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自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刀有「世界名刀之首」的美譽,在數百年前就已名揚世界。如今,承受西方國家和國內反對派武力重壓的敘利亞總統巴沙爾也擁有令人生畏的「現代版大馬士革刀」——彈道飛彈。
引進飛彈彌補「短板」
1963年復興社會黨奪取敘利亞政權後,以「阿拉伯社會主義國家」自居,可是來自蘇聯和阿拉伯盟友的支持,並沒能使敘利亞軍隊增加多少戰力。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敘利亞的戈蘭高地被以色列佔領。
1970年11月,空軍上校出身的阿薩德上臺。他全方位整頓軍隊,陸續引進蘇制T-62坦克、「蛙-7」戰術火箭和「薩姆-6」防空飛彈等先進武器。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敘軍一掃頹勢。不過,實戰也使敘利亞意識到本國空軍已成「短板」。為了彌補空中打擊能力的不足,敘利亞開始強化彈道飛彈武庫。1974年7月,18枚「飛毛腿-B」飛彈(射程270公裡)和9輛9P117發射車運抵拉塔基亞港。
然而,「飛毛腿-B」的圓概率誤差高達500米,殺傷半徑卻只有50米,作戰效果不佳。而且,蘇聯顧忌美國和以色列的反應,此後數年再未向敘利亞出口彈道飛彈。直到1982年敘軍在貝卡谷地遭受慘敗,蘇聯才向敘利亞提供了16枚SS-21「圓點」近程戰術飛彈和發射車。儘管「圓點」的射程僅120公裡,但足以威脅以色列北部的軍事基地,而且「圓點」的命中精度高,圓概率誤差僅30米,作戰效能大增。
「技術交換」互惠互利
鑑於蘇制飛彈經常「斷貨」,敘利亞不得不尋找新的供貨渠道。上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爆發,敘利亞選擇站在伊朗一邊,進而與之建立了密切的軍事合作關係。當時伊朗從某東亞國家進口了大量常規武器,敘利亞也開始採購該國軍火。1991年春,敘利亞首次從該國獲得24枚「火星-5」(仿製「飛毛腿-B」)和「火星-6」飛彈(「飛毛腿-C」)。1992年和1993年,多輛用於發射「火星-6」的發射車也運抵敘利亞。
據韓國雜誌介紹,在1991年至1996年間,敘利亞可能進口了150枚「飛毛腿-C」。這種飛彈在「飛毛腿-B」的基礎上增大彈體、增加燃料,使射程增至550公裡,打擊精度也有所提高。敘軍對該飛彈頗為滿意,不斷尋求技術轉讓。1996年10月,雙方達成「武器技術交換協議」。2000年,50枚射程約1300公裡的「勞動-1」飛彈散件運抵敘利亞,引起美國和以色列的強烈反應。
多方合作造多型飛彈
據以色列情報機關稱,敘利亞首先在大馬士革以北的霍姆斯和哈馬開設了兩家飛彈生產廠,隨後又在阿勒頗開辦第三家,前兩家廠生產「飛毛腿-C」,第三家廠研製「飛毛腿-D」(改版「勞動-1」)。2001年7月初,以色列電子偵察部隊首次監測到敘利亞試射「飛毛腿-C」。2005年5月,敘利亞再次試射3枚飛彈,其中一枚飛行了700公裡,準確命中敘利亞北部山區的目標。
另據西方媒體報導,伊朗也是向敘利亞提供飛彈技術的國家。據稱伊朗向敘利亞提供了「地震-2」和「流星-2」飛彈,並和敘利亞合作研製M-600飛彈。其中,「地震-2」射程210公裡;「流星-2」射程750公裡;M-600飛彈射程300公裡。
有消息稱,敘利亞目前擁有約250枚「飛毛腿-B」、280枚「飛毛腿-C」、10枚「飛毛腿-D」以及不明數量的SS-21、流星-2和M-600飛彈,還組建了飛彈司令部。該司令部下轄3個飛彈旅,每個旅配備18輛發射車(配彈72枚)。另一些飛彈則部署在有發射井的地下工事中。
隨著敘利亞內亂在一些西方國家的推波助瀾下愈演愈烈,以色列也越來越擔心這些威力巨大的武器落入黎巴嫩真主黨之手。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