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說起巴洛克藝術,大家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美術課本上的說法是,巴洛克藝術強調不對稱的圖案、繁複而誇張的設計、絢麗的色彩、激烈的對比云云。它會採用各種方式,欺騙我們的視覺,製造似是而非的效果,讓我們一時覺得真實,一時又覺得虛幻。而且這些特徵大都指向一個目的,就是讓觀者瞠目結舌,在驚訝和震撼之中失去對現實和幻想邊界的把握。
是的,要把哥特、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等等各類風格區分清楚,的確是太累人了。這些概念本來也是藝術史的權宜之計,搞不清楚也不影響我們享受藝術。巴洛克風格的線索本來也紛繁複雜,難以捉摸。不過,今天我們來看看其中一個比較重口味的方面,即使不算提綱挈領,也可算是以管窺豹。
各位如果去米蘭的話,別只顧購物,也別只顧跟著導遊圍觀什麼米蘭大教堂。最好還去看看離大教堂近在咫尺的聖博納丁諾教堂(San Bernardino alle Ossa)。
繞到米蘭大教堂背後,熙熙攘攘的遊客馬上就都不見了。走過一個小廣場,跨過一個十字路口,就到了另一個小廣場——是的,這裡每兩步就有一個小廣場,每個小廣場都有一座教堂,跟美國的星巴克出現頻率基本一致。這裡立著聖博納丁諾教堂,體積不大,外表也不分外搶眼,旁邊還有一條很窄的小逕。
推門進去,內部環境幽靜而不甚明朗,建築的結構屬於巴洛克,但裝飾很低調……這時候大家一定會問,既然這麼低調,那為什麼要介紹它呢?答案就是,真正的奢華,往往是屬於低調的奢華,所謂低調奢華有內涵如是也。進門之後其實都不用去看教堂,直接右轉,有一條陰暗的走廊,沿著它向前,不一會兒,就到一個門前。走進去,只見一座七面是牆、一面是窗的高高的禮拜堂,七面牆上,連著窗戶的周邊,從牆腳到屋頂,密密麻麻的堆滿了人的骷髏。頭骨和四肢的骨頭,整整齊齊地分開擺放,外面以鐵網隔開。如果你願意,可以伸手進去觸摸。禮拜堂正面牆上,放著一尊聖母哀悼基督的雕像。
原來這個教堂所在的地方,在十二世紀的時候本來是一個醫院和一座公墓。公墓後來滿員了,於是人們建了一座房子存放人骨,還為此建了一座教堂。到了十七世紀末,一座新的教堂建成,建築師專門在主體建築旁邊加建了這麼一個以人骨作裝飾的小禮拜堂。教堂外面那條窄小的石板路據說就是運死人的。如今,公墓和醫院早已不復存在,但是這座在米蘭只能算平淡無奇的教堂,卻因為這麼一個人骨禮拜堂,不時引來世界各地的遊客。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這座建築的歷史,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功能上的轉變。最初建造一個空間存放人骨,似乎純粹是出於實用性的需要。因為死人太多了,總歸需要一點宗教的慰藉,所以才又加建了一座教堂,就跟湊夠三個黨員就必須建個黨支部一個道理。然而最晚到了十七世紀(也就是巴洛克的時代),實用的功能卻反過來被審美功能取代了。新建的禮拜堂不是為了「存放」人骨,而是為了「展示」人骨。現在的這個禮拜堂裡,人骨成了裝飾,而且是其唯一的、當然也是最重要的裝飾。而且在裝飾的層面上,它也有兩層含義。
首先設想一下,如果我們不走太近,而只是驟眼望去,會覺得這是一個四面牆上布滿各種「花紋」的空間。這種花紋既似有規則,又有變化。只有當你調整眼睛的焦距,仔細探究花紋的具體形態時,才會發現無數張骷髏的臉,正以空洞的眼眶盯著你。這恐怕正是巴洛克最喜歡玩弄的意外、甚至震驚的效果。
第二層含義,這畢竟是骷髏,是死人,不是絕大部分人會喜歡看見的東西。但也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主意,偏要以它來「裝飾」,來製造「美」。但這畢竟不是個壞主意,因為這座教堂也因這多少令人毛骨悚然的東西,成為很多人慕名而來尋訪的對象。這也是巴洛克藝術最典型的主題(當然絕不僅限於巴洛克)。肉體的偶在性、人生意義的虛無、死亡的無處不在,都是巴洛克藝術反覆把玩的題目。也可算是巴洛克文學的莎士比亞名劇《哈姆萊特》中,正有一場講述王子在墳場,看到死去的弄臣約裡克的頭骨,就對著它發了一番人生如夢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