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鄧麗君
東方網7月29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明年是歌壇傳奇鄧麗君逝世20周年紀念,記者獲悉,作為滬上首波紀念演唱會,9月12日,「天籟永存」——海峽兩岸億萬歌迷懷念鄧麗君演唱會將在奔馳文化中心獻演。與一般模仿秀不同,此次演出邀請了費玉清、孟庭葦等歌手,帶來包括《小城故事》、《忘記他》、《我只在乎你》、《但願人長久》、《何日君再來》等金曲的再度演繹。同時,為體現海峽兩岸的共同追憶,香港歌手鄭穎芬,內地「小鄧麗君」桐瑤、王靜、陳佳等也將加盟參與,現場,主辦方特意引進了美國高科技LED多媒體背景渲染技術和裸眼3D藝術效果,力求在現場重現鄧麗君的音容笑貌與迷人歌聲。
平心而論,相比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小鄧麗君」個人演唱會,如此大規模的「明星版」紀念演出已屬難得。然而,除了模仿,我們還能以什麼方式紀念鄧麗君?面對這些年來略顯審美疲勞的「翻唱秀」,鄧麗君紀念演出這個「富礦」還能怎麼挖?
「小鄧麗君」層出不窮
良莠不齊,模仿秀漸疲勞
2005年,上海廣慧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胡一荻和朋友一起,將鄧麗君模仿者盛燕帶入上海演唱會市場時,「鄧麗君模仿秀」的概念,在中國大陸還屬於新生事物,引發的轟動效應是可想而知的,「不僅票子全部賣完,演唱會結束後,還有觀眾真的寫信過來,表達激動的心情。」這以後,「小鄧麗君」開始在各地層出不窮,數得上名號的知名模仿者就不下20個:盛燕、杭晨、江琴、戴妮、桐瑤、王靜、陳佳……相關的模仿秀演出在全國也遍地開花。胡一荻告訴記者,市場最紅火的時候,一座城市一年舉辦十場左右的鄧麗君金曲演唱會,照樣有得賺,「喜歡鄧麗君歌曲的,大多數都是40歲以上的觀眾,只要票價合理,願意自己掏錢買票的還是大有人在。」然而,進入2010年,類似的模仿演唱會數量開始下降,究其原因,胡一荻將之歸結為:品質良莠不齊,出現審美疲勞,「一開始,這些演出對模仿者的要求還是很高的,聲音、唱腔都很講究,但後來『小鄧麗君』數不勝數,有的本身並不是很專業的,觀眾覺得不滿意,到頭來,其實是砸了鄧麗君的牌子。」
對此,曾與鄧麗君合作過「鄧麗君十億個掌聲演唱會」的臺灣主持人田文仲也深有同感,在他看來,內地對鄧麗君的神話有著過於濃重的包裝痕跡,「現在在臺灣地區已經找不到一個鄧麗君的歌迷團了,更極少有以翻唱鄧麗君歌曲而出名的歌手。因為大家有個共識,你喜歡鄧麗君的歌曲,你可以去唱,但為什麼一定要從穿著打扮、一舉一動上去模仿?為什麼一定要說自己有多像鄧麗君?」田文仲覺得,太過商業的操作,只會擾亂市場,增加一些小歌手「沽名釣譽」的機會。事實上,記者了解到,現在舉辦一場「小鄧麗君」演唱會,門檻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高,除了聯繫歌手、場地等必備的條件外,一般來說,只要向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繳納1萬-3萬的演出授權費,即可獲得官方的許可,這也是為什麼如今在二三線城市,鄧麗君模仿秀依然「吃得開」的原因。
明年逝世20周年
紀念演出可否創新形式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無可否認,鄧麗君在中國內地乃至世界華人中的影響力,非一般歌手所能匹敵,然而,這個本該是演出的「富礦」,近年卻始終停留在模仿秀的階段,用一位鐵桿歌迷的話來說,「挖得太淺」。與之相比,張國榮、麥可·傑克遜等歌手身後的一系列紀念演出,不斷嘗試有所突破。例如一年一度的張國榮紀念演唱會,常常是眾星參與翻唱,營造出濃濃懷念氛圍;太陽劇團「麥可·傑克遜不朽傳奇」世界巡演,則依託高科技與音樂、雜技等手段的結合,創造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贏。
事實上,關於鄧麗君的紀念演出能否創新形式,在業內有過一些討論。如此眾多的金曲、神秘的感情世界、傳奇的人生經歷,有關鄧麗君的一切,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是非常適合通過音樂劇形式來表現的,只可惜,多年前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在中國內地製作的一個「音樂劇版」,後來因種種原因,沒有持續巡演,該版本中,故事基本照搬了鄧麗君的一生,情節架構稍顯平淡,製作也尚欠火候。也有人提出,是否可以參照經典音樂劇《媽媽咪呀!》的成功模式,用耳熟能詳的金曲,包裝一個全新的故事,讓鄧麗君歌曲藉由嶄新音樂劇,再度迴響耳邊,「《媽媽咪呀!》借用ABBA的金曲,串起了一個完全原創的故事,音樂與故事嚴絲合縫,讓ABBA樂隊再度發光,有那麼多金曲的鄧麗君,為什麼不可以複製這條成功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