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東有茶馬古道,西有鹽羊古道。」在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大自然賜予這裡豐富的鹽礦資源。從趕著綿羊依靠簡陋的工具開採自然鹽,到成立粗鹽巴加工廠使用現代化機械生產特色產品,這裡的生活因鹽而更加甜美。
鹽湖鄉境內的魯瑪仁布錯、吉嘎錯、卡慶錯是藏西地區最大的鹽湖,被稱為「章倉三湖」。
鹽湖鄉黨委副書記、鄉長貢覺次仁介紹,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多家鹽幫駐紮在此。他們有著嚴密的組織,採用傳統方式手工採鹽。這些鹽裝入羊毛編織的袋子裡,通過羊背馱運,邊放牧邊運輸,運抵阿里地區普蘭、日喀則以及尼泊爾等地。
「他們歷經千辛萬苦,往返一趟需兩到三個月。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與商人進行交易,換回青稞、磚茶、布料等生活物品。久而久之,孕育了享有盛譽的『鹽羊古道』。」貢覺次仁說,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鹽幫有1000多隻綿羊運鹽,場面非常狀觀。
2018年,當地這一羊背馱鹽的習俗被收入到第五批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鹽羊古道」也被賦予新的內涵,煥發新機。
圖為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粗鹽巴加工廠裡,75歲的布瑪爾展示鹽湖裡採集的自然鹽 攝影:王媛媛
圖為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粗鹽巴加工廠裡採集的自然鹽 攝影:王媛媛
圖為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粗鹽巴加工廠裡羊毛編織的鹽袋 攝影:王媛媛
2005年,鹽湖鄉羌麥村通過申請專項資金14萬元、村民入股13.8萬元成立了羌麥村扶貧鹽廠。2018年,羌麥村扶貧鹽廠「搖身一變」成為鹽湖鄉粗鹽巴加工廠,確定為當地扶貧產業項目。
傳統採鹽方式依然留存,輔以新的加工方式。當地先後投入365.63萬元對加工廠進行升級改造。配置了熱風乾機、破碎機、皮帶輸送機、包裝機等現代化機械。採鹽量從以前的500至800噸增加到3000噸,生產出足療鹽、工業用鹽等6種產品,鹽湖鄉粗鹽巴加工廠也發展成為集採鹽、儲存、加工、包裝、銷售於一體的企業。
2019年,粗鹽巴加工廠售鹽650噸,總銷售額達47.6萬元,純利潤19.7萬元,帶動132名貧困群眾就業增收17.6萬元。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截至7月份,粗鹽巴加工廠銷售額已達102萬元。
圖為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粗鹽巴加工廠裡生產的足療鹽 攝影:王媛媛
圖為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革吉縣鹽湖鄉群眾在鹽湖邊採鹽,左三為布瑪爾 翻拍:王媛媛
今年75歲的布瑪爾18歲起便跟隨父輩採鹽。「以前就是用牛角去鹽湖採鹽,現在有了一些工具,銷售渠道也多了,政府也很支持。」布瑪爾說,現在再也不用去賣鹽了,今年採了兩次鹽,賺了2萬多元,生活是越來越好了。
作為鹽湖鄉羊背馱鹽習俗的傳承人,布瑪爾一直在向周圍的年輕人傳授這一傳統習俗。「傳統手工採鹽怎麼採、裝鹽的羊毛袋子怎麼縫、羊背馱鹽有什麼講究……」布瑪爾想堅持下去,將這一習俗傳承下去。
貢覺次仁介紹,下一步,當地將對「鹽羊古道」旅遊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讓遊客也能體驗採鹽過程。同時,還要積極挖掘鹽產業附加值,讓鹽湖的鹽增顏值、升價值,帶動更多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