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0 02:21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單暉 瀏覽:1751
黃國宏
著名書畫家、學者啟功與溫籍僑領潘仲騫有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師生交情。
1952年,作為瑞安湖嶺區1949年後的第一個大學生,潘仲騫從瑞安中學畢業,考取了北師大中文系,當時啟功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古典文學。
啟先生給潘仲騫的最初印象是,總看見他騎自行車來上班。當時他家住在西直門小乘巷,怕擠公交車太耽誤時間。大二時,對古典文學很感興趣的潘仲騫擔任了古典文學課代表,與啟先生接觸的機會就多了。每當去他的教研室時,他總是笑眯眯地向潘仲騫詳細詢問同學們的學習情況和對教學的意見。如果同學們對某篇古文或某首詩詞還有疑問,他下一節課時一定會重複講解,直到大家完全理解為止。啟先生教學認真,作風親切,得到了包括潘仲騫在內的同學們的一致肯定。
1956年6月,我國文藝界展開了高則誠《琵琶記》的大討論,這也是20世紀古代文學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潘仲騫和一同學頗感興趣,向啟先生表達也想參加這場討論。啟先生就向他倆介紹了當時爭論的情況和主要論點,啟發他們思考問題。在他指導下,他倆花了一個暑假時間寫成了《〈琵琶記〉的思想傾向》一文,經啟功修改後,發表於北師大中文系刊物《谷風》第三期。寫論文的過程中,他倆學到了做學問的嚴謹作風和研究古代作家作品的基本方法。
1957年畢業時,正趕上整風反右派運動。潘仲騫被錯誤地補劃為「右派」,沒想到啟先生也在劫難逃。當時,彼此的心都在煎熬,潘仲騫灰溜溜地被發配到遠離家鄉的關外——吉林省農安一中監督改造,而且不準教語文,與啟先生也就失去了聯繫。
1959年11月,潘仲騫被摘去「右派」帽子,1962年被任命為農安高中語文組副組長。他萌發了進修中國古典文學的想法,1963年下半年,寫信向啟先生請教進修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研究古代散文的門徑和方法。同年九月,他接到啟先生連夜寫來的長信,對他做了全面指導。這封信,滿載著教師對學生的無限深情。潘仲騫認為,啟先生的指示,就是在今天還有它的現實指導意義。
1964年上學期,農安縣教育局要在該校舉行一次全縣性的高中語文公開教學,學校指定潘仲騫教《過秦論》。他在備課中產生幾處疑問,便寫信請教啟先生。沒過幾天,啟先生又給他寫了足足五頁稿紙的長信,對他的疑問逐條解答,還對他在備課中遇到的問題如文言文的讀音問題(今音與古音、一字易音等)、如何查找語詞出處、了解古代典章制度等,都作了詳細指導,還對他的公開教學寄予極大的期待鼓勵。他在啟先生的指導和鼓勵下,終於順利地完成了《過秦論》的公開教學,受到好評。潘仲騫感激萬分:「我都離校六七年了,啟先生還這樣無微不至地關懷著我的成長,這恩情永遠銘刻在我心中。」
可惜正當潘仲騫著手搜集書籍資料準備進修時,「文革」開始了,厄運又降臨他的頭上。其嶽父被批鬥,折磨致死;妻子被嚇成精神分裂。他忙著為妻子請醫生、煎湯藥,還要養育七個月的兒子和兩個年幼的女兒,哪裡還有可能去進修古典文學呢?時至今日,潘仲騫還是對筆者感嘆:「辜負了恩師的教導,是我終生的遺憾!」1978年冬,潘仲騫的「右派」問題得以改正,準許出國,他決定到義大利去。
1979年冬,潘仲騫到北京辦理出國手續,憑著外匯券在北京特供商場友誼商店買了兩包黑木耳,一個寒冷的陰天,刮著西北風,他第一次上門拜訪啟先生。潘仲騫發現,老師的家原來是一間破舊的平房。啟功問起近況。潘仲騫說:「我的右派已經改正,總算批下護照準許出國了,我決定到義大利我父親那裡去。」啟功聽了連聲說:「這好,這太好了!這是真正解放了。」他看到潘仲騫給他的黑木耳時,竟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天真地笑著說:「晚上就有木耳炒雞蛋吃咯!」臨別時他贈送潘仲騫兩張條幅,至今被潘仲騫掛在羅馬的客廳裡。
1980年3月初,潘仲騫到達米蘭市,在他父親的皮包店裡幫忙。初到異國他鄉,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棄文經商格格不入,他彷徨苦悶,每當夜深人靜感到前路迷茫時,想起啟先生臨別的鼓勵話語,潘仲騫振作起來,又有了前進的思想動力。1985年5月,潘仲騫遷居羅馬,開了一間中餐館叫「金星酒家」,啟先生又應約為潘仲騫題寫招牌。
經過幾年的奮鬥,潘仲騫已事業有成,成為義大利知名僑領,受聘為北京海外聯誼會理事,浙江省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特邀委員。
啟先生總還牽掛著他。1990年1月8日,他給潘仲騫寄來精美的賀年卡,是吳作人畫的杜鵑花和啟功的親筆題字《談高山杜鵑》詩:平川首卉事初了,高野杜鵑吐正濃。耐得連宵風雪重,今朝爭發綴群峰。
潘仲騫每次回國都要去看望啟先生。1982年啟功搬到北師大院內小紅樓,房間布置依然簡樸陳舊。1993年夏天,潘仲騫帶著小女兒曉蘭去拜訪他,啟先生有病住院,出院才兩天,見到他女兒特別高興,就問:「你長大了想做什麼?」曉蘭說:「我想當醫生。」啟先生說:「好極了,要當個好醫生。」如今,當年的小姑娘已經畢業於劍橋大學醫學院,並進入羅馬一家醫院工作。
2002年春,潘仲騫參加浙江省政協會議後回北京,帶了一隻金華火腿給病中的啟先生,這是潘仲騫第一次進入他的臥室,看見他睡的是一張極普通的單人床,室內只看到一個舊衣櫃,並沒有什麼擺設,住房竟是如此簡樸!2004年秋,潘仲騫回北京參加國慶活動,想去看望他,啟先生在電話裡說:「我摔破了臉,不便見人,謝謝啦!」潘仲騫就沒有去,誰知這竟是他最後聽到的啟先生的聲音!
追思與啟先生交往的五十來年,啟先生對潘仲騫的關懷和教海,潘仲騫感覺受用不盡。只是由於命運的捉弄,他不能在啟先生的教導下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半途去國從商,辜負了恩師的期望,潘仲騫認為是終生的遺憾!
多年來,潘先生以華人代表或僑團領導的身份頻繁參加「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大會」「國際儒商大會」「歐華聯會」等多種社交活動,不遺余力為維護祖國和平統一,提高中國國際地位奔走呼號,他如今還是歐洲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每到一處總是滿懷激情吟詩揮毫,留下了許多詩詞和書法佳作。他內心有一個信念:「不辜負恩師教導,以藝術為媒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