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隨著越來越多城市家庭飼養寵物尤其是寵物犬,犬與人類如何和諧共處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近年來,各地出現的犬只傷人事件一次次將城市養犬問題推進公眾視野。合肥市人大常委會近日啟動修改《合肥市限制養犬條例》立法調研工作。昨天,關於修改《合肥市限制養犬條例》調查問卷正式發布,其中包括二十餘個問題,涉及限制養犬區域範圍,植入電子晶片,犬只進入公共場所或乘坐公共運輸工具等方面。
關鍵詞:文明養狗
拴繩有進步清潔待提高
記者昨天傍晚走訪了合肥市蜀山區幾個小區,看到大多數寵物主人可以做到遛狗拴繩;不過相比之下,為大型犬只佩戴嘴套、即時清理犬只排洩物等則顯得任重道遠。
在望江西路華地公館小區,記者看到設置了專門提供寵物拾便袋的區域,但不知何故,裡面一個拾便袋都沒有。而隨機遇到的幾位正在遛狗的寵物主人,均未見其有清理犬只排洩物的行為。「我家狗狗基本都在草地上大便,不會影響公共環境。」一人說。
附近另一小區的住戶陳先生則向記者抱怨:「一到雨雪天,很多狗主人在地下車庫遛狗,但很少有人會及時清理,狗尿、狗屎味道特別難聞。」陳先生說,自己雖不反對別人養狗,但是他認為,任何行為不能防礙到他人和公共環境。他建議小區物管或社區要加強管理,敦促文明養狗。
關鍵詞:限養犬種
是否限養大型犬有分歧
關於準養犬種,記者發現,對於限養烈性犬大多數人基本持一致意見,但關於大型犬和小型觀賞犬則存在分歧。
比如,反對將大型犬列入限養犬種的市民表示,犬只不能以體型來區別,諸如金毛一類的大型犬,雖然體格較大,但性格穩定,對人很溫順,很少發生傷人事件。而嶽西路當代MOMA小區的住戶張先生則說,大型犬即便平時很溫順,但哪怕是出於「友好」撲過來,大人往往都招架不住,對孩子更是危險。
關鍵詞:養犬數量
到底能養幾隻眾說紛紜
調查問卷也涉及到準許每戶養犬的數量,這也是存在較大分歧的一個問題。
市民王先生就認為一戶最多只能養一隻,「一家養幾隻,不說別的,幾隻狗一起叫,肯定容易擾民。」
持反對意見的葉女士則認為,與其限定每戶飼養犬只的數量,不如提高養犬人的門檻,比如養犬人是否有相對固定的居住場所、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等,在辦養犬證的時候這些因素就應該考慮在內,比起「一刀切」限制每戶養犬數量要好得多。
關鍵詞:流浪犬只
建議建立收容認領機制
比起有主犬只,流浪狗傷人往往更讓人頭疼。此次問卷中對於流浪犬、無主犬應如何處理,也特別設置了選項。
在高新區上班的程小姐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流浪動物救助組織做義工。她說,目前合肥有幾家民間的流浪動物救助組織,但還是存在一些不規範或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流浪動物的絕育問題、後續費用來源、領養機制等,建議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建立收容、認領和處理機制,同時社會力量作為補充;或對民間機構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進一步規範相關行為,畢竟,對待流浪動物的方式也彰顯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關鍵詞:電子晶片
好處多多但要考慮周全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對於養犬需辦理免疫證和準養證,大部分受訪者都認為很有必要;而植入電子晶片,好處很多,但也有要注意的地方。
家住包河區的李女士表示,自己多年前剛開始養狗時就曾多方打聽哪裡可以辦「狗證」,但直到現在都沒有辦理成功,希望這次條例修訂後,能讓這些工作落到實處。
至於電子晶片,多位養狗人士表示支持,由於晶片儲存了犬主人的相關資料,一是犬只走失後更容易找回,二是客觀上也會減少隨意拋棄的行為。不過,也有人表示,植入晶片的推行與相關費用、安全性等有很大關聯,此外後期相關的維護工作也很重要。
時隔十餘年後再次修法
