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星球,在地球之上孕育著各種各樣的生命形式。
有以人類為首的動物,形形色色的植物,還有肉眼所不可見的微生物。各種各樣的生物遍布於海洋、陸地和天空之中,共同構成了一個生機盎然的美麗星球。
而作為地球上唯一的高等智慧生物,我們人類也一直在致力於保護地球物種的多樣性,因為保持物種的多樣性對於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而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一個地區的物種多樣性會直接影響到該地區的水源、土壤以及氣候。每一種生物對於地球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地球的生態環境並不會因為一種生物的消失就崩潰。
地球的生態環境不會因為一種生物的消失就面臨崩潰,這是對大多數的物種而言的,而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病毒。
這裡有一個問題,病毒屬於何種生物呢?是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這似乎是一個很無聊的問題,想也知道病毒和細菌一樣,應該是屬於微生物。其實這是錯誤的。
我們總習慣於將病毒和細菌放在一起說,因為這兩個都是常見的致病因素,但事實上病毒和細菌很是不同,可以說完全是毫不相干的兩回事。就拿通常我們抗感染所服用的抗生素來說吧,其只對細菌有效,而對病毒是完全無效的。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病毒其實並不能夠算是一種生物,因為它並不滿足我們對於生命體的定義。
什麼是生命?生命通常要包含這樣幾個特徵,比如能夠進行某種形式的運動,能夠進行呼吸作用,能夠對外界環境產生感知,能夠從外界攝取營養並實現生長,能夠排洩和擁有繁殖的能力。
無論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我們都可以在它們的身上找到這些生命體的特徵,雖然並不是所有的生命體都擁有上述全部的特徵,但我們總能多多少少找到一些,而病毒例外,上述的所有生命體特徵,病毒一個也沒有。
病毒不僅沒有上述的這些生命體特徵,甚至連可以分裂的細胞也沒有,也就是說病毒無法繁殖。
等等,通常我們所知的病毒性疾病都是發展迅速的,怎麼能說病毒不會繁殖呢?準確一點來說,應該是病毒無法獨立繁殖,它必須通過將自身注入到宿主的細胞之中,藉助宿主的細胞才能夠實現繁殖。
由此可見,與其說病毒是一種生物,倒不如說它是一團基因物質,這似乎更加貼切。其最多也就能算是一種類生物體。病毒的種類繁多,目前已知的病毒就有不到20萬中,而這個數字與地球上的病毒總數相比只不過冰山一角。
一種生物的消失不會對地球生態造成毀滅性打擊,但如果病毒消失了,那麼地球的整個生態系統,包括我們人類可能都會消失。
這是因為病毒在生物碳循環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何為生物碳循環呢?簡言之,就是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機化合物並釋放氧氣,有機物經過食物鏈傳遞成為了動物和微生物的一部分,在這一過程中,生物體的碳水化合物又被再次氧化為而二氧化碳和水,通過生物碳循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每20年就可以完全更新一次。
而病毒在這一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病毒會直接影響微生物群落的進化路線,海洋中超過百分之二十的細菌死亡是病毒直接作用的結果,如果沒有病毒,地球的生物碳循環系統可能會因此而崩潰,進而崩潰的就是整個生態了。所以,地球少不了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