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保加利亞大地藝術家克裡斯託(Christo)於昨(5/31)日在他紐約家中自然去世,享年84歲。克裡斯託與其妻克勞德(Jeanne-Claude,1935-2009)攜手共創多件經典巨作,包括:1962年〈鐵幕,油漆桶墻〉;1969-76年三件驚世地景藝術作品〈包裹海岸〉、〈包裹峽谷〉、〈奔跑的柵籬〉;1976年〈奔跑的柵籬〉;1980-83〈被環繞的島〉;1995年〈包裹帝國大廈〉;2005年〈門〉…等。倫敦海德公園的〈馬斯塔巴〉是他們唯一永久性大型作品。因疫情推遲一年的〈被包裹的凱旋門〉將於2021年實現,另外,蓬皮杜藝術中心將舉行克裡斯託與克勞德的回顧展。值得一提的是克裡斯託於1988年12月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過個展。
1988年12月克裡斯託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與其妻子克勞德合影。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美術館是一個城市創新、活力的引擎,它也能是一個城市的精神象徵。在臺灣,唯一以美術館群來作為定向未來規劃;就只有桃園市。預計2023年正式開館的桃園市立美術館,係以「一機關多場館」、「一大館三小館」來作為發展方向,以現代藝術為運營主軸的桃美館是圓心,輻射出去則是有:橫山書法藝術館、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當代藝術實驗作為新據點的中路美術館。藝術,在這個城市,一如它的地理肌理「千塘之鄉」,展現前所未有的文化擴延、滲透性。
《乃銘會客室》這個月的作客貴賓是桃園市立美術館長劉俊蘭,國際觀深厚又熱血的劉俊蘭,首度為大家詳盡道出桃園市文化新願景。
編按
鄭乃銘:館長,您是2018年8月1日就任,桃園市立美術館也是那一年開工。您要不要先介紹一 下這個由臺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日本山本理顯設計工場所設計的美術館呢?美術館工程進度又如何呢?
劉俊蘭:
工程,就是循著既定作業在走。開館的時間,目前訂於2023年。桃園市立美術館位於高鐵特定區公12、公13基地,基地總面積有9.8公頃,置處於青塘園區的桃園市立美術館,建築的概念就是以「山丘」造型來作為主調,它包含了三個層次空間,也就是「箱空間」、「夾層空間」,以及「山丘」外部坡面錯落的涼亭綠蔭、展望臺,還有敞開的平臺空間。桃美館的發展定位,會落在現當代藝術的範疇。美術館一樓會規劃成國際展廳,三樓則是常設展區。
其實,一個美術館的建築與空間所呈現的樣貌,多少都會影響這個美術館的性格走向。桃美館的建築師,給了我們兼具特色與功能的設計。不僅是外觀造型,室內空間也是一樣。比如說一樓的特展廳,可以彈性隔間,支援不同展覽型態,特別的是,它基本上是一個罕見的無落柱挑高空間。挑高開闊的展場,能夠讓觀眾感受視線的自由穿透。對於一些大規模、大尺幅的創作,或是一些要營造沈浸空間的當代新媒體藝術,挑高的大展廳甚至是必要條件。
另外,館外空間也會有另一種藝術氛圍:不僅串連著水景與綠地、連結著都心與社區,未來,露天的藝術展演或活動,將讓整個美術館園區也成為融合藝術與生活的場域。
座落於青埔的桃園市立美術館建築模擬圖(https://youtu.be/lFVDCQ1Mnm4)
鄭乃銘:當現在臺灣的許多城市都紛紛在建造「市美術館」之餘,館長,在您的理想中,您又如何在這同中求異,打造一個不一樣的桃美館呢?
劉俊蘭:
桃園市族群多元,而就人口結構、市民的平均年齡來說,只有30幾歲,是六都中最年輕的一個城市。因此,我個人覺得,美術館在這個人口結構如此年輕的城市,應當要能夠展現相應的創新活力和文化願景。當然,藝術教育和美學紮根的任務也因此而更是不容忽視。我們剛剛在聊天的時候,有提到桃園這個城市的地理位置最有理由去發展國際化。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的進出口,就位於桃園,這個城市似乎天生就有基礎條件是可以拿來好好發展以向國際介紹臺灣的藝文內涵、進行國際交流。尤其,蓋在青埔的桃美館母館,位於機場捷運和高鐵共構站附近,往來的交通非常便利。
目前桃美館是以「一大館多小館」、「一機關多場館」來規劃,也就是組成「美術館群」的結構來發展。除了以現當代藝術的推展為核心的桃美館母館之外,橫山書法藝術館、兒童美術館,應該都可以說是功能與性格非常鮮明的美術館。
我還想與你分享個計劃:2017年5月,桃園市政會議決議,位於桃園中路行政特區的土地改革陳列館及國土政策研究訓練中心所在基地與建物,可洽談改建成為中路美術館。未來中路美術館的性格將定調為當代藝術實驗新據點。你知道這個基地不但本來就有展館還有宿舍等等空間,如果能順利取得用地,我們在此成立的中路美術館將規劃為國內外新銳藝術人才駐館研究、跨領域創作、當代藝術實驗的發表場域、激發跨界創意的平臺。
你問我如何在臺灣現有的美術館中同中求異,我認為,地理位置、城市特性、館群組織、還有剛剛提到的建築結構,都是桃美館發展的獨特條件。立足於對時代、對地方的文化自覺,探索、善用、發揮這些條件,桃美館必然會有與眾不同之處。
鄭乃銘:桃園在臺灣有「千塘之鄉」的地方紋理,建館的團隊又想要將桃美館塑造成「藝術山丘」的景觀建築。館長,預計2023年開館的桃美館又是如何與地方的人文資源結合呢?「一大館、三小館」的概念又將如何達到行銷桃園?
