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你們是否跟我一樣希望自己有很多的玩具,能夠每天不重樣的玩。歲月流逝,我們逐漸長大,對玩具的追求與喜愛減退,玩具們的使命可能也會隨之結束。這其中,有的玩具與新主人開始了另一段陪伴之旅,有的則面臨即將被拆卸的人生;但不管如何,他們都曾出現在我們的歲月裡。
《玩具總動員》系列前三部都是探討玩具的危機:被拋棄、被冷落,是玩具圍著主人轉;第四部跳出了過往的設定:人類可以選擇玩具,玩具也可以選擇自己的主人,甚至不需要主人,傳達自由、獨立的精神。
胡迪作為主角,前三部都是主人最喜愛的玩具,直到第四部,他卻被主人Bonnie遺忘。面對如此巨變,胡迪沒有改變他的想法,仍然堅信玩具的使命就是陪伴主人成長和面對生活上的困難。他努力去保護Bonnie最愛的玩具小叉,確保小叉能陪伴在Bonnie左右,但胡迪實則是在借小叉肯定自己的價值。
在小叉的認知世界裡,自己就是一件本該在垃圾桶裡的垃圾,卻突然成為了Bonnie最愛的玩具,他顯得十分無措,也不知道自己在主人Bonnie的眼中是多麼的珍貴。
在現實生活裡有時我們會忽略自身的價值,以大眾的眼光去規範自已,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毫無價值,做的事情毫無意義,但或許我們在別人眼中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有時我們做的一件小事就足以影響他人的一生。
胡迪眼中一個可憐的玩具——寶貝(牧羊女)在九年前跟胡迪分開,因為她的主人Molly長大,將她轉送給了別人,最終落戶到古董店裡,但她沒有怪Molly,沒有自暴自棄。她想辦法逃離古董店,接觸更多小孩,不將人生寄托在別人身上。雖然寶貝流離失所、傷痕累累,但她卻用行動告訴了胡迪:她活得十分精彩。最終,受寶貝的影響,胡迪勇敢地踏出了自己的舒適圈。
雖然胡迪被Bonnie拋棄,但當他放下對玩具意義的執著時,他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並開始了一段新的徵程。《玩具總動員4》 深刻地讓我們明白了只有放下執著才能看到幸福和快樂的真正來源。小叉放下自己是垃圾的執著,認識了自己在主人Bonnie眼中的價值;嘉比放下對完美的執著,獲得了別人的喜愛;胡迪放下對玩具意義的執著,展開了自己另一段人生。
主人公胡迪從「舒適區」主動跳進更大的世界裡,他走出玩具註定的命運,選擇做自己,這無疑是一種新的人生路牌。也許我們不是沒有選擇,只是自己不清楚罷了!迷失過後,當變化來臨之時,我們何不放下曾經的執念,在合適的時候,選擇淡然而從容地離開。
「舒適區」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人們不希望打破現在生活的狀態和平靜,將自己置於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和焦慮的環境中。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試著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定義新的人生。在這個過程中,或許會有陣痛,但我們要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就像長大的胡迪一樣: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走出「註定」的命運,坦然開始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