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從這張照片講起
這是一張紅外相機拍攝到的照片
在天山東部博格達峰
一隻雪豹對著鏡頭,神態呆萌
背後是燈火輝煌的城市——烏魯木齊
它仿佛在說:「看,這是我的城。」
「雪山之王」雪豹的神秘面目日漸清晰得益於一個民間公益組織——荒野新疆,這是一個新疆本土的民間環保機構,以志願者社群為基礎,致力於自然保護科普宣傳工作。
從2014年開始,在新疆林草部門支持下,荒野新疆志願者團隊在烏魯木齊南部山區約100平方公裡的範圍內進行雪豹監測,到2018年,共拍攝到雪豹1355次,記錄了32種不同的雪豹行為,初步建立了烏魯木齊區域雪豹個體影像資料庫。
#01
一切源於對自然的熱愛
說起荒野新疆,不得不說創始人邢睿,這個來自西安的70後,95年畢業,響應西部大開發主動來到新疆工作。
他厭倦城市朝九晚五的生活,酷愛戶外運動, 30歲時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是登上博格達峰,後來辭職創辦戶外探險品牌,多次攀登慕士塔格峰、博格達峰,他成為戶外探險圈裡的名人。
但他的生活軌跡卻被兩個德國老頭兒改變了。
2005年,兩位德國老人讓他當嚮導進入天山, 奇怪的是,他們不登山,而是要去尋找一種蝴蝶。
當時邢睿就在想,真是奇怪的老頭,一個郵遞員,一個飛機工程師,所有的時間都用於全球旅行,而目標只是蝴蝶。
後來,老人給邢睿看他們寫的有關蝴蝶的書,講蝴蝶的分類以及像博物館一樣堆滿標本的房間照片,再看著眼前兩個快60歲的老頭,像小孩子一樣在山坡上揮舞著蝴蝶網,他忽然明白,原來除了登山之外,除了科學家,還有這樣一群更加熱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人。
「我那時才發現,以前跑遍新疆,可對新疆的花鳥魚蟲從未專注過。我把它們當作風景,但實際上它們和我共享一個家園。」
從那以後,邢睿將視線轉向了萬千生靈,他也慢慢從一個單純的戶外愛好者,變成了環境保護行動者。
他帶領自然愛好者們在2012年一起創建了「荒野新疆生態網」,在此基礎上發起了荒野新疆志願者團隊,立足新疆,助力自然科普知識傳播,助力自然愛好者重識荒野、保護荒野。
他說:「當把動植物看作自己的夥伴而非單純的風景時,看待世界的視角就變了。」
#02
初遇豹王「冰冰」
高山不再是他的目標,他開始追尋新疆300種蝴蝶,500種鳥,幾千種植物。每一次的拍攝和發現都讓他欣喜。
2013年,邢睿在三江源見到了雪豹,不知道為什麼他腦海裡忽然閃現了一個念頭,烏魯木齊周邊的山區可能就有雪豹。之後,為了印證這一想法,他學習了紅外觸發相機的操作,忽悠著身邊的小夥伴們一起買了幾臺紅外相機,開始上山找尋雪豹。
他們把相機布置在了一號冰川,那是烏魯木齊河的源頭,邢睿想,雪豹那麼高冷的動物就應該生活在那樣的地方吧。
沒想到幾個月以後,查看紅外相機時還真出現了一隻拖著長尾巴的大貓,「真的是雪豹,那是近50年來,烏魯木齊市首次發現雪豹。」
他們給這隻首次發現的雪豹取名「冰冰」。「範冰冰、李冰冰,叫冰冰的都是大美女。」令人尷尬的是,後來才知道,人家「冰冰」不但不是女兒身,而且「妻妾成群,子嗣滿堂「,是南山監測區內名副其實的豹王。
如果說「冰冰」的發現是一次偶然,那麼後來以志願者名字或網名命名的「老樂」「大媽」「老王」「白釉」「柱子」「黑子」「刀片」「解放」「巖蜥」「四爺」「五月」等60餘個體的監測就是志願者們不斷嘗試和經驗積累的必然。
野外監測初期的工作並不簡單,也沒那麼輕易捕捉到雪豹影像,甚至相機應該架設在哪裡都是未知,剛開始只能靠感覺放置。
有一次,志願者們在回收紅外相機查看資料的時候,發現相機只工作了幾天就沒電了,但是裡面的照片和視頻卻有幾千張,欣喜地以為一定會有收穫。」結果打開一看,全是草的照片,一點雪豹的影子都沒有。」
這時候他們才明白,原來是相機前的雜草沒有清理乾淨,風吹草動,相機就開始使勁兒的拍。
就這樣,經過長期的摸索,補相機點位,直到後來掌握了雪豹的活動路線以及獨特的行為規律,再到擴大監測區域,到現在已經拍攝到它們生活、獵食、移動、繁殖、標記領地、爭奪地盤等32種行為畫面,為研究雪豹搜集了最珍貴的一手資料。
