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4名受訪小學生為「校園安全值」打出92.5的較高平均分
明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今年的這個節日與以往不同:上半年發生的多起校園安全事件讓所有國民痛在心頭,這一抹灰色註定將融入今年兒童節的明快背景中。我們想問問孩子,你覺得安全嗎?
本報與市少年宮委託諮詢公司進行的「校園安全」調查結果有喜有憂:喜的是孩子們為校園安全打出較高分——平均為92.5分;憂的是受訪者中有近三成孩子擔心校園惡性安全事件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並坦承「有一定心理壓力」。
文/本報記者黃茜、伍仞 通訊員王健
近日,廣州日報社與廣州市少年宮委託廣州圓鴻康信息諮詢公司進行了一項「校園安全」調查。有趣的是,孩子們描繪的「壞人」的形象高度統一:以男性為主,年齡介於25歲至45歲之間,神情慌張、行為鬼祟,「有的戴墨鏡」。知名教育學者認為,不要讓「壞人」形象「標籤化」,家長應儘量避免在教育過程中向孩子灌輸對某個人群的偏見。
廣州校園有多安全?
八成受訪孩子給出90分以上
此調查在廣州的584名小學生中展開,他們分別就讀於三至六年級。調查請孩子們為學校的安全度打分,100分為「最安全值」。結果發現:打分80分~89分佔15.1%,90分~99分佔50%,打100分的佔30%。約80%的受訪小學生認為校園安全值在90分以上。
根據加權計算,校園安全值的平均分是92.5分。「這說明學生依然認為學校是個安全的地方。而且有超過六成的學生稱,在校外沒遇到過任何危險。」廣州市少年宮負責人表示。
但上半年發生的幾起校園惡性事件,對孩子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響。受訪學生中,超過80%的孩子「聽說過」這些事件,其中有接近七成學生知道後「心裡害怕」。而「心裡害怕」的學生中,超過半數的孩子「擔心發生在自己身上」,並坦承「有一定的心理壓力」。
為何釀成校園血案?
近四成認為「自我保護意識差」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類似「南平校園殺童案」這樣的悲劇?該調查結果表明,42.50%的學生認為是涉案者的精神原因造成的,尚屬偶然;也有36.8%的學生認為「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差」。值得注意的是,近三成的受訪學生認為「壞人較多」、「校園安全存在隱患」等是惡性事件的主要成因。
「壞人」什麼模樣?
家境年齡不同孩子回答各異
那麼,「壞人」是什麼樣的?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孩子們心中有一張「壞人」的「標準相」:以男性為主,年齡介於25歲~45歲之間;神情慌張、目光鬼祟、賊眉賊眼的;或是眼神兇惡,也許「戴個墨鏡」,也許「待人假惺惺」。最重要的一點是,孩子們都覺得這類壞人共同的特點就是「要麼心理有問題、要麼精神有問題」。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壞人」的形象與孩子成長的環境也有密切關係。市民黃女士一次去逗朋友的小孩:「你覺得什麼樣的人是壞人啊?」孩子脫口而出:「窮人就是壞人!」有的孩子家境比較優裕,周圍的大人會有意無意地讓他「別理睬那些破破爛爛的人」。而有些較低社會階層的孩子,對「富人」或「權威者」也沒有好感。
在辨識「壞人」時,低齡的孩子普遍「以貌取人」,看到別人「面目猙獰」、「穿得破破爛爛」、「衣服和髮型很奇怪」時就會心生警惕。而有些高年級的孩子則會更深入地思考。「以前覺得穿戴整齊的人都是好人,但現在覺得,可能一個人越是要做壞事、越是要包裝得好些來掩飾自己吧!」
安全感來自何處?
家長不宜過度渲染恐怖
調查顯示,老師和家長是孩子獲取安全知識的主要途徑,其中家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很多家長卻向本報反映,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時面臨「兩難」處境:一方面希望孩子提高警惕,因此要不斷地提醒「別跟陌生人說話」、「不要輕易相信別人」;另一方面又不想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太險惡。
事實上,如果家長過度渲染危險和恐怖,會讓孩子感到非常不安。老家在湖南的三年級女孩小文(化名)對記者說,她覺得社會上有很多可怕的事情,「因為平時在家裡,爸爸媽媽經常會對我說,街上有很多壞人、會騙小女孩,反反覆覆地讓我小心。」
專家意見:
進行安全教育切忌
「臉譜化」「標籤化」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廣州大學現代國民教育研究所所長駱風教授指出:「家長不宜渲染一些偶發事件的嚴重性。」他特別指出,家長在教孩子如何與人交往、辨識人性時,切忌「臉譜化」、「標籤化」。「人是很複雜的,你不能簡單地下結論。」他建議,家長應該描述一種情景,比如「當陌生人給你買東西吃、並誘使你跟他走」這種場景,孩子應該警惕。這個陌生人可能衣衫襤褸、可能衣冠楚楚,但無論他形象如何,孩子都不要輕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