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這類病毒原本存在於野生動物身上,把它們引到人身上的禍源,與一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亂殺、亂吃野生動物有直接關係。
根據武漢衛健委的通報,頭一批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人,都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有關。調查顯示,此前在海鮮市場中有非法售賣野生動物的現象。多家野生動物交易商鋪公開售賣竹鼠、狗狸獾、果子狸等幾十種野生動物。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從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585份環境樣本中,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核酸,並在陽性環境標本中分離病毒,提示該病毒來源於華南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
錯誤觀念下的野味饕餮
這並非第一次由野生動物交易、食用引發的疫情。
2003年,SARS疫情,最早出現在廣東的11個病例多數都有與野生動物接觸的歷史,包括運輸者、交易人員、餐館廚師以及服務員。同一時期,科研人員在廣東野生動物市場的果子狸體內分離和檢測到了SARS病毒。
17年過去了,新型冠狀病毒追根溯源依然指向了野生動物的交易與食用。1月26日,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發布公告,為嚴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斷可能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自公告發布之日起至全國疫情解除期間,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
然而,禁令之下,仍有一些商家頂風作案。
1月28日,湖北鹹寧查處一個地下非法野生動物經銷點,現場依法收繳麂活體1隻、死體1隻、皮9張、鼬獾活體1隻、黃鼠狼皮1張。
1月29日,在廣州一農貿市場裡,依然有人偷偷出售竹鼠、山雞、蛇等野生動物。
1月31日,位於南澳街道海港路42、44號的深圳市大鵬新區名順海鮮檔海鮮池擺放有2隻鱟,屬於廣東省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目前已立案調查。
……
1月31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對加強野生動物管控工作進行再安排再部署,強化野生動物管控和疫源疫病監測防控措施貫徹落實,並重點圍繞六方面情況開展督導檢查。
「很多人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吃『野味』。」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長、研究員冉景丞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人們都迷信所謂自然野生,認為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比人工養殖的要好,認為野生動物稀奇所以大補,甚至把能吃到野生動物看成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正是因為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了偷獵和販賣野生動物的行為時有發生。」
相關調查發現,國內有53種蛇被端上餐桌;由於無節制食用,亞洲90種淡水龜中3/4受到生存威脅;過去10年,超過100萬隻野生穿山甲被獵捕。
其實野生動物的口味並不好。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光峰表示,野生動物的口感普遍較差,因為它們的肌肉纖維更發達,肌間脂肪更少。而且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多數情況下和養殖動物也沒有什麼本質差異。
「很多人吃野生動物是為了獲取其食療價值。比如,認為吃蝙蝠可以滋陰壯陽,但這其實完全是人們一廂情願的想法,沒有科學依據。」阮光峰說,還有人稱「吃穿山甲可以通乳」,但實際上穿山甲的鱗甲只是角質化的皮膚附屬物而已,它的主要成分為β-角蛋白,和我們人類的毛髮、指甲等成分沒有本質區別。科學家測定發現,穿山甲鱗片中各胺基酸組成和我們常吃的豬蹄沒有顯著差異。
編輯:呼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