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也越來的越精益求精,講求效率,這反映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能簡單就簡單,能更快就更快。
拿人們在語言方面來說,從以前的:先生、小姐,小夥、姑娘,到現在的無論年齡大小貧富貴賤都稱呼為:帥哥、美女,可以說是越來越精簡了。
那麼在古代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人們又是怎樣稱呼的呢?
剛出生:初度
出生3天:湯餅之期
(按以前的風俗,小孩出生滿三天,家裡會設「湯餅筵」來招待親朋好友。)
不滿周歲:赤子、襁褓
1 歲:牙牙
(成語牙牙學語:形容嬰兒咿咿呀呀地開始學大人說話,出自唐代司空圖的《障車文》,「二女則牙牙學語,五男則雁雁成行。」)
2~3歲:孩提
女孩7歲:始齔[chèn]、髫年
男孩8歲:始齔[chèn]、髫年
(根據生理的狀況,男孩在8歲、女孩在7歲時換牙,《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
9 歲:九齡、指數之年
3~9歲:垂髫
(古代兒童還未行冠禮的時候,頭髮下垂。《桃花源記》中「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0 歲:幼學、外傅之年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古代時的文字沒有標點符號,人們就將「幼、學」二字連起來,代稱十歲。)
10歲以下:黃口
女孩12歲:金釵之年
女孩13歲:豆蔻年華
(豆蔻是一種初夏時開花的植物,就像季節一樣初夏還未至盛夏,比喻人也還未成年。)
8~13歲:總角
(古代小孩一般在頭的兩側會紮起兩個髮髻,看上去像羊角一樣,因此稱他們為「總角」。總角之交,便指從小便相識的好朋友。)
13~15歲:舞勺之年
(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
女子15歲:及笄(jī)
(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男子15歲:束髮
(古代男子到15歲,就把原來頭上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但對男子來說,束髮還不代表成年。)
15歲:志學之年、單髻、抓髻之年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後來就稱15歲為「志學之年」。)
15歲稍上:成童
16 歲:二八
女子16歲:破瓜、碧玉年華
(古文人把「瓜」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則八八六十四歲」。瓜字破之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男子15~20歲:舞象之年
女子20歲:桃李年華
男子20歲:弱冠
女生24歲:花信年華
女子30歲:半老徐娘
(現在剛剛滿30歲的90後美女們表示瞬間淚奔,沒想到耳熟能詳的半老徐娘竟然已經是形容自己了。在古代,女子結婚生子一般都比較早,30歲便已是很多孩子的母親,有的甚至自己的女兒也已長大成人準備出嫁了。但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30歲左右的女孩們有很大一部分還沒有結婚,對於她們來說,生活才剛剛要開始。)
男子30歲:而立之年
30 歲:始室、克壯
(《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克壯:古代三十歲為壯年。)
40 歲:不惑之年、強仕之年、春秋鼎盛
50 歲:艾、半百、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禮記·工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
60 歲:耳順之年、花甲、平頭甲子、杖鄉之年、還歷之年、耆[qí]
60歲以上:下壽
61 歲:還歷壽
(按幹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迴,61歲正是新輪迴開始的時候,故稱為「還歷」。)
70 歲:古稀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7 歲:喜壽
(草書的喜字形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 歲:杖朝之年、傘壽
80歲以上:中壽
81 歲:半壽
88 歲:米壽
90 歲:鮐背之年、齯齒、凍梨
(人到暮年,皮膚上會長出老年斑,像凍梨的皮一樣,故稱為「凍梨」。)
80~90歲統稱:耄(mào)耋(dié)之年
99 歲:白壽
(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 歲:期頤、人瑞
100歲以上:上壽
108 歲:茶壽
(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140 歲:雙稀、雙慶
更大歲數:萬壽、遐齡
以上,就是總結的傳統文化中關於不同年齡階段人們對其稱謂的定義以及其中的文化內涵,可謂有趣又生動。
也可以看出,古時人們定義稱謂時有些是根據生理上的變化,比如「始齔」、「牙牙」,有些是根據外貌打扮上的變化,如「垂髫」、「總角」、「及笄」,有些是根據文化名人的典故,如孔子《為政》中「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作為儒家獨尊影響了近兩千年的中華大地,只此一句話便涵蓋了人生中:15、30、40、50、60、70歲的稱謂典故來源,同樣的還有」《禮記·工制》裡「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也涵蓋了人生中50、60、70、80歲稱謂典故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