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論:從康德到卡西爾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符號論:從康德到卡西爾

2016年06月14日 10:5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斌

字號

內容摘要:符號論:從康德到卡西爾?筵郭斌恩斯特·卡西爾的符號論思想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考察人性的窗口,更為人們從文化演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社會結構演變過程和文明進化路徑及相互關係,找到了一個切入點。卡西爾提出要從人的符號化活動所起到的功能來研究人及其人性,以社會學的眼光來看待人的符號化活動,而這種社會學毋寧說是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社會學為主旨的,即社會學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可以像對自然科學那樣,對社會現象進行觀察。在筆者看來,恩斯特·卡西爾的符號論思想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考察人性的窗口,更為人們從文化演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社會結構演變過程和文明進化路徑及相互關係,找到了一個切入點。

關鍵詞:康德;研究;斯特·卡西爾;動能;符號論;文化;勢能;斯賓諾莎;演化;標示

作者簡介:

  恩斯特·卡西爾的符號論思想既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考察人性的窗口,更為人們從文化演化的角度研究人類社會結構演變過程和文明進化路徑及相互關係,找到了一個切入點。

 

  恩斯特·卡西爾的符號哲學強調符號的功能和作用,並對這種功能和作用有著自己的理解。他的這一思想源於康德的物自體觀念。

  康德曾以煙為例,來說明他的物自體的概念:「假如一位哲學家被問到:煙的重量是多少?他就會回答:從燃燒的木柴的重量中減去餘留下的灰燼的重量,那麼你就得到煙的重量。所以他的無可辯駁的前提就是:甚至在火焰中,物質(實體)也沒有消失,而只是它的形式經受了一次改變。同樣,『從無生無』這一命題曾經只是從持存性原理中推出來的另一命題,或者不如說,只是從諸現象的真正主體的持久不斷的存有的原理中推出來的另一命題。因為,如果在現象上人們願意稱作實體的東西應當是一切時間規定的真正基底,那麼不論是在過去時間中還是在將來時間中的一切存有,都必須惟一的只在這上面才能得到規定。」 康德以煙和火焰為例是為了把時間作為變化的形式,我們只有通過在時間中變化的現象才能認識到實體,實體本身作為物自體是不可認識的,可以認識的只是呈現在時間與空間中的現象。

  康德關於實體的說法則來自於斯賓諾莎的實體觀。實體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唯一的和永恆的;而樣式則是實體的各種特殊狀態。實體通過特殊性的樣式來體現自己的存在。永恆的實體與無限的形式,形成了一般與個別、有限與無限、本質與現象的關係。

  熱力學中的「功能」概念沿用了康德與斯賓諾莎的這些觀念,只不過是把實體換成了質,變成了質是不可知的物自體,而能量就變成了質的性質的一種展示。不過,我們還是以勢能與動能這兩個名詞來表示,這是來自於牛頓力學中的機械能的概念。勢能表示潛在未實現的能量,動能表示從勢能轉化出來的能量。而動能的多少,我們又以物體做功的多少來確定其量的多少,因此,當我們說「功能」的時候,其實就意味著某種物質將潛在的勢能轉化為一種活動的過程,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動能。動能開始只有機械能一種形式,後來人們發現,還有生物能、電能以及光能等多種形式。能量的轉化有多種形式,但其總量保持不變,這就是能量守恆定律。這一定律正應了斯賓諾莎的實體是唯一的,而其表現形式則是無窮的。

  愛因斯坦後來正是沿著這條道路,從物質的運動來揭示物質所蘊含的能量,因而提出了質能轉換的關係式,使我們可以通過物質的運動狀態來推測其中所蘊含的能量,而在這裡,能量又是通過溫度來標示的。但同樣,溫度也是一種虛擬的量,它必須依託於某種物質的狀態,比如水以及酒精的汽化點或凝固點等,溫度在這裡就成為反映物質運動的標尺,好比絕對溫度反映的是物質停止運動時的狀態,而這就蘊含著:如果物質停止運動,也就沒有了能量,溫度標示的正是物質運動的狀態。這樣,物質就成為了某種鏡面式的或者說是某種載體的能量展示。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焦點

