫務工作者以高昂的鬥志全身心投入工作,當地人民群眾奔走相告。

不忘初心,攻堅克難

正如湯希偉醫生所說的那樣,「知道要去小三線,人人都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誰也不曾想到古田醫院的門診是在這樣的情景中開場的。」

醫院尚未建成,門診提前開張,在當時軍工企業也處籌建階段的特定環境下,構成醫院病人最大比例的仍屬當地人民群眾。醫院門診剛開出沒幾天,一天傍晚,一群農民用擔架抬著一個面色慘白、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中年男子,要求救治。患者口吐暗紅色血沫,無力說話。送來的人說他吐血兩天不止,眼看要沒命了……不僅醫生護士,其他員工也紛紛聞訊圍過來。以內、外科醫生為主體,一面緊急對症治療,一面作必要檢驗。

當晚進行大會診,全院20多人集體參加。根據病人有上消化道急性反覆出血且有胃病史,目前極度貧血,惡液質,只要再有一次多量出血,就可能危及生命,初步診斷:胃癌大出血或胃潰瘍大出血。討論的關鍵是要不要開展急救手術?如不手術,似乎無救;如若轉診時間上不允許;如若立即手術且病人是胃潰瘍出血,則挽回生命的可能性不小。但依據當前條件,要進行手術的難度很大,設備條件差不說,尤其是急需輸血而血源何來?如若手術中出現意外,病人家屬不諒解怎麼辦?關鍵時刻陳書記一錘定音:治病救人要緊,有風險我們扛!家屬談話由陳書記親自承擔。

在對病人應急處理後,第二天一早,找了一間寬敞的房間,門洞和窗洞被清潔大被單蒙上,成了手術室,幾條長板凳鋪上門板作為手術臺。病人躺在上面,鋪上消毒巾、手術巾,張子應醫生熟練地上好麻醉,屋內鴉雀無聲,但人卻滿滿的。

薛春大、蔣惠人兩位主刀醫生各獻血200毫升輸給病人,然後走上「手術臺」,湯希偉醫生則是有生以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當手術護士。助理護士胡瑞英不停地燒開水並用特大鋼精鍋給備用和急用的手術器械煮沸消毒。三、四支大號手電筒由人站在凳子上照在手術區。其他人則在邊上用蒲扇揮趕蚊蠅蟲子,也有人不時為手術臺上的醫生護士擦去臉上、頭頸的汗水,偶而一個飛蟲闖到手術區的消毒巾上,立刻一個硫柳汞棉球就壓了上去並保持不動!

最後費時兩個小時不到,終於完成手術,患者果然是胃潰瘍大出血。當張子應醫生喊出生命體徵正常、血壓上升並維持穩定時,大家歡呼雀躍,高興激動之情比門外的家屬更高漲!

第一例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的消息傳得很快,第三天,又抬來一個急腹痛高熱病人。診斷為腸梗阻並發穿孔後腹膜炎。有了三天前的經驗,同樣的環境同樣的隊伍,搶救用血依然依靠本院職工義務獻血,又一例急診搶救手術成功!古田醫院從開診起始就贏得了當地人民群眾的高度信賴和好感。

當地胡樂醫院婦產科郭玉玲醫生得知古田醫院湯希偉是婦產科醫生,主動前來建立工作聯繫,在醫院黨政領導大力支持下,每逢郭醫生感覺棘手的病人都要叫上湯醫生一起出診,流產大出血、產後大出血、胎盤滯留、各種難產,白天黑夜跟隨她翻山越嶺到老鄉家出診,滬皖兩地醫務人員在共同的崗位上結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緣,聯手合作服務於共同的病患大眾,譜寫了一曲曲動人心魄的美麗篇章。

