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平頭哥,人狠話不多。生死已看淡,不服就開幹。」
「不是在打架就是在趕往打架的路上。」
「我不會記仇,因為一般如果有仇我當場就報了。」
「每次打架別和我說對方有多少人,我只要時間和地點。」
蜜獾,以小小個頭天大膽子的形象火遍全網,流傳甚廣的各類蜜獾視頻中,蜜獾把幾頭獅子耍得團團轉、一口咬死眼鏡蛇、直搗蜂窩一心只顧舔蜂蜜不管全身蜜蜂叮……蜜獾的頭鐵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百度有蜜獾的專屬貼吧、阿里巴巴用蜜獾的形象作為半導體公司的圖標,蜜獾「平頭哥」擁有大量擁躉,如果你是其中之一,那麼,擦亮眼睛,讓我們一起看看平頭哥是否真的橫行非洲:
蜜獾,因從頭到整個背部都覆蓋白色毛髮,看上去像染白髮的社會大哥,被各路網友親切稱呼「平頭哥」
獅子:那要先問我答不答應。
許多視頻中,蜜獾對著體型大它十倍的獅子毫無畏懼、強硬迎戰,而獅子對著蜜獾無從下口,這給許多人一種錯誤印象:蜜獾能贏獅子。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夜拍中蜜獾在獅子領地被攻擊
必須承認,蜜獾的膽子,與它體長不過1米、高不過0.5米、體重一般在10公斤上下的個頭很不匹配。但大部分情況,蜜獾會主動躲避獅子,很簡單,因為打不過。在動物界,體型大是佔極大優勢的,能活下去的物種無一例外都非常「識時務」,蜜獾再頭鐵也不至於傻到主動挑釁獅子。只有在逃不了的情況下,蜜獾會表現出其格外兇悍的一面。
蜜獾生性兇猛,與其他動物遇到敵害掙扎逃跑不同,蜜獾認定躲避不了時,會迎戰敵人,「狹路相逢勇者勝」
與獅子對戰,蜜獾致勝的關鍵不在於它的攻擊力,而是它出色的防禦能力:蜜獾的皮膚厚實、堅韌又鬆弛。
蜜獾脖子周圍的皮膚厚達6毫米,作為對比,人類皮膚厚度一般為0.5~4毫米,表皮也就0.07~1.2mm,皮膚的這種厚度和韌勁使得獅子很難咬傷蜜獾,就算是刀和箭用在蜜獾身上都不好使。而皮膚的鬆弛度使得蜜獾即使被敵人咬住的情況下,也能扭頭或者轉身攻擊對方。因此,蜜獾對戰獅子的視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獅子咬了蜜獾一口但蜜獾又溜出了獅口(毛太滑!皮太厚!),再咬住蜜獾脖子時蜜獾卻靈活自如扭頭就是一口(皮鬆脖子靈!)。並且蜜獾體型嬌小,機動靈活,還尖牙利齒。幾個回合下來,獅子就不愛搞蜜獾這玩意了,畢竟生活在野生環境下,動物的行動是要考慮收益的,半個小時都搞不定這種皮糙肉厚難下口、逼急了還一通亂拳反擊的小兇物,還不如省省精力去追羚羊、野牛和斑馬,是吧?
「比追捕更重要的,是選擇追捕的對象」
所以,蜜獾其實打不贏獅子,只是獅子不愛搭理蜜獾,儘量互不侵犯而已,就像你和老鼠一樣,你不愛打老鼠,但老鼠要進了你的地盤,你真要和老鼠一對一PK,那老鼠還是沒什麼戲的。如果獅子起了性子,誓要置蜜獾於死地,基本沒有問題,時間長短而已。
蜜獾:能吃的就吃唄。
蜜獾在捕食豹龜
從蜜獾的名字也能看出,它很愛吃蜂蜜,愛吃蜜蜂幼蟲,但除了蜂蜜,蜜獾的食物來源多種多樣,它的獵物名單有60個左右:烏龜、蜥蜴、昆蟲、蛇、鼠、鳥、蛋這些葷的,植物的根、果實這些素的,它都吃。
蜜獾確實能吃毒蛇,像黑曼巴蛇這種人被咬傷後十分鐘就出現明顯症狀、平均十起咬傷三起死亡的毒蛇王者,蜜獾也敢碰。這是因為第一,蜜獾的皮毛厚實順滑,較難一擊即中(朋友們,看到了嗎,臉皮厚點壽命長……),第二,更重要的是,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蜜獾進化出了對當地蛇類的蛇毒的免疫力。所以觀察中經常發現,蜜獾捕捉蛇的過程中被蛇咬傷,中毒後昏迷兩個小時,本以為它已經一命嗚呼了,它卻抖擻著精神起來把蛇吃完……總之,蜜獾不抗拒吃蛇,有蛇能吃就吃,對蛇毒沒有免疫力的那批蜜獾死了,剩下的蜜獾就是不怕當地幾類毒蛇的霸王,也就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了它們把毒蛇當辣條一口口嘎嘣脆啃完的畫面。
夜拍中蜜獾將蛇咬斷
蜜獾廣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區,不知道許多人笑稱「蜜獾把自己作死到瀕危」的說法何來,蜜獾有十多個亞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無危,並沒有數量明顯劇降到瀕危的證據。有人說蜜獾有同類相殘的惡習,這種種內鬥爭在動物界很常見,不止蜜獾才有。不過,蜜獾在人類聚居的社區名聲並不怎麼好,因為蜜獾兇猛記仇,經常捕食家禽,甚至有蜜獾襲擊小孩的報導。因此,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和棲息地的減少,蜜獾的生存狀況有待觀察。
蜜獾在翻找垃圾桶中的食物
對於「平頭哥」,你有什麼想說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