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萬年前的一窩蛋出土

2020-09-19 貴溪融媒

9月14日,一名挖掘機司機在萍鄉市上慄縣的一處工地作業時,意外發現數枚「化石蛋」。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判定,這十多枚外形呈扁圓形的化石蛋是恐龍蛋化石,推測距今至少已有9000萬年

「萍鄉地區河漫沼澤遍布,氣候不冷不熱,恐龍種群因此跋山涉水,來到萍鄉繁衍生息。」專家介紹,在白堊紀時期,萍鄉地區江河遍布,曾是恐龍產卵的集中地。

文/圖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李巧



工地挖出十餘枚「石球」 初步判定系恐龍蛋化石

「最小一顆『化石蛋』的形狀比我拳頭還大。」9月14日晚,江西安源路橋集團有限公司福田連接線項目部挖掘機司機陳鳳田,在萍鄉市彭高鎮沽塘村(工業園)一處工地進行土方挖掘作業時,一塊風化石上突出的橢圓形「石球」引起了他的注意。巧合的是,此前不久,陳鳳田曾去往萍鄉市博物館,參觀過恐龍蛋化石。陳鳳田覺得,這幾顆「石球」很可能是「化石蛋」。

工地發現「化石蛋」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上慄縣、萍鄉市文物主管部門獲悉後,要求工地立即停工,對疑似發現化石蛋地塊進行保護。15日上午,上慄縣文廣新局文物保護處及萍鄉市博物館負責人趕至沽塘村現場勘查。

「這是上慄縣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上慄縣文廣新局主管文物保護的副局長鄧科香告訴記者,經縣、市兩級專家現場勘查,初步判斷這些「化石蛋」是恐龍蛋化石。鄧科香說,工地現場發現的恐龍蛋化石「鑲嵌」在紅色砂巖中,其地質時代疑為中生代白堊紀(1.45億年前-6600萬年前)時期。

專家推測屬蜂窩蛋類距今約9000萬年

萍鄉再次發現「恐龍蛋」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北京。長期致力於蛋化石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強,在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趕到了萍鄉沽塘村工地,進行發掘和研究。

王強判定,沽塘村發現的這窩恐龍蛋化石,地質時代為晚白堊紀早期,距今約9000萬年。

王強介紹,這十餘枚恐龍蛋化石外形呈扁圓形,蛋殼外表面光滑,可見密集分布的氣孔開口——從顯微結構可以看出,其具有典型的蜂窩狀結構,屬「蜂窩蛋類」。遺憾的是,目前尚無法得知恐龍蛋化石的所屬恐龍種群。

王強解釋說,恐龍是卵生的脊椎動物,胚胎外有較為堅硬的殼保護。而「蜂窩蛋類」恐龍蛋化石的發現證明在約9000萬年前,萍鄉地區有較原始的恐龍類群在此活動。

頻頻發現恐龍蛋化石 萍鄉曾是恐龍生活地

自2002年起,萍鄉博物館在以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中心的20多平方公裡區域,先後發現近200枚恐龍蛋化石,並於2008年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經研究初步認定,這些恐龍蛋化石均屬中生代晚白堊世,距今約9000萬年。

「當時萍鄉地區的地質條件和生態環境,非常有利於恐龍繁衍。」王強介紹,白堊紀時期,恐龍仍控制著陸地。而在白堊紀晚期,萍鄉地區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紅色盆地,常常出現「河漫平原」的壯闊景觀。另外,當時萍鄉地區屬於季節變化不太明顯的熱帶、亞熱帶氣候。王強說,之所以在萍鄉頻頻發現恐龍蛋化石,是因為河漫沼澤遍布、氣候宜人的萍鄉,非常適宜恐龍在此繁衍生息。

王強介紹,恐龍像鱷魚、海龜等爬行動物一樣,它們的產卵區和生活區是分開的。換句話說,這次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方,是當時恐龍種群跋山涉水的集中產卵地,它們日常生活的地方恐怕還在不知的遠方。

恐龍化石種類多數量多 江西是恐龍「最後家園」

恐龍蛋化石的發現和採集,是研究江西恐龍演化歷史和江西古生態環境的重要物證。

「影響恐龍蛋孵化的因素很多,只有形狀大小適中、重量適當、蛋殼厚度適宜的恐龍蛋,才能被孵化出來。」江西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楊玲說,江西地區發現的許多恐龍蛋化石,都是因為孵化受阻,經過漫長的成巖作用而形成化石的。

