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高雅麗
從烏魯木齊出發,走烏奎高速—呼克公路—甘莫公路,3個多小時後,就可以到達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莫索灣沙漠研究站,這裡深入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60多公裡。在將近60年的時光裡,莫索灣沙漠研究站(以下簡稱莫索灣站)堅守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西南緣,為中國荒漠化防治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疆成立最早的野外觀測站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新疆農墾事業的發展,沙漠邊緣人口劇增,人類活動極大增強,沙漠邊緣植被破壞嚴重,甚至導致沙丘活化,沙漠化對區域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很大危害。
在這樣的背景下,1956年,中國科學院組建了新疆綜合考察隊,開始了對包括沙漠在內的新疆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全面考察。1958年,中科院開始在包括新疆在內的西北和內蒙古六省區建立沙漠及改造利用的綜合考察和定位、半定位試驗研究站,其中莫索灣站於1960年成立。
莫索灣站站長李生宇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莫索灣站是新疆成立最早的一批野外觀測站,建站初期以研究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自然演變趨勢和沙漠化防治為主要方向。1979年後,重點開展生物防沙措施研究。」
莫索灣站處於瑪納斯縣西古城鎮境內,南距石河子市100公裡,東距烏魯木齊市240公裡,站區的東、西、北三面都是沙漠。「現在站區內部分道路經過硬化,比以前好走多了。」李生宇告訴記者。
站區為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自然條件惡劣,年平均氣溫6.6攝氏度,多年平均降水量117毫米,而平均蒸發量卻達1979.5毫米。區域典型土壤為灰漠土和風沙土,植被以白梭梭、沙拐棗等沙旱生植物為主,站區內分布有天然風沙地貌和荒漠植被,同時也有人工恢復梭梭固沙林和農田。
「研究站位於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屬於北疆典型生態脆弱區,也是天山北坡經濟帶的生態屏障。」李生宇說。也正是由於莫索灣研究站的重要地理地位,2007年研究站成為國家荒漠—綠洲生態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基地,2013年又加入中國荒漠—草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野外站聯盟。
沙漠化防治中堅力量
莫索灣站是乾旱區沙漠—綠洲過渡地帶的代表性站點,目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向。
李生宇說:「研究站在沙漠區段建立了4個不同類型的觀測場地,開展土壤水分與風沙活動長期定位觀測;同時開展固沙植物選育、防護林體系配置與結構優化、活化沙丘無灌溉造林固沙技術研究;著力圍繞沙漠化防治、退化荒漠生態恢復、荒漠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等方面,加強與地方政府、團場及企業合作,開展試驗示範與推廣應用工作。」
建站以來,莫索灣站長期開展乾旱區退化生態系統修復、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術研發、沙產業開發等工作,為我國防沙治沙與生態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和示範樣板,產出了一批有影響的科研成果。「莫索灣沙漠化防治研究」獲1988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沙漠、嚴寒地區長距離供水工程關鍵技術」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荒漠肉蓯蓉高產穩產規模化種植技術研發與示範」獲2013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基於過去長期的工作積累,莫索灣站成為新疆荒漠化防治技術標準專業技術委員會的主要依託基地。
李生宇告訴記者,研究站利用當地100多毫米降水形成的懸溼沙層水,研發了無灌溉造林技術。該技術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建成了長7公裡、面積為160公頃的無灌溉造林固沙示範區,並在長168公裡的沙漠渠道工程中得到推廣應用,確保了該重大沙漠工程的安全運行,助力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發展。
他說:「這項技術在沙漠渠道工程防風固沙中得到應用,防沙效果良好,生態效益顯著。以100千米長的渠道生物防護工程建設計算,僅扎制草方格一項,預計50年可節省費用1800萬元,清沙費用節省22590萬元。」
加強合作交流
近年來,通過項目合作、人員互訪等形式,莫索灣站已與印度尼西亞、茅利塔尼亞、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等亞洲和非洲國家的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歷經58年發展,莫索灣站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
在採訪中,李生宇也坦承,目前研究站還存在不少問題。
「現在主要問題是缺乏人才,同時與站區相關的科研項目相對比較少,在新時期國家和區域發展背景下,研究站要與地方經濟發展建設緊密結合,發揮所長,主動作為,調整定位,把握機遇,再創新輝煌。」李生宇說。
在未來規劃中,莫索灣站將重點針對風沙—風雪運動和工程沙害—雪害防治的關鍵理論和技術問題,開展野外考察與監測,深入研究沙漠地表風沙運動規律以及工程沙害防治技術,研究北疆荒漠降水—蒸散和植物水分利用規律;建設荒漠生態建設苗木繁育基地和荒漠化防治技術培訓展示區,開展技術成果標準化研究。
與此同時,莫索灣站將與地方更加緊密聯繫,圍繞流域水資源科學分配與高效利用、綠洲生態屏障結構優化,開展試驗研究與示範推廣;依託沙漠邊緣地區特色資源,開展有機作物種植和農區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開發。
李生宇說:「站區具有典型的固定半固定沙壟試驗場地、自然分布的沙漠植物種質資源,同時也具備風洞實驗室、分析實驗室等良好的科研條件,我們正著手將莫索灣站打造成院地合作科普基地。」
《中國科學報》 (2018-05-07 第6版 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