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官方通告:2050年東部地區的考拉,或會全部滅絕
根據埃菲社消息報導,澳大利亞對外發布了一則官方通告,主要內容為東部地區的考拉數量正在不斷銳減,預計在2050年全部滅絕。另外,報告中還號召呼籲當地居民要保護環境,為延緩考拉滅絕進度出一份力。
你真的了解考拉嗎?
每當提到考拉,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這樣的景象:一隻渾身灰白色絨毛的小熊抱著樹幹,呼呼入睡,無論周圍的環境多麼嘈雜,它都不會睜開眼睛,顯得非常可愛。據悉,考拉每天的睡眠時間為18-22小時,至多只有4個小時用於採食、清潔個人衛生等活動。
為什麼考拉如此嗜睡?也許有人在某些科普節目上看到過這樣的答案:考拉日常以帶有毒性的桉樹葉為食,導致自身出現微中毒跡象,每天都昏昏沉沉的,處於睡眠的狀態。其實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考拉在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新陳代謝機制:適應低營養的食物、同時節省能源和消耗,是名副其實的「大懶蟲」。
眾所周知,考拉的學名是樹袋熊,亦可以稱之為無尾熊、樹熊,但並不屬於熊科生物,而是有袋目。考拉是澳大利亞的國寶,生活在南北部的考拉體型存在微小的差距,南部的要比北部的更高更重。目前考拉主要分布在大分水嶺的東北部地域。
導致考拉滅絕的因素
關注媒體消息的朋友們都知道,由於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和厄爾尼諾現象頻發的影響,2019年9月的澳大利亞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為乾旱炎熱的夏季,從而引發了一場持續近半年的重大山火事件。據災後調查報告顯示,此場火災面積超過5.5萬平方公裡,至少10億隻生物葬身火海,其中便包括2萬多隻考拉。
知情人士透露,其實在山火沒爆發前,考拉因為承受不了乾旱、熱浪、缺水等情況,已經出現脫水和營養不良症狀。
除此之外,人類活動也得為考拉滅絕危機背負一定的責任。自工業革命以來,社會各界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們為了獲取更多的生產資源,不斷地破壞森林,破壞了考拉的棲息地,迫使它們走上了滅亡之路。與此同時,穿越馬路被汽車撞死、感染病菌等等,也是致使考拉數量銳減的重要原因。
滅絕現象禍不單行
2019年末,國內各大社交平臺曾一度被一篇標題為《它始終熬不到2020》的通訊刷屏,文章內容是通報有「水中熊貓」之稱的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的消息,原因是人類過度捕撈和環境破壞。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組織曾公布了一則數據:地球上每隔1分鐘,就會有3種生物滅絕。這則數據給人一種厚重的壓迫感,如此發展下去的話,數百年後,人類是否成了地球上的「光杆司令」,或者屆時人類亦不復存在了。這是一個可怕的結果,需要警惕。
參考資料
參考消息 《外媒:報告稱澳大利亞東部考拉或將於2050年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