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兜·飯寶奇兵》中麥太延續一貫的溫暖形象
鳳凰娛樂訊 嘿呀,中秋檔也出現了麥兜的身影。
不知不覺間,這隻沒有脖子沒有腰的小豬,晃著一身松肉,已經在銀幕上晃了15年,而麥兜系列已經出到了第七部。
對一個系列來說,七是很可怕的數字,連伏地魔的魂器都不能超過七個,更何況電影的續集,很多續作甚至在第二、第三部就已經顯出疲態。
但麥兜,竟然晃晃悠悠、不緊不慢地,把它和麥太的故事講了一個又一個,還不使人感到膩味。麥兜系列票房有高有低,口碑有好有壞,但都維持著基本水準,大部分是佳作,除了故事本身的魅力,恐怕也離不開它的配樂。
看過麥兜的人,應該都覺得裡面的插曲和bgm簡直好聽得飛起來。
而它們和外面的妖豔賤貨不一樣的原因,是因為,它們都是音樂屆的少林和武當啊,名!門!正!派!古!典!樂!
麥兜系列的配樂,大都由御用配樂師何崇志操刀,他受過系統嚴格的音樂訓練,在加拿大的University of WesternOntario及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先後獲得了音樂藝術系的碩士和博士學位。
他把很多世界古典名曲重新編曲,填上謝立文作的詞,由香港童聲合唱團演唱,就形成了我們現在聽到的麥兜配樂。
除了古典樂,他還廣泛採用世界各地的經典民歌,愛爾蘭民歌、中國童謠、閩南民歌等等。
而謝立文包辦了大部分插曲的詞,詞風主要分兩派,一種是純真清新派,之後會詳細講到,另一種大家可以從歌名體會一下,比如《麥兜菠蘿油王子》中的《教我如何去小便》、《麥兜響噹噹》中的《麥太口服液》、《麥兜噹噹伴我心》中的《切記剪腳甲》……
後一種歌詞詼諧俚俗,充滿了香港草根濃濃的市井人情味,古典樂的底子,市井化的歌詞,加上天籟般的童聲合唱,形成了麥兜系列配樂獨一無二的風味。
第一部《麥兜故事》經典臺詞
第一部《麥兜故事》的開頭,麥太為了讓麥兜有好的胎教,參加了大學試驗,希望它能聽點莫扎特,誰知道麥兜被安排到對照組,聽的都是市井小調。
接著出現《麥兜與雞》主題曲,改編自舒伯特的《音樂瞬間》,但歌詞不能更接地氣:「我個名叫麥兜兜,我阿媽叫麥太太,我最喜愛吃麥甩咯,一起吃雞一起在歌唱。我個名叫麥兜兜,我老師叫misschan chan,我最喜愛吃碟雞飯,一起吃雞一起在歌唱……」
港味就滋滋地冒了出來。
而《仲有最靚既豬腩肉》,改編自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還有傳唱特別廣的《春田花花幼稚園》,改編自國際曲,麥兜們搖頭晃腦地唱起來「我們系春天的花」,就完全被徵服。
配樂的特色在第二部《麥兜與菠蘿油王子》中得到延續。
第二部的故事其實比第一部更傷感,裡面的插曲《教我如何去小便》,改編自香港獨立創作歌手thePancakes作品,講的是爸爸帶麥兜去吃好吃的,兩人對浪去小便,教它如何拉拉鏈,然後轉頭說,你以後都要靠自己了,一個人去小便。
爸爸教小孩如何小便,是特別生活化的細節,有爸爸的小孩才有這種幸福,但是麥兜就只能傻傻地幻想一下。
麥兜的爸爸原來是菠蘿油王子
麥炳年輕時可能是比較理想主義的人,他的書架上放著海子詩集,後來說「復國」,大概就是不甘心,想重新追夢吧。
麥兜系列不迴避硬邦邦的現實,不因為這是動畫,而把世界粉飾成迪士尼樂園,反而呈現了香港人的認命哲學:「這個世界,就系這樣的啦。」
但它同時用溫情的眼睛看一切,雖然世界這樣殘酷,還是要好好珍惜眼前的飯和人,從煙火氣裡尋溫暖,所以最後這首改編自勃拉姆斯的Waltzin a Flat的《悠悠的風》結尾響起,一切都得到了治癒:
「風,悠悠的風,悠然在這一刻晚空,遙遙遠山,靜靜遠海,淡淡新月已漸上。風,悠悠的風,悠然在這一刻晚空,遙遙晚舟,寂寂晚鐘,默默燈火已漸上。豆腐青菜,鹹魚瘦肉,預備筷子,預備煲湯,陣陣米香,預備你喜歡的len手菜……」
歌詞本身也具有音樂的韻律感。
第三部《春田花花同學會》是大規模真人實拍加動畫結合,跟系列其他不太一樣,效果不佳,此後都回歸到了以動畫為主的呈現方式。
《春田花花同學會》口碑不佳
第四部《麥兜響噹噹》背景設置在中國,大概是考慮到內地觀眾,但這次嘗試比較失敗,因為沒了「港味」。很多插曲都改編自中國民歌。
而到了第五部《麥兜噹噹伴我心》,配樂達到了頂峰,這一部的英文名叫《The Pork ofMusic》,是為了致敬音樂老師,感謝那些把音樂帶到小朋友生命中的人,每一首配樂都很出彩。