為了錘鍊醫務人員的野戰能力,陳一誠書記還組織醫務人員進行徒步野外拉練。一個深秋的早晨,由醫生護士後勤人員一行7人組成的醫療小分隊從醫院出發,陳書記、朱院長親自送出醫院大門,目的地是幾十裡外的浙江島石鎮仁裡村協作機械廠,途中要翻過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水浪頭」山嶺,隊員們為省時歷時4小時翻山越嶺到達目的地。

吃過午飯,為軍工職工診病開藥,下午3點半開始返程,走到水浪頭翻過山頂下山時,天色已暗,下山小道陡峭曲折,天已下起小雨,看不清路,只能回頭返上盤山公路,好在湯醫生夜視還行,就打頭陣,薛春大身強力壯且帶著一把刀子,他殿後防野獸襲擊。在前後距離兩三米看不見同伴的黑暗中,一行人在雨中急行了4小時,終於回到胡樂進入池塘塢,開始有路燈,但唯一的女隊員已步子搖晃朝路邊歪去,趕緊喊她,卻已滑下路基,實在是太累了!

從1970年6月26日醫院開門診到1971年春天這大半年內,隨著病房大樓、門診大樓、職工單身宿舍、家屬宿舍相繼竣工,醫療工作也慢慢正規起來。醫院黨政領導又適時組織醫護人員和後勤人員開展下鄉巡回醫療,義務培訓當地醫務人員,協助當地開展「二管五改」愛國衛生運動;採集中草藥;自辦教育培訓醫護人員;下(三線)廠為職工看病,既服務了三線工人,又幫助廠醫提高業務水平……

一次次搶救,一場場搶險,接踵而至無以累計,一場場戰鬥,一場場勝利,迎難而上有條不紊。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是古田人的信條。在那個年代,經歷了文革最初幾年的彷徨,一旦有了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建設三線保家衛國,人們的革命激情就一下子爆發出來,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好像沒有什麼困難是克服不了的。這種生活態度和工作激情在現代人看來簡直無法理解,但古田人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有堅強堡壘作後盾,古田醫院一步步走向發展壯大和鼎盛!

註:

[1]所謂一、二、三線,是按我國地理區域劃分,一線指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和東部沿海各省市,三線指雲、貴、川、陝、甘、寧、青、豫西、晉西、鄂西、湘西等十一省區,一、三線之間為二線。三線又有大小之分,西南、西北為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省區的腹地為小三線。

[2]分布於皖南地區的小三線戰備醫院有四所,分別是後方古田醫院(寧國胡樂)、後方瑞金醫院(績溪雄路)、後方長江醫院(池州梅街)、後方天山醫院(東至香隅)

顧月明,1975年7月畢業於上海第二醫學院口腔系,同年分配入後方古田醫院,先後從事口腔科、外科醫生工作,後期任醫院副院長,全程負責醫院的調整移交工作。1988年底回滬,曾在南市區腫瘤防治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從事行政管理工作。2009年2月光榮退休。陳正康,1971年7月任上海後方古田醫院政宣組幹事,1986年4月返滬後先後在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紀委、監察審計處、二醫大分部、校辦產業處、後勤處、二醫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工作,2010年11月退休。

