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卡丘」老鼠:在實驗室發光發熱的轉基因小鼠
是的,通過一種轉基因實驗小鼠就可以實現,它們體內可以表達一種基於螢光蛋白的「生物傳感器」。早在1997年7月,「發光小鼠」就在日本大阪大學誕生了。大阪大學微生物研究所的岡部勝和伊川正等人,將發光海蜇的發光遺傳基因「GFP」注入到老鼠的受精卵中,從而培育出這種在黑暗中能發光的小鼠。
-
中國人是不是進口轉基因農產品的「小白鼠」
中國人是不是進口轉基因農產品的「小白鼠」?研發和推廣轉基因農產品是「利益集團陰謀」?市場上買到的轉基因食材能不能放心吃?我國對轉基因研究和產業發展的態度和成效如何?這項技術在全球應用情況怎樣、未來前景如何?
-
袁隆平:願做轉基因糧食「小白鼠」
記者:很多專家認為,要提高糧食的畝產量,需要藉助轉基因技術。但是轉基因技術給糧食安全帶來了很多爭論。您認為,轉基因技術是否能在糧食產生領域大面積推廣?有很多人認為,您的雜交水稻就是廣義上的轉基因技術,您怎麼看? 袁隆平:雜交水稻沒有用到轉基因技術。 推廣糧食轉基因技術,必須非常慎重。
-
向實驗室裡的小白鼠致敬!
這期節目就是希望再通過對於他們更加深入的了解之後,為他們的付出致敬,在展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可能得先花點時間來做一個名詞解釋,那就是首先我們要明確當我們在談論小白鼠的時候,我們說的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物種,這一點其實是非常的必要。的確小白鼠這是一種俗稱,而這個稱呼在研究圈當中使用的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
-
轉基因食品真的安全嗎?我們在不知情下已經成為實驗小白鼠
從以前的敬畏自然到現在想通過努力去改變自然界,其中轉基因技術就是人類向自然界發起挑戰的一個武器。我們已經不再滿足被自然界所支配,而是想支配自然界,通過轉基因把一些跨物種或種族的基因片段整合到那些原本不適合在某地環境生長的生物上,人為改變了它的生命特徵。然而,這種轉基因生物在強行進入自然界,作為一個另類品種,難道就真的能按設計者的意圖那樣生長而不發生基因突變去適應新的環境?
-
美國人是小白鼠?放出7.5億隻轉基因蚊子,美軍生物戰軍民融合?
【編輯/作者 崑崙軍志欄目 火光/小灰灰】前言:據環球時報報導,美國將在未來兩年在佛羅裡達州投放超過7.5億隻轉基因蚊子,來讓當地居民免受登革熱等傳染病危害。未來兩年將在佛州投放大量轉基因蚊子佛羅裡達州蚊蟲攜帶多種病毒,這已經危害到當地居民日常生活。
-
科技發展的現代,還需用小白鼠做實驗嗎?研究為何愛用小白鼠?
根據生物醫學研究基金會(FBR)的統計,實驗室用於研究的動物中,有95%以上的種類是小白鼠。實驗室研究青睞用小白鼠做實驗的原因有很多。一是便利:齧齒動物體積小,易於安置和維護,並且能夠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
全球最大遺傳基因研究中心美國傑克森實驗室落戶武漢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 張穎 實習生 蔡禹威)一隻用於醫學實驗的「小白鼠」,售價最高可達數萬元。這種小鼠需從國外引進的歷史即將改變,昨日,全球最大的遺傳基因工程研究中心——美國傑克森實驗室聯合武漢菲沙基因落戶武漢光谷生物城,共建基因組醫學研究中心。 這是美國傑克森實驗室首次在美國以外設立研究中心。
-
中國繁育出轉基因猴子:自閉症有救了
雖然在嚙齒類動物模型方面(小白鼠)已經有了很多進展,但是可以更好呈現這些複雜障礙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模型一直沒有出現。仇子龍研究員在實驗室。A:用猴子進行實驗主要是考慮到猴子不同於常見的小白鼠,它們具有可觀察到的社交活動,並能在行為上表現出很多與焦慮相關的行為,而這點用小白鼠進行研究並不能做到。無論是在基因上還是行為表現上,猴子要比小白鼠更加的「親人」,而這項研究的目的本質是要運用轉基因的方法探索治療人類自閉症的可能,那麼用分屬靈長類的猴子更加合適。
-
「實驗小白鼠」百年百變史:從近親繁殖到基因編輯
這種小型哺乳動物,不僅在生肖中排行老大,論起在現代科學上的咖位,也是名列前茅。 都說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悲涼歌聲在中國迴蕩千年,鼠疫也在中世紀的歐洲留下了「黑死病」的陰影。那麼,實驗小白鼠有何特殊之處,倍受科學家青睞?
