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脊椎所發現世界上最早的鉸齒魚類新屬種:優美玉帶魚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據《古脊椎動物學報》最新報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團隊在我國雲南羅平發現了兩億四千萬年前一種新的鉸齒魚類,命名為優美玉帶魚,並將其歸入拱魚目臘山魚科。優美玉帶魚代表了世界上最早的鉸齒魚類化石記錄之一,它的發現為了解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和鉸齒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據介紹,鉸齒魚類包括拱魚目、半椎魚目和鱗骨魚目。生活在中北美和古巴淡水環境的雀鱔是鉸齒魚類鱗骨魚目的現生代表,被稱為活化石,為新鰭魚類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新鰭魚類是輻鰭魚亞綱最大的演化支系,幾乎分布於地球上各種水環境。除了多鰭魚和鱘魚,其它所有的現生輻鰭魚類都屬於新鰭魚類。圍繞著新鰭魚類的起源和早期輻射這一研究課題,近年來徐光輝團隊在雲貴交界開展野外工作,獲得一批保存完好的新鰭魚類化石標本。根據採集於雲南羅平中三疊世安尼期海相地層的四塊保存精美的魚化石,徐光輝團隊命名了一種新的鉸齒魚類屬種:優美玉帶魚。玉帶魚屬名源於羅平白臘山下的玉帶湖。「臘山玉帶」是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在羅平覽勝記錄的著名景點之一。

  優美玉帶魚是中三疊世羅平生物群中新鰭魚類的又一重要發現。雲南中三疊世羅平生物群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三疊紀海生化石庫之一,在研究二疊紀末期生物大絕滅後海洋生態系統的復甦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羅平生物群中發現的拱魚目魚類代表了世界上最早的鉸齒魚類化石記錄,包括此前發現的格蘭德拱魚和蘇氏臘山魚。蘇氏臘山魚過去曾被歸入歐洲中三疊晚期的聖喬治魚屬,但新的研究表明它與優美玉帶魚及其它拱魚類關係更為密切。年代地層學研究表明歐洲的聖喬治魚比我國羅平生物群中的拱魚目臘山魚科魚類要晚四百萬年,分支系統學研究結果則顯示聖喬治魚比拱魚目具有進步的鉸齒魚類特徵。近年來,多個拱魚目屬種在雲貴地區三疊紀地層中的相繼發現表明,鉸齒魚類的早期分異比人們之前想像的要快得多。

  該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專項和古生物化石發掘與修理專項的經費資助。

 

圖1 優美玉帶魚正型標本(徐光輝 供圖)

 

圖2 優美玉帶魚另一完整標本(徐光輝 供圖)

 

圖3 優美玉帶魚復原圖(徐光輝 供圖)

  據《古脊椎動物學報》最新報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團隊在我國雲南羅平發現了兩億四千萬年前一種新的鉸齒魚類,命名為優美玉帶魚,並將其歸入拱魚目臘山魚科。優美玉帶魚代表了世界上最早的鉸齒魚類化石記錄之一,它的發現為了解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和鉸齒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據介紹,鉸齒魚類包括拱魚目、半椎魚目和鱗骨魚目。生活在中北美和古巴淡水環境的雀鱔是鉸齒魚類鱗骨魚目的現生代表,被稱為活化石,為新鰭魚類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新鰭魚類是輻鰭魚亞綱最大的演化支系,幾乎分布於地球上各種水環境。除了多鰭魚和鱘魚,其它所有的現生輻鰭魚類都屬於新鰭魚類。圍繞著新鰭魚類的起源和早期輻射這一研究課題,近年來徐光輝團隊在雲貴交界開展野外工作,獲得一批保存完好的新鰭魚類化石標本。根據採集於雲南羅平中三疊世安尼期海相地層的四塊保存精美的魚化石,徐光輝團隊命名了一種新的鉸齒魚類屬種:優美玉帶魚。玉帶魚屬名源於羅平白臘山下的玉帶湖。「臘山玉帶」是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在羅平覽勝記錄的著名景點之一。
  優美玉帶魚是中三疊世羅平生物群中新鰭魚類的又一重要發現。雲南中三疊世羅平生物群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三疊紀海生化石庫之一,在研究二疊紀末期生物大絕滅後海洋生態系統的復甦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羅平生物群中發現的拱魚目魚類代表了世界上最早的鉸齒魚類化石記錄,包括此前發現的格蘭德拱魚和蘇氏臘山魚。蘇氏臘山魚過去曾被歸入歐洲中三疊晚期的聖喬治魚屬,但新的研究表明它與優美玉帶魚及其它拱魚類關係更為密切。年代地層學研究表明歐洲的聖喬治魚比我國羅平生物群中的拱魚目臘山魚科魚類要晚四百萬年,分支系統學研究結果則顯示聖喬治魚比拱魚目具有進步的鉸齒魚類特徵。近年來,多個拱魚目屬種在雲貴地區三疊紀地層中的相繼發現表明,鉸齒魚類的早期分異比人們之前想像的要快得多。
  該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專項和古生物化石發掘與修理專項的經費資助。
 
