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山實驗-皮亞傑
【實驗內容】
實驗材料是一個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顏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實驗首先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結果發現幼童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
【實驗結論】
證明兒童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2. 條件反射實驗-巴普洛夫
【實驗內容】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狗吃到食物時,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反應叫無條件反射,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是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進食時發出鈴聲,一段時間後,狗只要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
【實驗結論】
巴甫洛夫認為這是作為中性刺激的鈴聲由於與無條件刺激聯結而成了條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條件反射,後人稱之為「經典性條件作用」。
3. 迷籠實驗-桑代克
【實驗內容】
桑代克將飢餓的貓禁閉於迷籠之內,餓貓可以用抓繩或按鈕等三種不同的動作逃出籠外獲得食物。飢餓的貓第一次被關進迷籠時,開始盲目地亂撞亂叫,東抓西咬,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可能做對了打開迷籠門的動作,逃出籠外。桑代克重新將貓再關入籠內,並記錄每次從實驗開始到貓做出打開籠門的正確動作所用的時間。經過上述多次重複實驗,桑代克得出貓的學習曲線。該曲線表明貓逃脫迷籠潛伏期與實驗次數的關係。
【實驗結論】
桑代克認為貓是在進行「嘗試錯誤」的學習,經過多次的嘗試錯誤,餓貓學會了打開籠門的動作。因此,有人將桑代克的這種觀點稱為學習的「嘗試錯誤說」,或簡稱為「試誤說」。
4. 白鼠實驗-斯金納
【實驗內容】
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槓桿或鍵,箱子的構造儘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槓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
【實驗結論】
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並由此提出「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
5. 雙生子爬梯試驗-格賽爾
【實驗內容】
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為實驗對象(代號為T)在他出生後的第48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代號為C)在他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的時候,T練了7周,C只練了2周。
【實驗結論】
支持了個體身心發展動因中的內發論的觀點,並且認為人的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6. 視崖實驗-沃克和吉布森
【實驗內容】
一張 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 米寬的中間板。這項研究的被試是 36 名年齡在 6 ~ 14個月之間的嬰兒。這些嬰兒的母親也參加了實驗。每個嬰兒都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先讓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自己孩子,然後再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
【實驗結論】
嬰兒很早就有了深度視覺的能力。並且嬰兒的深度視覺能力隨著年齡遞增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