-
小白鼠的秘密,為何成為科學實驗室中的寵兒?探秘它的三大特性
導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聽到「小白鼠」這三個字,馬上就能聯想到在一個神秘的實驗室中,科學家身穿無菌服裝,手上拿著各種試管儀器,而在科學家的作業臺上,擺放著的就是一隻只潔(se)白(se)可(fa)愛(dou)的小白鼠。
-
鼠年話鼠丨「實驗小白鼠」百年百變史:從近親繁殖到基因編輯
這種小型哺乳動物,不僅在生肖中排行老大,論起在現代科學上的咖位,也是名列前茅。都說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悲涼歌聲在中國迴蕩千年,鼠疫也在中世紀的歐洲留下了「黑死病」的陰影。那麼,實驗小白鼠有何特殊之處,倍受科學家青睞?
-
章魚也是天然轉基因?北大研究人員:其變色基因或源自細菌
一個令人驚訝的消息是,章魚小丸子可能是轉基因食品,烤魷魚和醬爆烏賊可能也是。原因在於,從數億年前開始,章魚、魷魚和烏賊就可能是轉基因動物了。日前,科學家們在研究章魚、烏賊、魷魚等頭足類動物夢幻般的彩虹體色時發現,相關基因在數億年以前,可能是從細菌中,漂移到了章魚、烏賊和魷魚體內。
-
用化學常識解釋轉基因
草甘膦毒性如此低,卻被「國際癌症研究組織機構」在2015年評估為「很可能致癌」,但是更多國際機構和各國的機構認為草甘膦不致癌。「國際癌症研究組織機構」對致癌物的評估過程不透明、不公開,因而長期以來備受科學界質疑。終於,新聞界對其評估過程進行了調查。2017年10月19日,路透社發表調查報告,從6個方面指出「國際癌症研究組織機構」對草甘膦原始評估報告做了篡改。
-
轉基因木瓜,對病毒說「不」
1986年,科學家們發現把菸草花葉病毒的外殼蛋白基因轉入菸草,可以得到交叉保護相似的效果,使菸草擺脫了病毒的侵襲,成功獲得了世界上第一例抗病毒轉基因植物,這給研究抗病毒木瓜品種的科學家們帶來了新的思路。經過科學家們的努力,抗PRSV的轉基因木瓜誕生了。 那麼,轉基因木瓜到底如何操作的呢?
-
網傳轉基因食品名單不靠譜 聖女果小黃瓜不是轉基因!
聖女果是轉基因,轉基因大豆不發芽,五顏六色的玉米也是轉基因……打開朋友圈,出鏡率最高的可能就是關於轉基因食品的傳聞。這些傳聞孰真孰假?作為普通老百姓很難分辨,甚至為一些不實的傳言所迷惑。我們日常接觸到的食品中,到底哪些是轉基因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到底有沒有害?
-
剖析國際十大「轉基因安全事例」
洛希認為這一結果表明抗蟲轉基因作物同樣對非目標昆蟲產生威脅。美國環境保護局(EPA)組織昆蟲專家對帝王蝶問題展開專題研究。結論認為,該實驗是在實驗室完成的,並不反映田間情況,且沒有提供花粉量數據。評價轉基因作物對非靶標昆蟲的影響,應以田間實驗為準,而不能僅僅依靠實驗室數據。
-
農林牧漁行業:轉基因玉米商業化漸行漸近
全球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始於1996年,1996-2019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從170萬公頃攀升至1.904億公頃,年複合增長率22.8%,2013-2019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趨於穩定,年複合增長率1.4%。全球排名前五位的國家依次為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前五大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佔比高達91%,五大主產國轉基因應用率接近飽和。
-
浙江誕生首批體細胞克隆豬
據悉,這是我國首批利用液氮冷凍保存的體細胞克隆的金華豬,系在浙江出生的首批克隆豬,也是該省首次將體細胞冷凍保存技術體細胞克隆技術,結合運用於地方豬資源保護。為防範非洲豬瘟疫情對地方豬資源的威脅,更加安全地保存地方豬遺傳資源,從2018年開始,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浙江大學和省農科院組建了保種技術團隊,先後組織採集原產浙江的9個地方豬品種耳組織,分離製作了1200份體細胞,並凍存於-196℃液氮保存,採集實現了品種、家系全覆蓋。
-
滬轉基因動物科普基地揭牌 市民可零距離接觸"轉基因牛"
昨天下午,由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員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上海滔滔轉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的上海首個轉基因動物科普基地在「滔滔」的家揭牌。未來,市民將有機會和「滔滔」們零距離親密接觸。 轉基因牛 乳汁含凝血因子 近年來,「轉基因」這個詞一直處在風口浪尖,許多人談「轉基因」就色變。然而,轉基因技術研究一旦停滯,就可能阻礙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科學發展,在國際上處於落後地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曾溢滔是「滔滔」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