圖1 優美玉帶魚正型標本(徐光輝 供圖)
 
圖2 優美玉帶魚另一完整標本(徐光輝 供圖)
 
圖3 優美玉帶魚復原圖(徐光輝 供圖)

相關焦點

  • 2.4億年前世界最早新鉸齒魚類「現身」雲南羅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團隊在雲南羅平發現了2.4億年前一種新的鉸齒魚類化石,命名為優美玉帶魚。這項發現,為了解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和鉸齒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優美玉帶魚代表了世界上最早的鉸齒魚類化石記錄之一,我們已將其歸入拱魚目臘山魚科。」
  • 古脊椎所發現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通過對雲南羅平生物群的研究,在滇東(曲靖市羅平縣和紅河州瀘西縣)發現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一種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小巧漏臥魚。以小巧漏臥魚和其他相關的新鰭魚類為研究對象,在過去十年的分支系統學研究基礎上,徐光輝建立了輻鰭魚亞綱的一個新目:漏臥魚目。小巧漏臥魚是漏臥魚目最古老的屬種,代表了已知最早的清道夫型基幹新鰭魚類。
  • 古脊椎所發現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通過對雲南羅平生物群的研究,在滇東(曲靖市羅平縣和紅河州瀘西縣)發現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一種清道夫型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小巧漏臥魚。以小巧漏臥魚和其他相關的新鰭魚類為研究對象,在過去十年的分支系統學研究基礎上,徐光輝建立了輻鰭魚亞綱的一個新目:漏臥魚目。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古動物演化領域,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已絕滅的圓柱齒鼠類起源於北美。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
  • 中科院團隊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圓柱齒鼠類化石
    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孫自法)在古動物演化領域,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已絕滅的圓柱齒鼠類起源於北美。不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團隊最新在內蒙古發現亞洲已知最早的圓柱齒鼠類化石證據,並認為亞洲存在發現更為原始的圓柱齒鼠類的可能。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建立中華盔甲魚類新屬種
    中新網北京5月17日電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通過對江西修水志留系(約4.3億年前)西坑組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深入研究,建立了中華盔甲魚科一新屬「裂吻魚屬」,並建立新屬下的一新種
  • 古脊椎所提出亞洲鱗齒魚演化研究新觀點
    預言魚目魚類可能起源於華南三疊紀而不是之前認為的歐洲侏羅紀。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林奈動物學報》上。  興義亞洲鱗齒魚是我國最早報導的全骨魚類化石屬種之一,產自貴州興義和雲南曲靖(富源和羅平)中三疊世拉丁期的海相地層,由古脊椎所蘇德造先生1959年命名。它個體通常較大,保存精美,是國內外博物館和魚化石愛好者的收藏佳品。
  • 中國發現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化石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10月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研究員徐光輝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雲南暴魚」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最新研究發現「短胸似燕鳥」和「李氏別鳥」兩個新的屬種
    最新研究發現「短胸似燕鳥」和「李氏別鳥」兩個新的屬種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20-12-21 14:55:32 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所有已發現的
  • 雲南發現最早的「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研究員等於4月10日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在古生物學與演化生物學領域取得的新進展。他們報導了最早的空棘魚頭顱化石,這一發現將「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型空棘魚」記錄前推了約1700萬年,為研究空棘魚類的早期快速分化以及隨後的演化停滯現象提供了更為準確的參照時間,進一步支持了肉鰭魚類起源於中國南方古地理區域的假說。作為現生肉鰭魚類的兩支代表,空棘魚類和肺魚類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著關鍵的角色。