  • 恩斯特.卡西爾的《人論》到底說了些什麼
    恩斯特.卡西爾,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和思想家,文化哲學創始人。初讀《人論》,是在一個休息日,拿起這本書,看了兩小時。迷迷糊糊地睡著了,醒來後不知道說了些什麼。不是睡覺忘了看了些什麼,而是壓根看不進去。德國古典哲學比較艱深晦澀是出了名的。
  • 玄妙的「符號美學」: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創造
    主張符號美學的是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他提出「人是符號的動物」,不是理性的動物。他認為真正把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是人的符號功能和人的符號活動。卡西爾指出:「人類知識按其本性而言就是符號化的知識,正是這種特性把人類知識的力量及其界限同時表現了出來。」文化世界作為人類活動的產品也就有了符號性,而產品的符號性根源於人的活動的符號性。符號美學的基本思想認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創造。
  • 南哲思享 | 張榮:「理性的致命一躍」:康德對恩典學的改造及其意義...
    奧古斯丁倫理學的第二人稱性質決定了其「聖諭論」性質。讓人驚訝的是,康德在其道德律令裡的三條公式裡恰恰用的就是第二人稱形式。「致命一躍」這個術語存在歧義,有另類解讀的空間。費舍爾也注意到了這種歧義。他在提醒人們需要注意理性和信仰保持距離的同時,也強調把康德和奧古斯丁聯繫起來考察的視域性意義。
  • 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值得了解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位很偉大的哲學家,康德!他的仰望敬畏星空的名言,不僅被刻在他的墓碑上,同時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名言之一。01康德簡介他是一位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哲學家、作家,是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 康德經典名言:每一句都道盡人生真諦!
    ——康德二、我已選擇了一條路,將要終身實行;我要繼續我的事業,任何事都不能加以阻擋。——康德三、一個行為的道德性不取決於它的結果,而僅僅取決於該行為背後的意圖。——康德四、既然我已經踏上這條道路,那麼,任何東西都不應妨礙我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康德五、我們所有的知識都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沒有比理性更高的東西了。
  • 每天名言:康德名言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天名言:康德名言 2013-02-18 15:49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Any mountain
  • 為什麼動物權利論是荒謬的?
    這場爭辯可以上溯到17世紀,即人類用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動物?動物是否有類人的權利?所謂動物權利,就是激進的動物倫理學家彼得•辛格強調的「動物是生命,而不是物體」。在他的觀念裡面,貓狗是有自由意志的,它們是有流浪權的,人類應當用同類的情感來看待它們。
  •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正是因為希望這一人的自然屬性,宗教哲學才成為康德哲學體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作為批判哲學的三個基本問題之一被提出,但與其他兩個問題相比康德並無一部專門的著作對其做出回答。②希望概念在康德哲學體系中的含義因此是一個有趣的問題。③我們會發現,希望概念的關鍵含義在康德著作中經歷了一個轉變,前後兩種含義分別體現在他早期對道德及晚期對宗教的理解中。以提出希望問題的《純粹理性的法規》(以下簡稱《法規》)為界,之前與之後著作中的兩種不同含義及功能是本文討論的主題。
  • 讓中國博士都頭疼,覺得自己像文盲的哲學家康德,到底在說什麼
    怎麼突然扯到了飯量上來?哦,這還是跟我的閱讀體會有關。某一天,重捧康德的這本《實踐理性批判》時我頓悟到,這真有點像是餓漢吃饅頭。吞下第一個後沒有任何感覺,吞下第二個也仍是餓得發慌,直到吃下第六個饅頭之後才終於嘗到了飽腹的滋味。
  • 2020年洲際|康德寵物行業營銷大破局峰會在深成功舉行