電影一開始就用用大便來比喻情感,「最開始總是五彩斑斕,後來就變成黑黑的一團」,還用「便意」來形容聽到好音樂的感動,當然這種比喻也只有麥兜系列能做得出來,讓人覺得有點噁心卻又奇怪地很妥帖,接下來幾乎是用歌舞片的節奏完成了整部電影。
一開始就用了D大調卡農Canon inD改編的《你的扣肉》:「風吹柳絮,茫茫難聚,隨著風吹,飄來飄去……」之後是《美麗夢中人》改編的序幕曲,而為春田花花幼兒園籌款失敗之後,唱了一首莫扎特小夜曲改編的《林蔭下你的光芒》。
卡農搭配的歌詞居然是「我願是一塊扣肉」
此後每一首歌都太好聽了,就不一一贅述,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舒伯特降B大調即興曲改編的《春風親吻我像蛋撻》,加上謝立文填的充滿童真的詞:「春風親吻我像蛋蛋蛋蛋撻,水面小蜻蜓跳彈彈彈彈點點頭,點點春雨降像葡葡葡提子,萬物待生長風在期待出發……」這些疊字用小朋友的童聲唱出來,說是天籟也不為過。
另外那首廣告歌《車車車車》,是從馬刀舞曲改編而來,雖然臺詞簡單,但是麥兜這一群小短手小短腿,一邊唱一邊舞動的樣子實在是太萌了,麥兜片段十佳之一。
小朋友唱《車車車車》實在是太可愛了
裡面還出現了《切記剪指甲》、《一身豬腩肉》、《夏日雞雞》這些歌詞俚俗的插曲,但原曲幾乎全都是古典音樂。還出現了一首閩南民歌《天黑黑》,就是孫燕姿引用過的那首《天黑黑》。
到了第六部《麥兜我和我媽媽》,全片用《Down by the SalleyGardens》貫穿始終,是根據愛爾蘭詩人葉芝的同名詩歌改編的歌曲,被很多著名歌手翻唱過,最有名的是恩雅的版本。
而原來的詩是這樣寫的:「她要我簡單的去生活,就像那生長在河畔的韌草一般,但我是那麼的年輕愚笨,現在唯有淚水漣漣,感懷滿襟。」原詩雖然是講愛情,可是用在這裡,長大後的麥兜回憶跟媽媽的往事,很多當年不懂的心酸現在都懂了,媽媽卻已經上太空了,只能「此情可待成追憶」,這首曲子一響起,就忍不住要淚目。
《麥兜我和我媽媽》裡媽媽一生病就騙麥兜說要上太空
第七部《飯寶奇兵》,算是麥兜系列裡不太好的作品,結構鬆散,特別是最開始出現的怪獸和超人對打,又加上了違和的3D效果,讓人頗感失望,但當鏡頭轉向麥兜麥太生活的海邊小鎮,綠綠的草坡出現,《麥記》的配樂響起,不由鬆一口氣,啊,還是熟悉的配方,歌詞把所有好吃的都唱了一遍,香港那種親切的市井氣和人情味,又冒了出來。
大有大路,小有小路,麥兜系列講的就是香港那些活在市井裡的小人物,如何走著他們的小路,頑強樂觀地生存。麥太為了麥兜,打好幾份工,去菜市場教麥兜講價,通廁所、賣小吃、打魚丸,什麼都做。
在《麥兜噹噹伴我心》裡,校長為了維持春田花花幼兒園,打工累到爆肝,常掛在嘴上的一句就是「行,不行我就回老家了。」一直說著回老家,卻一直強撐著沒有回老家。
一輩子都在做音樂教育的校長
他們常常在希望能「發達」,買彩票,跟風炒股,卻常常在失望,在失敗,心酸、無奈,卻還是積極面對著,沒有一碗速食麵和一隻快快雞不能解決的事情,如果有,就再來一份。
麥兜系列就是香港的小人物之歌,貫徹著香港市井小民的生存哲學。
和麥兜比起來,聰明世故的阿May
而第四部《麥兜響噹噹》和第七部《麥兜·飯寶奇兵》的失敗之處也在這裡。《麥兜響噹噹》為了適合內地口味,把故事背景都改到了武漢,講的雖然是麥兜的「慢」的生活哲學,卻少了香港那種生活的市井氣和人情味,結構松松垮垮,衝著音樂的分上只能說及格。
新作《麥兜·飯寶奇兵》是系列最惡搞的一部,惡搞了超人、機器人、世界首富,馬雲同學也強勢出鏡,也仍然保留著麥兜一以貫之的生活哲學,就是「善良」,連對破壞地球的怪物它都沒有攻擊的惡意,而是抱持著最大的善意去替怪物著想,最後用替怪物「撓屁屁」的方式,成功拯救了地球。
《麥兜·飯寶奇兵》充滿惡搞精神
但這個故事,也離香港太遠了,拯救地球的格局雖大,但其實我們看麥兜,只想看麥兜的「小」,看他們如何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希望、失望、繼續希望,一直發達不了,但從來不乏幸福快樂。
在插曲《麥記》的那些賣燒臘、賣蜜餞、煲靚湯的店名裡,還能聞到熟悉的港味,而剩下的,卻失落在這個結構鬆散的故事裡了。
責任編輯:曹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