  • 世界史記:脊椎動物,最早的魚類,魚類的時代的到來
    百家原創作者:藍庭講歷史在將世界想像成僅存續過數千年的時代裡,動植物的種類則被認為是固定而不可移的。人們相信它們是以目前的樣子被創造出來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快跟小編來看一看!當人們發現「巖石記錄」並開始研究以後,這種想法便由某幾種動植物是否在經過若干年代之後徐徐發生變化、發展的疑問所取代,並且這疑問一再向前演進,成為生物進化的信念—無論動物、植物,舉凡地球上一切族類,乃是從存在於太古的無生代的海中的極其簡單的始祖類生物形態,也就是幾乎沒有組織的生物,經過緩慢而不間斷的變化過程,演變而成。
  • 中國研究發現1.2億年前今鳥型類燕鳥科兩個新屬種
    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所有已發現的1.2億年前的今鳥型類燕鳥科標本進行形態對比,最新研究發現「短胸似燕鳥」和「李氏別鳥」兩個新的屬種,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燕鳥科目前包括三個屬和種,另一個為燕鳥科代表屬種「馬氏燕鳥」。
  • 中國發現中新世犬熊屬新種 考證歐亞生物遠古交流頻繁
    研究論文第二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春曉博士介紹犬熊屬從歐洲向亞洲3次遷徙路線示意圖。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江左其杲博士研究團隊根據產自寧夏同心地區野狐狸圈子溝一件犬熊類的上頜化石,研究發現並確定了中新世(2300萬-530萬年前)時期犬熊屬的一個新種,以為中國新生代哺乳動物研究做出巨大貢獻的古生物學家邱佔祥院士名字命名為佔祥犬熊。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中國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為世界最古老疣齒魚科魚類
    徐光輝 供圖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21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最新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鏈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
  • 披刺龍魚——羅平生物群龍魚又發現新種
    雲南羅平地區2007年新發現的2.44億年前安尼期化石群中,產出大量龍魚類化石,作為一類高效的捕食者,龍魚是中生代早期水生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消費者。羅平生物群中龍魚類化石高度分異,已鑑定發表的有大窪子龍魚、雲南龍魚、長奇鰭中華龍魚和小型中華龍魚。
  • 新物種!緬甸發現淡水蟹和魚類新種
    一篇在《甲殼動物生物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南部德林達依省發現的兩個淡水蟹新種,被分別命名為劉氏德曼蟹和萊厄亞德曼蟹。一篇在《動物分類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報告了在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發現的兩個南鰍屬新種,被分別命名為法蘭南鰍和高尾南鰍。兩篇論文的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小勇介紹說,德曼蟹屬是德林達依省物種多樣性最高的淡水蟹屬。
  • 中國新疆塔裡木盆地誌留系發現最早的多鰓魚類
    近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 在線報導了中國新疆塔裡木盆地誌留系發現最早的多鰓魚類——鋸齒寬腹魚(Platylomaspis serratus gen. et sp. nov.),將多鰓魚類的起源由早泥盆世提前至志留紀蘭多維列世,向前推進了大約兩千萬年。
  •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圖)
    《自然》雜誌上將發表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課題組報導的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赫氏近鳥龍」(Anchiornis huxleyi)的新發現。該化石發現於遼寧西部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的侏羅紀髫髻山組,距今約1.6億年,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物種。這一發現進一步支持了恐龍演化曾經過「四翼階段」的假說,並提出了獸腳類恐龍分異的時間框架新假說。此研究成果代表著鳥類起源研究的一個新的、國際性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