    >12月19日,以「創新、顛覆、重塑」為主題的,2020年洲際|康德寵物行業營銷大破局峰會,在深圳市維納斯皇家酒店盛大舉行。另因碩騰公司同期舉行年會,碩騰(上海)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寵物事業部銷售總監李毅,特遠程以視頻向洲際|康德峰會暨十五周年送來祝賀。
  • 胡適與新式標點符號
    1915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了《論句讀及文字符號》一文,提倡新式標點符號,在學術界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後來的《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之所以引起爆炸性的重視,與他的這篇文章引起大家關注所做的鋪墊有關。可以說,胡適提倡新式標點符號的這篇文章是他暴得大名的先聲。
  • 劉永灼引詩歌及康德名言嘆平局:一切意料之中
    第82分鐘,張琳芃吃到第二張黃牌被罰下場。傷停補時第4分鐘,替補上場的韓鵬在越位位置推射空門扳平比分。最終,廣州恆大主場2-2與山東魯能握手言和,錯失提前一輪獲得冠軍的機會。聯賽最後一輪,恆大將客場挑戰北京國安,只有拿走一分才能確保奪冠。  賽後,廣州恆大俱樂部董事長劉永灼發微博引用了德國哲學家伊曼諾爾-康德和今年上半年剛剛去世的我國當代詩人汪國真的名言。
  • 康德很經典的名言,僅14個字,卻讓多少人不再發怒,發人深省!
    那麼說起發怒,我們不妨讀一下康德很經典的名言,僅14個字,卻讓多少人不再發怒,發人深省!文字如下: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康德可想發怒,真的是對自己沒有好處的。說發怒會傷害自己身體,這個我們感覺不是很深刻。但是這句名言卻說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那麼就非常深刻了。
  • 形象表達簡史:從拉斯科洞穴壁畫到表情符號
    先驅者上面的這塊牌匾還告訴任何可能遇見的外星人,發射這個太空飛行器的人類使用了圖解和符號來表達想法。而這種做法我們其實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人類在公元前4000年開發出書面語言之前,是採用圖像來記錄和溝通想法的。最近發掘出來的一個畫有9條赭色線的石片石器表明,73000年以來人類就一直在畫圖。我們有很多花在洞穴壁上的圖像例子,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4、5萬年前。
  • 誰創造了漢語中的標點符號?
    [摘要]從偏房到到堂屋,白話文經歷了從副產品到漢語世界正品的華麗轉身,從此標點符號的使用與每一個使用的人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關係。在同一期雜誌上,提倡語音和文字以及標點符號改革最為有力的錢玄同也在《論注音字母》一文中力陳「句讀」符號多元化。一個有趣的細節是,他的句號不是用「。」,而是採用頗受西語影響的「.」。陶孟和的《女子問題》以及劉半農的《應用文之教授》兩文和錢玄同的標引方法一模一樣。周作人的《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說》則完全沿用了4卷以前的方式。
  • 「圖像與文本」伍金加參|試論蒙藏民間符號的象徵及意義——以...
    試論蒙藏民間符號的象徵及意義——以布達拉宮蒙人馭虎和塔巴寺諾金馭虎的壁畫象徵寓意為例作者|伍金加參單位|西藏大學文學院【摘 要】:本文試探著解析以布達拉宮的「蒙人馭虎」和塔巴寺的「諾金(夜叉)馭虎」壁畫象徵寓意為主線,採用象徵人類學等方法對傳統文化背景下的象徵意義符號進行由淺入深的分析,觀察各情節的創作意圖和表現手法,結合壁畫內容
  •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透視遠古時代的「文字」
    從符號到「原始文字」    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漫長曆程中,浙江平湖莊橋墳遺址的發現並不是孤例,但在形態各異的符號中,被專家公認為「文字」的卻少之又少。「從符號到文字,是十分漫長複雜的發展過程。」董珊向記者簡要介紹。
  • 追溯標點符號的前世今生(下):標點符號趣事多
    問號、嘆號都不是我國固有的符號,卻是較早採用的符號。但是後來有人主張不要「?」和「!」。  1918年,《新青年》第五卷第三號在「論句讀符號」的討論題目下,刊登了慕樓、胡適的通信。慕樓在來信中提出,文言虛字可以代替問號和驚嘆號兩種符號,說「文句圈點,如乎?麼?呵!等,似近重疊。以中文『乎』『麼』等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