#03
只要願意,就能發揮自己的優勢
與邢睿的野外調查監測工作不同,志願者申煜更多的是從事項目地牧區協調員的工作,緩解人獸共存的問題,建立社區保護模式。
天山草原是新疆的主要天然牧場,畜牧業是當地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作為雪豹主要食物的北山羊與牧民放養的家畜存在食物和空間上的競爭關係。
志願者申煜加入荒野新疆時,正是人獸衝突問題十分突出的時候。2015年爆發的北山羊疫情,導致種群數量減少,雪豹開始捕食牧民家畜,矛盾進一步激化。申煜想,我是學畜牧的,對牧區工作比較了解,又有專業知識,應該能發揮一些作用。
於是,他開始進牧區走訪、調查牧民損失、宣傳禁牧限牧政策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他低估了人獸矛盾問題的尖銳,牧民對他們的工作十分不理解。
「它把我們的牛羊都吃了,你們為什麼還要保護它?」這是牧民發自心底的質問。
曾一度,牧民們還以為雪豹是政府專門放進山的,甚至傳言看見了直升機運送雪豹,更有人揪住荒野新疆的志願者不放,要求賠償。
「因為他們認為,別人都躲得遠遠的,只有你們天天跑上門來調查損失,一定是你們幹的。」
人獸矛盾的加劇,讓荒野新疆團隊意識到開展社區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申煜也開始想方設法,一邊做宣傳保護工作,一邊利用專業知識,為牧民解決實際問題。
#04
彈完這曲冬不拉,我就原諒它了
通過調查走訪,申煜了解到,長期以來,牧民對雪豹是又愛又恨,同時也有他們獨特的相處模式,若不是家畜損失慘重,又無法得到保險賠償,牧民們不會如此憤慨,都是默默承擔。
了解情況以後,團隊開展了詳實的社會經濟本底調查,摸清每家每戶的經濟情況,一方面引導牧民改變放養方式,加強管理,提高保險意識。一方面開拓牧民增收渠道,改良家畜品種,同時利用項目啟動資金,取得地方政府支持,打造「荒野走地雞」,免費發放雞苗,與烏魯木齊電商平臺建立連結,包收包銷,增加牧民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志願者團隊與當地政府、林業部門組織進社區、進在地企業開展雪豹保護聯合宣教活動,組建聯合防護巡護隊和巡護站。
隨著時間的推移,牧民們的想法也在慢慢發生轉變。
申煜講到,去年志願者們在做社區協調工作時,給一位牧民帶去了一張紅外相機拍攝的雪豹照片。
「當時他一看照片,很激動地說,『這是我的鄰居,就是它,調皮的很,吃過我家的羊』。」牧民現場還給他們彈了一曲冬不拉,告訴志願者們,「彈完這曲,我就原諒它了。」
申煜被牧民的淳樸感動,也覺得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他說:「志願者本來就是在做公益,如果再能影響到身邊的人,也算對社會有用了。」
#05
雪豹之城,賦予城市一張亮麗的名片
保護雪豹的工作不能僅僅是保護雪豹的數量,而是保護雪豹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人類和大自然的和諧共存。這些年,荒野新疆還在持續不斷做著淨山淨心戶外失控垃圾管理活動、在珍稀動植物保護區設立巡視站和志願者隊伍、發起網絡雲守護志願者平臺、舉辦公益巡迴展、眾籌等各種活動,提升市民對雪豹及生態保護的認知度和自豪感。
功夫不負有心人,荒野新疆現在擁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300多名,更多的人和社會力量加入進來,共同守護荒野,保護人類的生命共同體。
「基於近五年來的監測數據,烏魯木齊擁有全世界離大都市最近的雪豹棲息地,堪稱雪豹之城。荒野新疆下一步的計劃就是給予這個城市一張新的名片,就像說到大熊貓就會想到成都一樣。」申煜說。
來源:在新疆微信公眾號(rzxj0991)
作者:武文霞
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羅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