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林則徐擁有極高的知名度。這當然不是無緣無故的。
他所主持的虎門銷煙,揭開了中國近代史上反帝鬥爭中的光輝一頁;他作為一位出色的治水專家,在江浙一帶興修水利工程,對黃河、長江進行了有效治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他清正廉潔,勤於職守,循法秉公,用心謀求興國之道,在腐敗成風的晚清政壇猶如一縷清新之風。
林則徐從未出過國,卻被歷史教材稱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這是什麼緣故呢?
1839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前往廣州查禁鴉片。在這之前,林則徐幾乎沒有與外國人打過交道。在查禁鴉片的過程中,林則徐與外國人鬥智鬥勇,逐漸意識到文武官員和普通民眾,對中國之外的世界了解甚少。就連他自己,也是如此。
比如,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打了2個月,林則徐還堅信英軍只是依仗船堅炮利,「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僕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手刃數夷,即鄉井平民,亦盡足以制其死命。」
其餘文武官員就更不用說了,一如林則徐所焦慮的那樣,「沿海文武大員並不諳諸夷情,震於英吉利之名,而實不知來歷。」所以,林則徐迫切需要找到一個渠道,來了解外界的真實情況。
基於這一點,林則徐幹了幾件當時人們很難理解的事情。他在南下廣東時,就請了一位在理藩院中任職的老人隨行,作為他的英文翻譯。在廣州,又將幾名會英語的華僑、澳門教會學校學生招至幕中。虎門銷煙之前,他致信英國女王,為擔心英文翻譯信件有誤,請英國船員進行校正。
在滿朝文武對外國人嗤之以鼻,避之猶恐不及的時候,林則徐能夠主動接觸「洋務」,難能可貴。
隨著與外國人接觸得越多,林則徐對外部世界歷史、地理、製造等各方面的興趣越來越濃。
為系統了解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情況,1839年,林則徐主持編譯了把英國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並親自潤色、編輯,撰成《四洲志》一書。這是當時中國第一部較系統的世界地理志。
1840年,林則徐的好朋友魏源受林則徐的委託,在《四洲志》等資料的基礎上,編撰而成50卷的《海國圖志》,影響極為深遠。林則徐編撰這部書的目的,就是「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
不僅如此,林則徐還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將英國商人主辦的《廣州周報》翻譯成《澳門新聞報》,並引進翻譯了瑞士人滑達爾於1758年所著的《滑達爾各國律例》。
正是因為掌握了《各國律例》,林則徐在英國水兵殺害中國農民林維喜的事件上,才能有理有據地駁斥義律的狡辯。
林則徐在致英國女王的信件中,也強調:「弼教明刑,古今通義,譬如別國人到英國貿易,尚須遵英國法度,況天朝乎?今定華民之例,賣鴉片者死,食者亦死。……故新例於帶鴉片之人,定以斬絞之罪,所謂為天下去害者此也。 ……若過此期限,仍有帶來,則是明知故犯,即行正法。」這是表示,清朝的禁菸行為符合國際法,中國禁菸行為完全符合國際法,中國有權根據本國律例對英國鴉片販子施以嚴懲對,違反禁菸禁令的英國鴉片販子「貨盡沒官,人即正法」並無不妥之處。
遺憾的是,林則徐在「開眼看世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卻沒有得到高層的重視。
1842年,由於清朝軍隊一再遭到慘敗,道光皇帝坐不住了。當年3月21日,道光皇帝召見曾經與英國人有過接觸的吏部尚書、揚威將軍奕經,一口氣向他問了5個問題:「該女主年甫22歲,何以被推為一國之主?有無匹配?其夫何名何人?在該國現居何職?」
奕經哪裡回答得了這5個問題?不光是奕經,滿朝文武官員中,沒有一人能夠回答哪怕其中一個問題。
如果道光皇帝看過林則徐翻譯的《四洲志》,他就不會問出這些荒誕的問題;如果奕經和滿朝文武官員看過林則徐翻譯的《四洲志》。他們就不會被問得瞠目結舌。
【參考資料:《清史稿》《中國國際法學的開山者一林則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