「江西是恐龍家族『最後家園』。」楊玲介紹,江西地區賦存恐龍化石的種類多、數量多——江西20多個紅色盆地都有發現恐龍化石,主要遍布於贛州、萍鄉、上饒、貴溪等市(縣)。而種類及數量繁多的江西恐龍化石也不禁讓人們想像:晚白堊紀早期的江西大地應該是河湖密布、植被叢生,恐龍足跡遍及全省;隨著時間的推移,晚白堊紀晚期的江西大地已經轉化為熱帶、亞熱帶比較乾旱炎熱的地域。最後,因江湖乾涸、氣候炎熱等等尚未明確知曉的原因,遠古動植物無法生存,恐龍最終消失在6600萬年前的這片紅土地上。

相關焦點

  • 日本出土袋鼠近親動物牙齒化石 系該國首次發現
    中新網8月24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熊本縣御船町恐龍博物館本月24日宣布,在該町約9000萬年前白堊紀後期的地層內發現了與袋鼠和考拉等有袋類動物擁有同一祖先的哺乳類動物的一塊牙齒化石。據悉,有袋類動物親戚的化石出土在日本國內尚屬首次,該博物館表示,「這將為弄清包括白堊紀在內的中生代時期亞洲東海岸哺乳類動物進化提供線索。」
  • 中國最古老的遺址:9000年歷史文物出土河南鎮館之寶
    這件文物就是被稱為河南博物院九鎮之寶之一的"賈湖骨笛",出土於河南賈湖遺址。河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探尋中華文明脈絡的重要起點,許多歷史悠久的文化遺址都在河南發現。然而,說到河南的文明遺址,大家腦海中立刻就會浮現出仰韶文化的遺蹟,畢竟這座有著近7000年歷史的文化古蹟太有名了,從這裡挖掘出了無數震驚世界的寶藏,為中國研究中華文明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 1.8萬年前的狗狗長啥樣?西伯利亞出土幼犬標本
    1.8萬年前的狗狗長啥樣?西伯利亞出土幼犬標本 2019-12-04 11: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000萬年前都發生了什麼?
    但對於小型滄龍它們誰也惹不起,全球整個白堊紀地層都有滄龍化石出土。但美國中部地區可謂其中的華強北,其中大霧山地區出土的滄龍化石中常能看到奇怪的印痕,通過對比發現這些小型滄龍身上的印痕是鯊魚留下,而兇手極有可能就是當時鯊中呂布-白堊刺甲鯊 白堊刺甲鯊是白堊紀常見的鼠鯊目,可以長到7.5米比現今的大白鯊還大。在晚白堊世分布於全球海域包括西部內陸海道。
  • 俄羅斯發現洞熊遺骸,形態保存完好牙齒外露,或生存於4萬年前
    據判斷,這隻洞熊生活在22000年前到39500萬年前。洞熊是生活在歐亞大陸的史前生物,生存於30萬年前到1.5萬年前。這次科學家分別在兩次挖掘中出土了一隻成年洞熊和一隻幼崽遺骸。成年洞熊嘴微微張開,獠牙外露。在永凍土層中,成年熊的軟組織得以在數萬年間被保存下來。以往出土的洞熊多為骨頭,因此這種完整的遺骸極其珍貴,科學家有望提取這一物種的DNA。
  • 「許昌人」2號頭骨化石出土 或是古人食腦證據
    [摘要]許昌人遺址現10萬年前「許昌人」2號古人類頭骨化石,在頭骨內壁發現有成組的石片劃痕,可能是古人食腦或其他行為最直接的證據。「許昌人」1號旁再次出土頭骨化石 今年4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發掘的靈井許昌人遺址,新出土了27塊古人類頭骨化石斷塊,有完整的枕骨、部分頂骨、眉脊、面骨和顱底骨等,骨骼多數可拼接復原。其中,面骨和顱底骨屬首次發現。
  • 壁畫描繪數萬年前滅絕動物袋獅
    據美國生活科學網報導,現今澳大利亞大陸並沒有什麼陸地掠食性動物,但在3萬年前澳大利亞大陸存活著一種叫做「袋獅」(Thylacoleo carnifex)的有袋食肉性動物,這種已滅絕的物種在遠古澳大利亞相當於劍齒虎在南美大陸的地位,它體型龐大,撕咬力強,是兇猛的頂級掠食動物。
  • 10歲男孩路上意外發現9000萬年前罕見古代蜥魚的化石
    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一種出現在9000萬年前的古代魚類,但原來多得一名10歲男童的「意外收穫」?該名男童在南美洲度假期間,好奇拍下一塊石上的魚型圖案,再傳到當地古生物研究中心,沒想到竟是一條罕有古代「蜥魚」的化石。
  • 4800萬年前的蟒蛇化石出土,科學家:是在歐洲進化的,起源不清楚
    最古老的蟒蛇化石出土:科學家在德國境內發現了一種新的蟒蛇物種,蟒蛇化石顯示距離現在至少已有4800萬年,同時期人類祖先都還不知道在哪裡呢!蟒蛇的遺骸是在一個十分古老的湖泊旁發現的,雖然,這裡早在1970年前後的時候因為礦物開採而變成廢棄之地。
  • 男子發現雞窩多出了一窩蛋,孵出的小雞長大後,男子不淡定
