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在湖南這片熱土上,
湖湘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心憂天下、敢為人先、
經世致用等品格,
是一代又一代湖南人的特有基因。
「清廉長沙」推出專欄:
「傳承——生生不息的湖湘文化精神」。
讓我們從一個個小故事中,
觸摸湖湘文化的脈搏,
領略湖湘先賢的風骨,
弘揚和傳承好湖湘文化、紅色基因,
在新時代奮鬥徵程中,
砥礪奮進、奮勇前行!
千年才俊「賈長沙」
如果說屈原搭建了長沙人為代表的湖南人的精神骨架,則是賈誼(公元前200—公元前168年,洛陽人)讓湖南人的精神豐潤了起來。
▲賈誼雕塑
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年方18即有才名,20歲被召為漢文帝博士,不到一年,破格升遷為太中大夫。23歲,因為周勃等舊臣的嫉恨,他被貶為長沙王吳著的太傅。他從西漢太平盛世的外表下看到了國家的危機,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國家的長治久安之策。他強調「以禮治國,禮法結合」,他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他重視農業發展等等,這些都被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及其決策層奉為治國經典,影響十分巨大。
公元前177年3月,賈誼風塵僕僕來到長沙。長沙國離京師長安千裡之遙,心中悲苦的他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走了一個多月才到達——這在當時已經是極快速度,同時去往封地的周勃,路程僅其一半便走了3月有餘。
▲賈誼故居
如果說屈原留給湖湘人的精神財富是品格之高潔,精神之自由,那麼賈誼留給長沙人的精神財富則是心憂天下之安危,忘我而不負國家。洛陽才子賈誼被貶到長沙,秩二千石,他是從文化高度發達地區來到這個蠻荒之地的,自然懷有一種俯視的眼光,敢於批評與指點。這種高度是當時長沙本土人所不具備的。因而,我們才會發現,直至今天,引領長沙人精神指向的,都是一批從較為發達的文明當中來到長沙的,他們的開闊視眼和世界情懷,才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賈誼沒有屈原的皇家血脈,無所謂對於皇室的忠誠,他關注的是對國家絕對忠誠。作為一位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華全集中於他的治國政論文章之中。他的《治安策》對朝廷的治國方略進行了批判,他的《過秦論》對秦之失敗進行了系統的分析,他在《陳政事疏》裡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基本上奠定了西漢的治國方略,這個政策一直影響了後代的漢景帝、漢文帝……他的思想也對長沙人形成敢發前人之所未發、敢做前人之所未做的勇猛、擔當精神產生了較大影響。清道光年間湖南巡撫左輔寫過一首對聯稱讚賈誼:「親不負楚,疏不負梁,愛國忠君真氣節;騷可為經,策可為史,驚天行地大文章。」
▲賈太傅祠
他以民本思想作為治國策略的精要,重視農業生產和民主選拔官吏,使長沙人逐漸形成了對好官吏的評判標準:親民,勤勉,正派,作風民主。晚清中興重臣曾國藩對賈誼的《陳政事疏》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評價,還到賈誼故居參觀並留下了詩文讚譽:「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慄。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槐,擁篲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賈誼系列政論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三點:其一,重視農業生產。賈誼說:「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蓄積足恃。」其二,民本思想。賈誼在《大政上》裡說:「聞之於政也,民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亡不為本也。」其三,民選官吏。賈誼說:「故夫民者,吏之程(準)也,察吏於民,然後隨之。夫民治卑也,使之取吏焉,必取其愛焉。故十人愛之有歸,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有歸,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有歸,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有歸,則萬人之吏也。故萬人之吏,選卿相焉。」
在長沙,賈誼盡心盡力地輔佐長沙王。他力主重農、養民,支持長沙王推行積極發展經濟、安撫邊關的政策。賈誼在長沙住了4年,他把屈原當作了偶像,無論境遇,還是心境,都有太多的契合。在長沙人心中,他與屈原有著相齊的地位,親切地稱呼他為「賈長沙」。
(文/龔軍輝)
供圖:長沙市賈誼故居管理處
編輯:帥涵華
校對:郭亞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