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鳳山社區吸引了許多新廈門人。 本報最新航拍
今
如今的鳳山社區居委會成了居民休閒的好去處。
昔
鳳山社區居委會舊貌,雜草叢生。(鳳山社區供圖)
社區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社區的變化。
俯瞰鳳山社區居委會,如同一個小公園。(航拍器攝)
如今的鳳山社區居委會環境優美,建起了各種休閒娛樂設施。
鳳山社區居委會的圍牆上畫著二十四節氣的圖畫。
廢舊的學校操場變身居民文化廣場,老倉庫被改造成村情陳列館,雜草叢生的居委會院落建起家風廊,農民每月都能領取到養老金……
11月27日,「慶祝改革開放40年——見證滄桑巨變講述百姓故事」廈門日報新聞大篷車開進海滄區東孚街道鳳山社區,本報「走基層看變化」大型新聞採訪活動的記者們對照著昔日的照片,聆聽鳳山的新故事,深深為其巨變所著迷。
城鎮化的車輪滾滾向前,村莊變為社區並不是換個名稱那麼簡單。鳳山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有效引導農民轉產轉業,在脫貧致富後,又積極傳承耕讀文化,實施文化治村。作為海滄弘揚耕讀文化的示範點,鳳山正著力打造廈門實施鄉村振興的示範點,其發展之路頗具借鑑意義。
本版文/本報記者廖慧娟 張珺林岑 柯笛趙張昀通訊員林藝萍
本版圖/本報記者何炳進(除署名外)
轉產就業
服務業為村民帶來富裕生活
早上七點多,蔡阿姨的早餐攤已經熱鬧起來,油條、菜粿、面線糊的香味飄進巷子深處,上班的居民們急急忙忙趕來吃早飯。
蔡阿姨開在村口的早餐攤已有七八年的歷史,而在此之前,她還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種花生、甘蔗,一年下來也掙不到什麼錢,後來土地被徵收支持鐵路建設,我們一家人都改了行。」
2010年,鳳山迎來了大開發的契機,廈深鐵路、廈漳高速公路、前場物流園等重點工程開建,社區的後浦、烏石浦兩個自然村在半年內被整體拆遷,這次徵拆也改變了鳳山以農耕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
這是鳳山人生活發生巨變的一年,因為徵地拆遷還分到了一筆以前難以想像的款項。窮慣了的人忽然富了,最容易迷失。社區黨總支書記蘇永其說:「金山銀山坐吃也會山空。」引導村民轉產就業,成為當時村兩委最重要的工作。在黨員幹部的引導帶動下,當地村民有的開起餐廳、茶館、超市、食雜店等,有的到附近的物流園就業,都有不錯的收入。轉產就業也帶來了農村集體經濟的迅速發展,在2008年,鳳山的村財幾乎為零,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已經超過13萬元。
「如今的鳳山,交通四通八達,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快速貨運通道等都從村裡穿過,前場物流園幾乎有一半在本村,與之配套的第三產業正成為村民們的主要謀生出路,更加富裕的生活指日可待。」蘇永其告訴記者。
更為重要的是,在轉產就業的過程中,鳳山更注重可持續發展。街道支持社區做好農民的技能培訓,為符合條件的老人購買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村裡一批4050人員的就業難題。如今,達到退休年齡的農民像城裡人一樣,每月能領取到2000元左右的養老金。
文化興村
多彩活動促進文化傳承
和煦的微風伴著冬日的暖陽,吹向鳳山社區文化廣場,周邊的村民們帶著孩子聚攏過來,坐在鄉愁廊裡話家常。
徵地拆遷改變了鳳山人的生活方式,但當地勤耕尚讀、樂善文明等傳世家風和淳樸民風卻沿襲下來,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在完成徵拆任務的同時,鳳山對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力度同樣不小。
「要為城市化留住文脈,為老百姓留住鄉愁!鳳山的想法得到了街道和區裡的大力支持,百姓從中受益匪淺。」鳳山社區臺胞助理張德暐參與了鳳山書院的整體籌建。
