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一名挖掘機司機在萍鄉市上慄縣的一處工地作業時,意外發現數枚「化石蛋」。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判定,這十多枚外形呈扁圓形的化石蛋是恐龍蛋化石,推測距今至少已有9000萬年。
「萍鄉地區河漫沼澤遍布,氣候不冷不熱,恐龍種群因此跋山涉水,來到萍鄉繁衍生息。」專家介紹,在白堊紀時期,萍鄉地區江河遍布,曾是恐龍產卵的集中地。
文/圖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李巧
工地挖出十餘枚「石球」 初步判定系恐龍蛋化石
「最小一顆『化石蛋』的形狀比我拳頭還大。」9月14日晚,江西安源路橋集團有限公司福田連接線項目部挖掘機司機陳鳳田,在萍鄉市彭高鎮沽塘村(工業園)一處工地進行土方挖掘作業時,一塊風化石上突出的橢圓形「石球」引起了他的注意。巧合的是,此前不久,陳鳳田曾去往萍鄉市博物館,參觀過恐龍蛋化石。陳鳳田覺得,這幾顆「石球」很可能是「化石蛋」。
工地發現「化石蛋」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上慄縣、萍鄉市文物主管部門獲悉後,要求工地立即停工,對疑似發現化石蛋地塊進行保護。15日上午,上慄縣文廣新局文物保護處及萍鄉市博物館負責人趕至沽塘村現場勘查。
「這是上慄縣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上慄縣文廣新局主管文物保護的副局長鄧科香告訴記者,經縣、市兩級專家現場勘查,初步判斷這些「化石蛋」是恐龍蛋化石。鄧科香說,工地現場發現的恐龍蛋化石「鑲嵌」在紅色砂巖中,其地質時代疑為中生代白堊紀(1.45億年前-6600萬年前)時期。
專家推測屬蜂窩蛋類距今約9000萬年
萍鄉再次發現「恐龍蛋」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北京。長期致力於蛋化石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強,在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趕到了萍鄉沽塘村工地,進行發掘和研究。
王強判定,沽塘村發現的這窩恐龍蛋化石,地質時代為晚白堊紀早期,距今約9000萬年。
王強介紹,這十餘枚恐龍蛋化石外形呈扁圓形,蛋殼外表面光滑,可見密集分布的氣孔開口——從顯微結構可以看出,其具有典型的蜂窩狀結構,屬「蜂窩蛋類」。遺憾的是,目前尚無法得知恐龍蛋化石的所屬恐龍種群。
王強解釋說,恐龍是卵生的脊椎動物,胚胎外有較為堅硬的殼保護。而「蜂窩蛋類」恐龍蛋化石的發現證明在約9000萬年前,萍鄉地區有較原始的恐龍類群在此活動。
頻頻發現恐龍蛋化石 萍鄉曾是恐龍生活地
自2002年起,萍鄉博物館在以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中心的20多平方公裡區域,先後發現近200枚恐龍蛋化石,並於2008年發現恐龍骨骼化石。經研究初步認定,這些恐龍蛋化石均屬中生代晚白堊世,距今約9000萬年。
「當時萍鄉地區的地質條件和生態環境,非常有利於恐龍繁衍。」王強介紹,白堊紀時期,恐龍仍控制著陸地。而在白堊紀晚期,萍鄉地區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紅色盆地,常常出現「河漫平原」的壯闊景觀。另外,當時萍鄉地區屬於季節變化不太明顯的熱帶、亞熱帶氣候。王強說,之所以在萍鄉頻頻發現恐龍蛋化石,是因為河漫沼澤遍布、氣候宜人的萍鄉,非常適宜恐龍在此繁衍生息。
王強介紹,恐龍像鱷魚、海龜等爬行動物一樣,它們的產卵區和生活區是分開的。換句話說,這次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方,是當時恐龍種群跋山涉水的集中產卵地,它們日常生活的地方恐怕還在不知的遠方。
恐龍化石種類多數量多 江西是恐龍「最後家園」
恐龍蛋化石的發現和採集,是研究江西恐龍演化歷史和江西古生態環境的重要物證。
「影響恐龍蛋孵化的因素很多,只有形狀大小適中、重量適當、蛋殼厚度適宜的恐龍蛋,才能被孵化出來。」江西省地質博物館副館長楊玲說,江西地區發現的許多恐龍蛋化石,都是因為孵化受阻,經過漫長的成巖作用而形成化石的。
「江西是恐龍家族『最後家園』。」楊玲介紹,江西地區賦存恐龍化石的種類多、數量多——江西20多個紅色盆地都有發現恐龍化石,主要遍布於贛州、萍鄉、上饒、貴溪等市(縣)。而種類及數量繁多的江西恐龍化石也不禁讓人們想像:晚白堊紀早期的江西大地應該是河湖密布、植被叢生,恐龍足跡遍及全省;隨著時間的推移,晚白堊紀晚期的江西大地已經轉化為熱帶、亞熱帶比較乾旱炎熱的地域。最後,因江湖乾涸、氣候炎熱等等尚未明確知曉的原因,遠古動植物無法生存,恐龍最終消失在6600萬年前的這片紅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