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的新欄目《朗讀者》自上周首播後反響熱烈,獲得一片掌聲和好評。這檔文化節目採取嘉賓朗讀美文的方式,第一期第一位出場的,便是北京人藝的著名演員濮存昕,他朗讀了一篇老舍的散文《宗月大師》。在正式朗讀前,主持人董卿與濮存昕進行了一個對話,在他們的對話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濮存昕和董卿都把老舍的名字讀作老舍(shè)。
看到這兒,很多人蒙圈了,不是老舍(shě)嗎?為嘛他們讀(shè)?
節目播出後的這幾天,媒體對《朗讀者》的報導也鋪天蓋地,其中有一則新聞的標題是「濮存昕《朗讀者》教你老舍念老舍(shè)」,報導中,身為製片人和主持人的董卿在接受採訪時說這個節目「一不小心」還有著知識普及的作用:「有觀眾發現了很有趣的細節,很多人通過濮存昕的朗讀才知道,原來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
被普及了知識的觀眾有些臉紅了,原來這些年來,一直把大文豪的名字念錯,真是慚愧。但是很快,網上就有另一種聲音出現,稱名從主人,老舍先生自己就取shě音,央視和濮存昕又何必替人家改名字的讀音?
所以,到底是老舍(shě)還是老舍(shè)啊?不明真相的觀眾繼續蒙圈中……
此時,對這個問題一直關注的中國老舍研究會發聲了,其官方微博上說:「央視的《朗讀者》節目辦得很好,影響也很大。但濮存昕先生確實將老舍先生的讀音念錯了,老舍的舍字讀三聲,捨棄、舍我的意思!」
中國老舍研究會解釋了舍字為什麼一定要讀三聲。老舍先生原名舒慶春,原本有名而無字。取字是漢族人的傳統,一般都是姓+名+字。清末民初,許多滿族人也仿照漢人的習慣為自己取字,這樣老舍就根據自己的姓氏舒字一拆為二,成為舍予。這裡的舍予是舍我,無我,自我犧牲的涵義。因之,此舍字應讀三聲,動詞。而舍字在讀shè音時,只是老房子的意思。
老舍的家人也提過這件事。老舍之子舒乙曾經專門撰寫過一篇談老舍名字讀音的文章《「老舍」這個名字該怎麼念?》,收錄在他的《我的思念——關於老舍先生》一書中,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
在這篇文章中,舒乙先生介紹了老舍本人、老舍的好朋友、語言學家對舍字的讀音,統一都是三聲。於是在文章末尾他說:綜合以上所述,「老舍」這個名字的正確念法應該是「老shě」,第三聲,而不是去聲。
但是——舒乙另有一本《老舍的關坎和愛好》一書。說到老舍的「舍」字的讀音時,有這樣一段(請您務必整段讀完再表示疑惑):
「老舍」的「舍」字有兩種念法:一種是念第三聲shě,好像是把「舍」當名詞,「老舍」就是「老房子」;另一種是念第四聲shè,好像是把「舍」當動詞,「老舍」就是「好施不倦」。這兩種念法基本上勢均力敵,念shè的稍多於念shě的。老舍自己雖是一直念shè,顯然是取「舍予」中的原本含義,但也犯不上為了「老房子」而和朋友們傷了和氣,於是,同意兩種念法都可以,誰愛怎麼念就怎麼念,全成。
等一下,你是不是對這段文字徹底看蒙圈了,連意思都沒搞明白?
其實,關於這一段,讀者都認為舒乙把這兩個音的意思完全弄反了,所以也不足為證了。而中國老舍研究會對此表示,這裡的拼音就是印錯了,所以這一段的正確文字似乎應該是這樣——
「老舍」的「舍」字有兩種念法:一種是念第四聲shè,好像是把「舍」當名詞,「老舍」就是「老房子」;另一種是念第三聲shě,好像是把「舍」當動詞,「老舍」就是「好施不倦」。這兩種念法基本上勢均力敵,念shě的稍多於念shè的。老舍自己雖是一直念shě,顯然是取「舍予」中的原本含義,但也犯不上為了「老房子」而和朋友們傷了和氣,於是,同意兩種念法都可以,誰愛怎麼念就怎麼念,全成。
中國老舍研究會稱,舒乙在各種場合,從來都是讀三聲,即「老shě」的。
記者也查閱了一些資料,看到了兩個關於老舍名字的典故。著名作家吳組湘喜歡作名字詩。一次曾作「老舍謝冰心」句給老舍看,老舍說:「從文字上看,此處的『舍』只能念成(shè),不過,那已經不是我了。」這句詩中羅列了兩位作家的姓名:老舍、謝冰心。其中「老」與「冰」相對,「舍」與「心」相對。這樣,「舍」只能念去聲(作「房屋」講),而不能念shě。所以老舍說「那已經不是我了」。另一個典故是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問相聲藝術家、語言大師侯寶林先生「老舍」讀法,侯先生不假思索地答道:「名從主人,念老shě。」
就是這樣,老舍先生本人、家人、好友、專家、學校對舍字均讀三聲。那為何董卿和濮存昕這次要讀成shè呢。據老舍研究專家孫潔老師介紹,北京人藝有讀「老shè」這樣的一個習慣,北京的文藝界也有很多人讀「老shè」。之所以這樣讀,當初是因為對舍這個字的誤解。他們認為老舍如果是捨棄自我的這個舍,在繁體字裡是有提手旁的,就是捨。而如今北京人藝以及北京文藝界的很多人依然讀shè應該只是來自於那時的習慣。可見,來自北京人藝的濮存昕讀成「老shè」,是因為在北京人藝這個特定環境的圈層習慣,不必去刻意糾正。但孫潔也表示,「作為央視這樣的平臺,從主持人開始,我覺得應該堅持一個對的發音」。
老舍名字正確讀音的這段公案,如此看來有了答案了。
這些作家的名字到底怎麼念?
而除了老舍,還有一些大家的名字總是暗藏玄機,因為它總會讓很多人不敢張嘴,因為一說出口就是錯的,比如,陳寅恪、賈平凹、夏丏尊……
陳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字的讀音,多年以來一直存在著分歧:相當一部分人讀作「què」;但查古今詞書,諸如《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等,大都只注「kè」音。
那為什麼有人偏偏要讀作què呢?其實持這種讀法的多是一些年齡較大而且多「出身」於清華、北大的高層知識分子以及他們的傳人(子女、學生等等)。在上世紀20至40年代的清華,全校上下幾乎一致如此讀法,可是極少有人能夠說出什麼根據,人云亦云而已。
就連語言學家王力先生都說:「這字本來應該讀『kè』,但在陳先生的名字中,大家都讀què,所以我也跟著這麼讀了。」
那陳先生究竟是怎樣讀自己的名字的呢?據清華圖書館的元老畢樹棠先生(已故)回憶,陳先生自己讀陳寅kè。他還問陳先生為什麼不跟著大家讀「què」?陳先生笑著反問:「有這個必要嗎?」
此外,賈平凹的凹讀(wā),夏丏尊的丏讀(miǎn),大家可別一不小心露了怯。沒辦法,誰讓讀書人講究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