今年,在區街兩級的資金支持和企業贊助下,鳳山前後投入近500萬元,將原鳳山小學改造提升為鳳山書院,建成集家風廊、文化廣場、康體廣場等功能於一體的鄉村文化綜合體,受到鳳山村民和在鳳山居住的新廈門人的熱烈歡迎。
如今,蘇頌文化節、傳統佳節遊園、文藝展演、日常體育活動等在鳳山已是常態。更重要的是,鳳山幾乎所有的文藝展演活動,都由民眾自發組織、志願排演,演員和觀眾往往都是鄰居親友,這讓文化傳承在鳳山擁有了豐厚的土壤和高度的黏性。
「街道通過文化活動的引領,發揮出潤物細無聲的作用。」蘇永其告訴記者,社區有意識地將理財觀念、教育觀念融入文化展演,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賭博、酗酒等惡習漸漸銷聲匿跡。
今年,社區又如期拿出錢來,獎勵村裡考入大學的學生,向村民傳遞重視教育的積極信號。
在鳳山書院門口,一副對聯頗有意義:鳳子龍孫人才皆從求學始,山清水秀風景總宜耕讀來。短短22個字,道出了鳳山文化興村的理念,耕讀精神也在這裡找到真諦。
改善環境
鄉村振興帶來發展新機遇
最近,村民蘇玉珍正在裝修自家的房子,鄰居的出租房供不應求讓她心動,她打算在每間都配上空調、電視,爭取租個好價錢。
整潔的村道、安全的治安環境、便捷的交通,加上鄰近工業區的區位優勢,讓鳳山越來越受到青睞。如今,本地村民與外來人口的比例接近1∶5,越來越多的新廈門人選擇落腳在鳳山。
吸引他們的往往是細節:護村隊每晚準時巡邏,路燈準時開關;書院、廣場的健身器材、籃球場等公共設施,不分本村人還是外來人,統一管理使用;村裡的黨員還主動為新廈門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助其儘快融入……
「村裡單單廣場舞就有三支隊伍,新老廈門人共同參與其中,跳著跳著關係就親密融洽了。」鳳山社區兩委陳龍海介紹說,城市化的進程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村裡正不斷提升軟硬體環境,吸引越來越多的新廈門人走進鳳山。
改革開放改變了鳳山人的生活,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又為鳳山帶來了新機遇。記者了解到,目前,新老廈門人在鳳山的休閒娛樂中心——鳳山街心公園正在規劃建設中,公園內配建汙水處理中心,全村的生活汙水將集中處理排放,此舉將大大提升村居環境品質。就在街心公園的一側,佔地數畝的運動場已經投入使用,康體健身設備一應俱全。
「接下來,我們會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加大力度發展集體經濟,讓百姓增收受益!」蘇永其透露,一家影視公司已經看中了鳳山的文化底蘊和硬體條件,計劃在近期落地一個影視發展基地項目,如果項目能談成,將進一步壯大鳳山的集體經濟。
【人物故事】
鳳山村民劉三定:
參與人口普查見證鳳山發展
劉三定(右)接受採訪。
鳳山村土生土長的村民劉三定,曾任村黨支部組織委員,2015年退休後,偶爾發揮餘熱,幫朋友做一些與統計有關的工作。回憶起過去的鳳山村,再與現在對比,劉三定笑得一臉滿足,「現在的生活,真是幸福!」
劉三定親身參與過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走街入巷,深入鳳山村每家每戶登記各項信息,可以說是鳳山發展的見證者。
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鳳山還是一個純農業地區,人們靠種地生活,人均年收入不超過90元。劉三定回憶,當年自己一家五個兄弟姐妹,和父母一共七口人,住在一間平房裡,農忙時家裡堆滿農作物,連過道都被擠沒了。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剛上初一的劉三定輟了學,來到鳳山第六生產大隊,通過勞動掙工分,為家裡換口糧。劉三定回憶,小時候,幾乎只有過年才能吃到魚和肉。
2001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曾離家工作的劉三定已經回到鳳山,成為鳳山村黨支部組織委員。這時,居民的生活環境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不少人蓋起二層、三層的樓房。村裡還引進了一些工廠,靠近公路的一側也開始發展起餐飲業。