相關焦點

  • 一位上海小三線人記憶中的原古田醫院(上)
    今天帶來的是上海小三線原古田醫院陳正康的口述史文章,聽他講述故事。採訪者:陳瑩穎(上海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整理人:陳瑩穎採訪時間:2018年6月24日下午採訪地點:上海市黃浦區腫瘤防治醫院會議室我是1950年11月出生的,在進古田醫院之前在上海崇明縣裕安鄉務農。
  • 上海「小三線」工人家庭的回憶
    這是一次尋找家族史的追憶之旅,去年9月,上海大學歷史系碩士生陳和豐報名參加了大學生「家·春秋口述史計劃」,自此他一直在挖掘家族史料,從父輩祖輩口中,記錄一個上海「小三線」家庭的悲歡離合。  「一個國家的建設、一個社會的變革看似轟轟烈烈,可都是由無數普通人的默默付出堆砌而成的。」陳和豐說。  今年是「小三線」建設50周年。
  • 情系仁裡:追尋上海小三線印記
    文|鄭穎您聽說過小三線嗎?1964年6月,中共中央為有效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對國家安全的嚴峻挑戰和儘快改變中國工業不合理的布局,作出了進行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四川、貴州為大三線,江西、安徽為上海的小三線。
  • 小三線回憶:上海後方機電工業公司調整前後
    在上海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下,1965年上海市機電工業局技術二處負責常規兵器生產和籌建上海小三線建設。隨著機電系統上海小三線建設和發展,1966年9月成立了229指揮部661工區。工區黨委書記是王公道,主任周元首,王微珉任工區辦公室主任。
  • 段偉:《口述上海——小三線建設》讀後
    三線建設有大三線建設和小三線建設之分,西南和西北地區為國家的大三線建設,各省市自治區自己的小後方則稱為小三線建設。在毛澤東和中央的號令下,從1964年起,中部和沿海沿邊的20多個省市自治區大部分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小三線建設。由此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調整,成千上萬的參與者的努力在共和國建設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筆。
  • 高球根:撰寫回憶錄,搶救小三線的歷史
    寫小三線,應該寫小三線工人為了國家軍工生產是怎麼奮鬥怎麼把小三線建設好的,大小三線職工離開繁華的大上海,離開小家,奔向山溝,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克服種種困難,急毛主席所急,想毛主席所想,試製出國家急需的軍工產品,裝備部隊。這是應該反映的主題,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如何介紹朋友、生活困難、在小三線不安心、要去讀大學等方面,我認為這些不是小三線的實際情況。實際上,當時毛主席為了準備打仗,才要建設小三線。
  • 小三線時代寧國的海派文化
    上世紀六十年代始,上海「小三線」 工業進駐寧國,陸續建立了十多個企業、事業單位,廠房及設施遍布寧國城鄉,先後運營二十餘年,員工達三萬多人。- 「小三線」交接 -這一歷史事件的意義不只是經濟層面,更深遠、更重要的意義是在文化層面。
  • 勿忘種樹人:我心中的小三線今昔
    文|張雪怡2018年夏天,參加上海大學歷史系的碩士複試結束,我第一次接觸到小三線建設——這對當時的我來說完全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並有幸加入到上海大學歷史系徐有威老師的小三線建設研究團隊之中,開啟了我的研究生學習之旅。
  • 唯有他們,還保留著徽州小三線的最後記憶
    八十年代末,皖南的「小三線」廠陸續撤回上海至今,短短幾十年而已。但目前,大多數的三線舊廠倒閉,三線舊址被遺棄在大山深處,當年參加三線建設的人漸漸逝去,越來越少的人知道這段歷史。廠房是凋敝的,人是年邁的,我們是青春的。越來越多的人忘記這段歷史,我們為什麼還要提呢?關於皖南「小三線」的研究,上海方面建立專項基金並有許多相關論文、視頻、書籍、報告等成果。
  • 小三線:從荒草地到紀念館
