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表在《PeerJ》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一位古生物學家發現,霸王龍這種動物需要經歷21個不同的生長階段,才能從一個瘦小的幼崽成長為一頭成年的巨型食肉動物。其中,霸王龍成長圖上最重要的兩個階段發生在它13歲的時候和18歲左右。
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關於霸王龍生長的研究,同時這項研究還解決其他的一些關於霸王龍的有爭議的問題:雄性霸王龍和雌性的骨骼看起來完全一樣;有爭議的矮暴龍不是一個單獨的物種,而是幼年期的霸王龍;成年霸王龍的大小和重量不能用來預測它的年齡。
古生物學家託馬斯·卡爾(Thomas Carr)花了大約三年的時間研究了44具不同的霸王龍骨架,它們被保存在北美的自然歷史博物館裡。他說,這是對生存在大約6700萬到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的遠古巨獸進行的一次艱苦但有意義的考察。
研究中的恐龍年齡從2歲到28歲不等。卡爾每次檢查一隻不同的霸王龍時,都會對它的1850個特徵進行評估,如頭骨長度、年代(根據某些骨骼的生長環確定)和骨骼上是否存在某些突起。在研究了44隻霸王龍之後,卡爾排除了13隻「通配符」,因為它們的數據非常模糊,難以用來作比較。但即使只剩下31隻霸王龍,這項工作顯然是了解霸王龍成長過程中最龐大、最耗時的工作。
在霸王龍的成長過程中,第一個重要的變化發生在它13歲之前,「當霸王龍還小的時候,它的頭骨又長又低,牙齒相當窄,」卡爾說這些動物大約有6.4米長,這些「年少」的霸王龍長得很「圓滑」,一點也不像成年霸王龍。事實上,也正一位如此,這些未成年的霸王龍通常被誤認為是另一個不同的物種,即所謂的「矮暴龍」,「但它們真的是霸王龍,只不過它們都沒成年,身體構造與成年霸王龍有很大差異,」卡爾說。
然後,在13到15歲之間的某個時候,「一切都變了,」卡爾說在兩年的時間裡,霸王龍的整個頭部和下巴都變深了,牙齒變厚了,基本上看起來像成年的霸王龍了。
第二次重大變化發生在它們18歲左右。「這時霸王龍的重量超過3噸。這點很重要,因為其他的暴龍類恐龍(霸王龍是暴龍類的一種)不會有那麼重,」卡爾說當霸王龍15到18歲時,它們已經長出了巨大的身軀,就體型而言,已經完爆其他的暴龍類恐龍三條街了。
據了解,霸王龍的生長速度超過了它的暴龍類,「通過更快地增加體重,達到了巨大的體型,」研究人員稱,我們知道霸王龍必須在大約20年的時間裡從嬰兒變成一隻會啃骨頭的龐然大物,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還沒有完全了解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直到如今。
卡爾的數據還顯示,霸王龍的雄性和雌性骨骼看起來一模一樣,其他恐龍也是如此。目前來說,要分辨一具恐龍化石是雌性還是雄性的唯一方法是,觀察恐龍體內是否有卵子,或者尋找髓質骨,這是一種只有在雌性恐龍懷孕時才在其長骨中發現的特殊骨組織。
至於矮暴龍的爭議,卡爾研究了一隻被叫做克利夫蘭(Cleveland)的恐龍的頭骨(第一隻被發現的所謂的矮暴龍)和另一隻被叫做簡(Jane)的未成年恐龍的遺骸。最終確定,這些所謂的矮暴龍的化石,都是年輕的霸王龍。卡爾說,根據收集到的每一個樣本的數據,這些所謂的矮暴龍完全符合霸王龍的生長系列。「如果它們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它們應該共享一個分支,它們應該與其他霸王龍分開在一個分支上。但它們不是,它們是連續的。」
這些結果與一月份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另一項研究結果相吻合,該雜誌關注簡的骨骼生長。研究人員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簡的骨骼顯示出「活躍生長的幼年恐龍尚未進入指數生長階段的特徵」,這意味著簡是一隻正在生長的霸王龍,而不是矮暴龍。
「矮暴龍」想像圖
但也有科學家質疑卡爾的發現。這是因為只有31隻霸王龍的遺骸,「樣本大小仍然很小,特別是當你考慮到樣本保存得有多差的時候。」一個更好的樣本量應該包括每個年齡組25隻霸王龍。由於研究中恐龍的數量太少,所以對21個生長階段的評估「有點過度分裂,特別是在樣本數量上。」
但卡爾為他的工作辯護,他說,他發現霸王龍隨時間增長的方法「不是依賴於高樣本量的統計檢驗。事實上,在我的分析中,樣本的大小是正常的,而數據量(每隻恐龍的1850個特徵)對於這類分析來說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