《合肥市限制養犬條例》從2000年4月起正式施行,距今已有近二十年。雖然2005年10月重新修訂,但隨著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市民飼養犬類的數量、種類迅速增加,「文明養犬」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斷有人大代表提出修法建議。
今年初,合肥市人大常委會將修改《條例》列入2019年工作要點。在會同第三方機構開展《條例》立法後評估工作後,合肥市人大常委會近日啟動了修改《條例》立法調研工作。
此次立法調研擬定了問題清單,提出了限養範圍、文明行為、法律責任等17個重點問題,並深入街道社區和相關部門走訪座談。開展問卷調查,也將更深入了解群眾訴求,廣泛聽取意見建議。7月26日15:00~16:00,合肥市人大常委會、合肥市政府相關部門還將修改《條例》接聽12345市長熱線。
每年涉犬報警萬起左右
隨著養犬數量、種類迅速增加,合肥市因為養犬造成的矛盾糾紛不斷增多,也給百姓的生命健康帶來困擾。合肥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公布的數據顯示,從報警情況來看,合肥每年大概有一萬起左右涉犬類報警,包括不文明養犬、流浪犬收容、犬擾民、犬傷人等四種類型,絕大部分反映的是不文明養犬行為。
按照目前施行的《條例》,合肥限制養犬的範圍主要在二環以內。二環以外的開發區、建成區等區域市民對文明養犬的呼聲越來越高。
不僅如此,犬類傷人事件也給百姓生命健康帶來了困擾。記者從中國科大附一院感染病院等醫療機構了解到,每年春夏季是犬傷人的高發季,也是接種狂犬疫苗的尖峰時段。根據安徽省衛生健康委公布的2018年安徽省法定報告傳染病疫情,去年17人死於狂犬病,這一數據居當年乙類傳染病死亡數第三位。
關鍵做到對後果「必究」
「從公共安全的角度來看,限制養犬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可以不用很複雜,但一定要嚴格。」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王雲飛表示,文明養犬最關鍵的是做到「對後果處罰」。市民既有養犬的權利,也應該履行相關的義務,更要承擔相應責任。這樣遇到矛盾糾紛,就很容易處理。「但這都應該建立在前期養犬登記、發證、疫苗措施完備的基礎之上。」
在王雲飛看來,犬作為寵物,也是公共空間裡的一員,是很多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寄託。「除了嚴格的法律法規,在公共道德層面也要配合管理。」王雲飛說,比如街道、社區或社會組織,甚至業主委員會,都可以建立規則,來約束區域內養犬行為,逐漸形成社會自律。「這種管理的方式更加靈活,也能保護好社會的多元化樂趣。」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伍靜 吳碧琦/文 王從啟/圖
短評)「拴繩」鬆緊考驗公眾智慧
「愛狗人士」與「懼狗人士」之間的分歧,近年來越來越頻繁地進入公眾視野。就拿養狗來說,有些愛狗者覺得這是自己的權利,別人無權幹涉;而有些懼狗者則強調「狗患」之可怕,認為養狗是對社區安全的一大威脅隱患。雙方各執一詞,且往往情緒激動,結果就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不在一個「頻道」。
應該承認,關於養狗這件事,雙方的意見表達都有能夠自洽的邏輯內涵。養狗可以解決部分人情感寄託等方面的需求,有其積極意義;但如果不對準養犬種、登記管理、衛生防疫、牽引拴繩、傷人追責等立好規矩的話,那也只能是不負責任的「放養」。
解決「養狗之爭」的關鍵在於對話,而非對立。事實上,此次合肥市就限制養犬條例發布調查問卷,一方面表明相關問題和矛盾已引起政府關注重視;另一方面,這本身也是一次絕佳的對話機會。雙方應利用此次及類似的公開平臺,理性表達自身合法訴求,最終尋求到一個都能接受的平衡點,實現「共贏」。
事實上,所謂「狗患」,很多時候是由人而起。「養狗該拴繩」理應成為共識——不僅是養狗者手裡的那條繩,更是基於全面科學研究、凝聚社會共識的制度之繩。這既是對不養狗者、懼狗者人身安全的保護,同樣也是對養狗人士合法權利的一種保護。而這「繩」如何拴得鬆緊適度,則是對政府治理能力、全體公眾智慧的一次考驗。 任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