    男子在山上開闢了一塊地專門用來養雞,這樣養出來的雞俗稱是走地雞,價格比餵飼料的要高出很多,這天男子發現雞窩裡面竟然多出了一窩蛋,因為位置比價偏,男子現在才發現,這窩蛋的大小跟雞蛋差不多,男子以為是哪只母雞下在這裡的,就沒多管。
  • 西伯利亞湖出土完好的猛獁象遺骸
    近日,俄羅斯科學家在西伯利亞北部的一個湖中,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猛獁象(woolly mammoth)骨架遺骸,有些出土的骨架上仍黏附著部分軟組織。此次發現相當罕見,將有助科學家深入了解古生物猛獁象的歷史 。
  • 西伯利亞湖出土完好的猛獁象遺骸
    近日,俄羅斯科學家在西伯利亞北部的一個湖中,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猛獁象(woolly mammoth)骨架遺骸,有些出土的骨架上仍黏附著部分軟組織。此次發現相當罕見,將有助科學家深入了解古生物猛獁象的歷史 。
  • 巴西出土新型恐龍化石,生前遭受折磨,還沒發育完就離世
    前段時間,巴西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考古學家發布了關於恐龍化石最新考古發現的研究報告,據報告介紹,該恐龍化石是在巴西東北部發現的,屬於新品種恐龍化石,學名為「阿拉塔龍」,與中國2001年在新疆五彩灣出土的左龍關係密切。
  • 加拿大發現距今5.7萬年前狼崽完整遺骸
    來源:央視網據多家外媒報導,近日《當代生物學》發表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在加拿大育空地區融化的凍土中,科研人員發現一隻大約5.7萬年前的狼崽遺骸。得益於凍土覆蓋,遺骸的皮膚和皮毛在被發現時都保存完好。報導說,這是目前已知的最完整的木乃伊化的冰河時代的狼。
  • 舞陽賈湖骨笛:距今7800~9000年,被稱為世界笛子的鼻祖
    賈湖骨笛出土於中國河南省賈湖遺址,距今7800~9000年,是中國最早的樂器實物,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1986-1987年間,賈湖遺址出土20多支精緻的骨笛,分別有5孔骨笛、6孔骨笛、7孔骨笛和8孔骨笛 ,賈湖骨笛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能夠演奏富含變化音的少數民族或外國樂曲。賈湖骨笛,改寫了中國音樂史。
  • 家養的烏龜生了一窩蛋,主人製作黑暗料理,出鍋不淡定了
    今天要講的就是:家養的烏龜生了一窩蛋,主人製作黑暗料理,出鍋不淡定了 一般我們都是只聽說家裡養的寵物狗
  • 西伯利亞挖出4萬年前巨型狼頭,長達40釐米,是現代狼一倍!
    科學家給出的解釋是人類到了約3.25萬年前,才到達出土一帶的俄羅斯北部地區,但從分析結果看,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萬年前的冰河時期。俄羅斯科學家、薩哈科學院院長Albert Protopopov表示:「這是很獨特的發現,第一次找到完整發育的更新世(258多萬年前到1.17萬年前)時期的狼,而且牙齒、毛髮和大腦都保存良好。」
  • 科學家用一枚恐龍蛋,復原8000萬年前未破殼小恐龍,鼻尖長角
    1.5英寸是3.8釐米,與一顆核桃的直徑差不多,人們無論如何也很難把它與恐龍扯上關係,但就有這麼一枚8000萬年前保存至今的恐龍蛋,裡面保存著尚未發育完全的恐龍胚胎,它的頭骨就僅有3.8釐米左右。據資料推測,恐龍蛋的出土地點位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那裡不僅出土過許多恐龍化石,還曾經發掘過一個巨大的
  • 保存相當完好 西伯利亞出土冰凍數萬年披毛犀
    今年夏季,在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曾出土一具渾身覆蓋褐色毛髮的冰河時期披毛犀,身體大約80%保存完整,甚至「最後一餐」還保留在肚子裡,是該地區有史以來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披毛犀遺骸
  • 生活在4900萬年前的一種蜥蜴居然有四隻眼睛
    北京時間4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近期一項研究發現,生活在4900萬年前的一種已經滅絕的蜥蜴具有4隻眼睛。該研究對出土於19世紀70年代的一件化石進行了分析,發現這一蜥蜴物種的顱骨頂部具有兩個感光器官。這種蜥蜴被稱為肯塞薩尼瓦蜥(學名:Saniwa ensidens),體長約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