    萊蕪區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為「書記」工程,明確提出帶動6類文明實踐基地建設,其中包括山東小三線紀念館等紅色文化實踐基地建設。山東小三線紀念館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致力於打造特色黨員教育基地,填補了省內關於小三線建設的歷史空白。
  • 90後關注小三線研究的哪些問題
    婦女能頂半邊天根據各廠檔案資料的不完全統計,在各地小三線工作生活的女性大約佔有全體小三線職工的四分之一。上海大學歷史系2012級碩士生鄔曉敏選擇了小三線的女性作為研究對象。「她們當時是怎樣去小三線的?在地區上有什麼分布特點?生活和工作又如何兼顧?」
  • 績溪,我的第二故鄉——小三線生活拾零
    當時的生活日用品都是從上海運來的。大米是當地產的,不久辦起水廠、煤廠等。整個後方基地還辦了個農牧場,終於能吃到上海品種的蔬萊。夏季還有雪糕、冰磚。隨著工廠的建設,我們的生活設施也愈來愈完善,煮飯有蒸飯箱,打開水有老虎灶,想穿新衣到縫紉組。買菜就更方便了,只要在萊藍裡放上寫有菜名和數量的紙條,下班後付了錢拎起來就可回家煮了。
  • 林超超︱口述歷史做到了什麼:搶救小三線建設的歷史記憶
    《口述上海——小三線建設》(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等編著,徐有威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三版,以下簡稱《小三線建設》)毫無疑問也應當被列入口述史的範疇。從2009年至今,上海大學歷史系徐有威教授和他的科研團隊已經為上海小三線建設「重見天日」奮戰了八度春秋。
  • 古田央視心連心 恩山孟文豪作品《山水相戀》朱一龍江疏影傾情獻唱
    近日,「我們從古田再出發」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心連心」藝術團在古田站的慰問演出順利舉辦,當天眾星如雲,大家紛紛為愛發聲,而由恩山作詞,孟文豪作曲的《山水相戀》這首歌曲則由當紅流量小生朱一龍與青年女演員江疏影共同獻唱,讓大家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陣陣溫暖。
  • 跟著徐有威老師從事小三線研究的「四個一工程」
    那麼相應的在選擇導師方面我並沒有太多的猶豫和困惑,當我在上海大學文學院官網上瀏覽到徐老師的個人主頁時,看到徐老師的研究方向是中國當代史領域中的小三線建設時,我就基本上確定了我的選擇和方向了,當然那時候我對小三線建設是一無所知的,但時至今日當我回想起自己的這一選擇時,我十分慶幸自己能夠抓住這樣一個機會能夠跟著徐老師這樣一位三線建設研究領域中的開拓者與領跑者學習小三線。
  • 貴州三線工廠第一代上海工人:故鄉留在記憶裡
    中新網遵義4月17日電 題:貴州三線建設第一代上海工人:故鄉留在記憶裡  記者楊茜  「我認識、熟悉的上海都在老照片裡,對於現在的上海,我只是一個過客。」在貴州生活近50年的上海人楊小鎖說。  今年67歲的楊小鎖和丈夫顧榮根都是1966年2月參加三線建設從上海來到貴州的。他們在貴州成立家庭,在貴州遵義梅嶺化工廠工作了大半輩子。回首當年,老兩口說,當時怎麼也沒有想到,那時離開上海後,故鄉就留在了記憶裡,而這個曾經偏僻的山區卻成為他們落地生根之處。
  • 《絕境鑄劍》還原熱血年代 英雄兒女傳承古田精神
    電視劇《絕境鑄劍》作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古田會議」召開九十之際的優秀作品,打破以往主旋律題材影視劇聚焦大型歷史事件,將鏡頭對準土地革命聚焦「古田會議」前後閩西獨立營浴火淬變。
  • 尋找紅色印記,探訪沂水「小三線」企業
    ,將全國地域劃分一線、二線、三線。相對於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腹地稱為小三線。60年代至70年代,山東省啟動了地方軍工「小三線」建設項目,在沂水縣境內興建的「小三線」廠企有4處,其中有2處位於沂水縣高莊鎮。分別是山東前進機械廠(位於高莊鎮杏峪村),1993年搬遷至臨沂;山東機械修理廠(位於高莊鎮龍灣村),1993年搬遷至臨沂。 為弘揚沂蒙精神,探尋輝煌歷史。
  • 「黨課開講啦」:傳承三線精神 弘揚愛國主義
    此次黨課以「愛國主義」為主題,以「尋訪三線印記、矢志科技報國」為題目開展,以西計公司(國營第789廠)的發展歷程為線索,講述了從60年代初,義無反顧投身三線建設的軍工一代人;80年代後期,企業三線調遷遷建重慶繼續紮根國防裝備建設的軍工二代人;進入新時代,矢志科技報國的第三代軍工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