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畫畫的,自以為對美學,對美是什麼,多少有一些了解。但是看了一本關於「美學」的書後,大開腦洞,裡面居然出現了一個奇葩觀點——說「美」是平均值,簡直匪夷所思。
在平常的認知中,「美」這玩意兒,屬於藝術,是一種純主觀的心理感受,說不清道不明,你說美,他說不美,沒個標準。
但西方人跟我們不同,他們喜歡對什麼課題都研究,都要整成科學,而且都要「量化」。我看了「美是平均值」的研究之後,發現還真有些道道,不完全是瞎鬧。
美國心理學家朗格瓦利用電腦圖像合成技術,隨機選擇了96名男生和96名女生的照片,分別在五個級數上合成,即分別用2張、4張、8張、16張、32張合成一張人像。然後請幾百人給這些照片就美的程度打分,結果發現,級數越高的照片分數越高,也就是說,合成的人像越多越美。
以上分別用4張、8張、16張、32張合成一張人像
影像合成前單人的人像
電腦軟體拼湊出世上最美男女
這證明了,所謂美對人臉來說,實際上就是一種趨中的平均狀態。我們一般形容人長得好也是這樣,身材不高不矮,臉盤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身段不肥也不瘦……,具有吸引力的臉總是接近人臉總數的平均值。
不過,也許你會提出疑問,現在我們對美女的標準似乎並不完全是平均值,比如鼻子要比一般人高,眼睛要比一般人大,還最好是雙眼皮。甚至眼睛大到不合常理,大家還覺得「可愛」。
我認為這裡面有個誤區。這是因為當代東方人受了強勢的西方文化的影響,西方人普遍比東方人眼睛大,鼻子高,多雙眼皮。現代國人的審美實際上在向西方看齊。所謂美容往往是把鼻子墊高,眼裂開大,眼皮整雙,甚至頭髮染黃,眼珠弄藍。
反觀西方有些時裝雜誌,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美女,卻是單眼皮細眼睛高顴骨,弄得東方人不知西方人的審美出了什麼問題。這也說明了人的一種心理狀態,認本身無法擁有的為美,已經擁有的美好卻可無視。
在古代,未受西方文化影響時,美女的標準並非如此,看看古代的仕女圖,那才是典型的東方臉型,細長眼睛,單眼皮,鼻子也不高。那時候如果偶爾見到西方人,黃毛藍眼紅鼻子,少見多怪之下,會覺得像怪物。
「美是平均值」這個結論本身是沒什麼錯的,主要是看我們的審美觀如何判斷。假如中華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為各國所仰慕,那麼也許國字臉就會變成標準,西洋人做美容,肯定巴不得把眼裂縮小,雙眼皮粘成單層,鼻子整低,頭髮拉直染黑,眼珠子也整黑。
實際上在唐代這種事真發生過。那時的大唐是世界上最強的國家之一。唐人這樣形容洋人(即胡人)相貌:
唐初顏師古注《漢書·西域傳》稱「烏孫於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獼猴者,本其種也。」「君不聞胡笳聲最悲,紫髯綠眼胡人吹。」(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瘦頸隆肩碧眼生,翰林親贊虎頭能。」(張祜《題畫僧二首·其一》),等等。
對此,法國學者謝和耐說:唐人「略帶一點諷刺意義和某種嘲弄傾向地保持了對這些民族充滿新鮮的記憶。」(《中國社會史》)而胡人自己也自慚形穢,對自己的「紫髯綠眼」「狀類獼猴」不好意思。這就是某一種文化強大時導致了不同的審美觀。
總之,美仍是平均值,只不過在古代,東方美是東方面容的平均值,西方美是西方面容的平均值,各有各的一套。而到了當代,大都以西方面容平均值為美了。就連某位黑人歌星,也不惜以身體健康的代價,要把黑膚漂白。(圖片來自網絡)
文/閒雲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