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太難了,怎麼做都有人不高興。
文:灰鴿華為把海外市場搶了,川普非常「生氣」,甚至舉國之力進行「打壓」。
飛鶴在國內成為第一,外國人也相當「眼紅」,前後僅半年多的時間,已經有兩家海外機構惡意做空。
不過,咱也是有性格的,不能說你不高興咱就認慫,你出招,我們就接招,而且真金不怕火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華為的表現,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了,不僅5G市場份額穩居第一,手機還在今年二季度反超三星成為了全球出貨量最大的廠商。
而飛鶴奶粉與海外沽空機構的戰役,雖然才剛剛打響,看起來已經佔了上風。
7月8日,Blue Orca Capital(中文譯為「殺人鯨資本」)列出所謂的9大問題,質疑國產奶粉「一哥」中國飛鶴業績造假,它甚至認為中國飛鶴的故事就像瑞幸咖啡。
這裡先簡單解釋一下沽空機構是幹什麼的,通俗點說,就是專門給上市公司找茬的,如果是本來就有問題的公司,算是「為民除害」,反之,就是「故意傷害」。
而從目前來看,Blue Orca對中國飛鶴的沽空更像是後者。
舉幾個Blue Orca在沽空報告中提到的問題的例子。
中國飛鶴的年報數據顯示,2019年營收137億,而Blue Orca質疑飛鶴誇大了收入,依據卻是什麼尼爾森的數據,這就像「川普前幾日說根據官方統計,美國疫情控制住了」一樣。
飛鶴奶粉2019年的利潤率為42%,Blue Orca認為這個利潤率太高,高過了98%的同行,但實際上,只高了幾個點,這與飛鶴近年來主打高端產品的資源配置是一致的。
Blue Orca還說飛鶴奶粉上市之前就分紅了30億港幣,筆者以為,飛鶴是個民營企業,老闆自己合理合法掙的錢,怎麼花是人家的事,似乎沒有什麼毛病。
總體來看,這份沽空報告的水分太大、質量不高,所有數據雖是來源於公開的資料,但數據源的可信度並不高,也沒有自己的一手調查,完全是為了報告而報告。
不過,Blue Orca畢竟是全球知名的「找茬專家」,曾經掀翻了不少問題公司,報告一出,就引起了資本市場的巨大震蕩,中國飛鶴的股價一度下跌8%。
面對這樣的挑釁,中國飛鶴不躲不避正面迎戰,隨即就對方質疑的所有問題做了逐一詳細的回覆和反擊。
具體內容在此不贅述,但總結起來就九個字:「拿數據、擺事實、講道理」,而這個頗有底氣的回擊,也讓中國飛鶴的股價在當天不僅止住下跌,到收盤時反而漲了7%。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中國飛鶴第一次被沽空,早在2019年11月,上市的第7天,海外沽空機構GMT Research就對飛鶴實施了一次做空。
不過沒有成功,彼時中國飛鶴的股價不到7港元,現在已經飆升到16港元,市值最高站上了1500億港元線,已經超過了同在港股上市的蒙牛。
而這次「找茬」的Blue Orca則堪稱是中概股的老對手,有數據顯示,自2011年以來,17次出手沽空中國概念上市公司,成功率超過70%。
但如果把那些被它「吞噬」掉的公司列出來的話,可能明眼人都會發現,之所以一抓一個準,實在是因為做得太假了,而對於有實力的中概股來說,它也只能自認碰到了鋼板。
就像曾經的旅程天下、西部水泥、首鋼資源、瑞年國際,都在於Blue Orca的對抗中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連今年漲勢瘋狂的拼多多也被Blue Orca狙擊過,2018年11月,它發布沽空報告指責拼多多誇大營收和商品交易額,隱藏人力成本和虧損額。
但發布報告的當天,拼多多逆勢大漲近12%,第二天又漲了6.4%,一份沽空報告,卻成了唱多拼多多的助燃劑,到現在,拼多多的股價已漲了近5倍,把黃錚直接推上了中國第二大富豪的寶座。
當然,回到中國飛鶴,一時的漲跌還遠遠不能分勝負,雖然在沽空報告發布的當天逆勢大漲了7%,但次日卻又大跌了5.66%,中國「鶴」與外國「鯨」的大戰還將繼續。
其實,與其說海外沽空機構質疑中國飛鶴,還不如說有些外國人見不得國產奶粉的崛起。
在中國飛鶴之前,中國十大奶粉企業之一的澳優乳業也在2019年8月被海外機構沽空,「罪名」同樣是財務造假,當天就讓澳優乳業股價下跌了20%,不過現在早已經漲回來了。
實際上,中國嬰兒本來就喝的是國產奶粉,曾經的市場份額一度高達80%,進口奶粉只是個補充,而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後,國產奶粉一蹶不振。
洋品牌奶粉趁機搶佔了市場,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國產奶粉就是「不好」的代名詞,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進口奶粉的市場佔比近乎100%。
但國產奶粉真的不行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即使在當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中,也有不少的國產奶粉是合格的,比如飛鶴、君樂寶等,只是被國人的一邊倒忽視了。
而現在國產奶粉歷經了10多年的時間後,才又重新逐漸被中國爸媽們認可,2019年的市場份額勉強與洋品牌奶粉平分天下。
其實嚴格說起來,國產的奶粉更適合中國的寶寶,飛鶴奶粉就是靠著這一個堅持,從黑龍江齊齊哈爾走向了全國,又走向了全球的華人。
也許有人說,中國寶寶喝中國奶粉只是個宣傳的噱頭,但你不得不承認,中國媽媽的母乳與西方媽媽的母乳成分還是有區別的,畢竟大家環境、飲食都不同。
舉個例子,世界醫學會的研究表明,中國媽媽的母乳中鈣、鐵、DHA含量都相對少,而西方媽媽的母乳中卻很充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寶寶的奶粉叫「嬰幼兒配方奶粉」,因為它本身就是以母乳的成分作為參考的,缺什麼補什麼,這應該是嬰兒選擇奶粉的最基本原則。
再舉個例子,中國新生兒一般都會補一種叫AD維生素的東西,俗稱「魚肝油」,但在西方的一些國家只開維生素D,因為它們嬰兒的A並不缺乏。
也就是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從理論上來說,如果完全原裝進口的奶粉,也許不一定完全適合中國寶寶的體質。
再者說,奶粉需要的東西中國都有,中國有全世界最好的牧場、最優質的奶牛、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最龐大的消費群體。
只要從業者有良心,市場監管愈加完善,中國寶寶理論上是可以不需要進口奶粉幫忙的,我們要做的,只是多給國產奶粉一些時間。
而對於成了海外機構沽空目標的中國飛鶴,我們應該多給它一些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