2011年,劉三定參與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大部分居民的生活都已步入小康,村內大大小小的街道都鋪上水泥,私家車的身影越來越多。2013年,鳳山村開始全面整治,道路拓寬,為車道預留空間。
現在,許多村民在宅基地範圍內蓋房出租、開辦工廠,街道為失地農民提供免費培訓,不少人轉崗就業。失地農民保險、醫療保險等惠民政策,讓鳳山人的生活和健康有了保障。籃球場、小公園、村莊文化廣場等便民文化設施越來越齊全。「這樣的日子,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老人感慨地說。
鄉村醫生傅獻孟:
繼承父親衣缽守護村民健康
傅獻孟(左)為患者看病。
作為鳳山社區衛生所裡唯一的醫生,傅獻孟和藹親切,絲毫沒有自詡獨家。他的父親曾是赤腳醫生,大半輩子服務鄉裡;而他繼承父親衣缽,又經函授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是新一代被村民信任的健康守護者。兩代人、前後40年,傅獻孟和他的父親是鳳山村醫療服務進步的踐行者和見證人。
在傅獻孟的記憶裡,最早的村醫院其實就在自己家裡,每天幾乎都有村民上門找父親看病。「我還記得上世紀70年代時,看病基本只要1元8角,即便如此,依然有好多村民賒帳看病。」傅獻孟說,因為條件艱苦,村民基本沒有閒錢,要等賣掉手上的糧食和豬肉以後,才能還得起醫藥費。
2010年,鳳山社區衛生所建成,傅獻孟搬進了足有120平方米的新辦公室。這間新落成的衛生所乾淨明亮,診室、主治室、觀察室、醫療室等功能區一應俱全。2012年,鳳山社區衛生所被市衛計委選定為第一批鎮村一體化管理試點單位,還開通了醫保結算功能。傅獻孟說,如今,村民每年都有500元醫保範圍內補助,小熱小痛等常見病,基本不需要再額外花錢看病開藥;衛生所裡還配備了全自動血壓計、提供一年4次的免費血糖檢測,每名村民都可以隨時前來,檢測自身的健康狀況。
而傅獻孟自己,也從毛頭小孩變成了在鳳山村行醫21年的「最美鄉村醫生」。他一心為衛生所奉獻,每天工作9個小時以上。20多年來,他耐心地回應每一次求助,村裡每個人都對他無比熟悉、信任,甚至把臨終關懷都放心地交給他安排;每年,傅獻孟也都會抽出時間,為村裡的老人們上兩節公開課,講解病理、悉心叮嚀。
「父親是個正直樸實的人,我也努力繼承他的品格。」他說,從父親到自己,這40年間美好的發展他都看在眼裡,因此,更應傳承好醫德和家風,照顧好鳳山村的鄉親們。
【聲音】
鄉村變化巨大
生活越來越好
●鳳山社區老人會會長蘇吉祥:我今年70多歲了,辦了醫保卡看病能報銷,每月還能按時領到2000多元養老金,不用個人交一分錢,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但這些變化就在我身上實實在在地發生了。
●鳳山社區兩委陳龍海:我小時候看見汽車從村子裡經過,覺得很稀奇,當時對我的母親說,長大了我也給你買一輛汽車,載著你出去玩!她笑著說我吹牛。現在看看,我們村幾乎每戶都有一輛小汽車,生活越來越好了。
●鳳山社區居民蘇成來:我已經60歲了,慶幸自己趕上了黨的好政策。我小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去親戚家做客,只能和兄弟輪流去,因為家裡只有一條像樣的褲子,要輪著穿。現在,家裡的房子樓下開超市,樓上出租,每個月收入不算少,我覺得很滿足。
【名片】
鳳山社區
位於324國道旁邊,區域面積3.1平方公裡,因村子內有鳳尾山而得名,由鳳山、後浦、烏石浦3個自然村組成。因廈深鐵路、廈漳高速公路、前場物流園區等重大工程落戶鳳山社區,後浦、烏石浦兩個自然村被整體拆遷,現僅保留鳳山自然村。
鳳山自古以來水陸交通發達,324國道、319國道、廈深鐵路、廈漳高速公路等從鳳山經過,構成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目前,鳳山社區戶籍常住人口約650戶、1900人,企業用工單位64家。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