劉俊蘭:
桃園素有「千塘之鄉」的美譽,而桃園市立美術館的母館以及橫山書法藝術館,也都正是設置於有埤塘的園區內,桃美館的環境景觀充分反映了這樣的地理紋理。
至於所謂的「一大館、三小館」,如剛才已經帶到的,大館指的就是位於青埔的母館,小館則包括有預計今年底開館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兒童美術館與以及待進一步洽談基地與建物撥用的中路美術館。已經在2018年1月開始營運、設於八德區廣豐新天地五樓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實際上在未來會座落在與母館以空中廊道相接連的新館舍,它會有兩層樓的展廳,三樓設有工作坊、多媒體教室、兒少藝術圖書室、藝術教育資源中心。
而現在所在的廣豐新天地的空間,或許也還是會保留,同樣作為美術館的展館。如此,一大館多小館的美術館群,將橫跨桃園幾個不同的行政區。這樣的規劃,當然牽涉到鄭文燦市長的文化治理,牽涉到讓桃園不同區域都有方便可達、容易親近的美術館的想法。對於一個新生的美術館來說,一開始就是以館群組織來發展,當然是個莫大的挑戰。但桃美館或許也是因此,因為它分立的館舍和分區的分布,在先天上就有更多的機會融入在地民眾生活,也能夠與地方有更多的連結。
將來,「一大館多小館」會以有機而活潑的方式來營運,每個館都會擁有自己的不同特色,但又能相互串連、共構成一個整體。如果說美術館可以發揮磁吸作用、可以形成群聚效應,美術館所在的地方,可以吸引來許多藝文人才與愛好者,乃至於有一些相關的產業聚集,那麼,桃美館館群將能在城市中營造出不同的美術館聚落。
雖然位於青埔的母館尚在興建中,但我們可以預期的,進入「美術館時代」的桃園市,將迎來一種有美術館的新型態文化生活。美術館館群或美術館聚落逐步建構出來的獨特文化地景,也將形成行銷桃園的有利基礎。
鄭乃銘:在即將開始要展開徵件工作的桃美館「桃源國際藝術獎」、與已經開始啟動的「橫山獎」,館長對於桃美館的國際觸軌又是如何計劃的呢?
劉俊蘭:
「桃源國際藝術獎」(https://youtu.be/zAE8NvwU-yw),它的前身其實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桃源創作獎」。我們以「桃創獎」為基礎,進一步開放、擴充徵件對象,不限於在地或臺灣的藝術家,也對國際徵件。另外,也提高獎金額度,希望能增加獎項的吸引力。我想,一個年輕的城市美術館本來就比發展了相當時日而已經具有知名度的美術館要花更多心力去形塑品牌、去找出自己被記得的特徵。擴展藝術競賽的參與層面、國際化,提升獎項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是個可行的方式之一。
「桃源國際藝術獎」將採取雙年獎模式來進行,橫山書法藝術館的「橫山獎」(https://reurl.cc/3De9G9),大體上也是以某種雙年獎模式來推展:一年辦理研究與評論獎,一年辦理書法藝術獎。這兩個獎項都是國際徵件。桃美館雖然成立才剛滿兩年不久,但已經投入國際交流與連結的規劃和佈局。
其實,桃美館去年承辦桃園地景藝術節時,我們策劃的就已經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國際藝術節,參與的藝術家來自十個不同國度。在地與國際的對話,提供了民眾更豐富的體驗也藉此打開不同的視野。在策劃地景藝術節的同時,我們還舉辦了國際論壇,進一步增加了桃美館被認識的機會。「桃源國際藝術獎」或「橫山獎」也是一樣,透過國際藝術平臺的打造,激勵藝術發展、讓優秀人才被看到,同時也接軌國際、擴展美術館網絡。另外,我們也正嘗試與桃園的姊妹市所屬的城市美術館,洽談未來可能的國際合作或交流。
當然,桃美館的主體建築尚未完成,我們目前還沒有較具規模的基地。但利用暫設於八德的兒美館,我們也和國外兒童美術館或兒藝中心進行聯繫,討論可能的合作方案。至於即將開始營運的橫山書法藝術館,我們也將以大型的國際展和國際論壇來迎接開館,後續的國際交流展也都在規劃中。
鄭乃銘:我知道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比桃美館還早啟動建館工程,可見書法藝術在桃園是個重點項目之一。館長,對於這個項目又如何與現當代藝術共構成為桃美館未來發展計劃呢?
劉俊蘭:
我很高興你問這個問題。但,我從你現在的表情,也可以猜得出你一定很疑惑為什麼桃園還設立了書法藝術館,對吧?事實上,書法藝術在桃園市本來就有豐厚的淵源,文化的底蘊在地方,本來就應當獲得尊重與思考再創的可能。
我們的書法藝術館沿用傳統地名 — 橫山,來作為命名,它是全臺首座正式由官方來經營的書法藝術館。當書法藝術館開館、舉辦大型開幕展的時候,我們希望能邀請地方其他藝術空間一起做書法藝術的平行展,讓書藝館的開館,成就桃園的藝術盛事;也讓藝術的發生不只是美術館的事,更是桃園的事。這點,日後也將成為桃園美術館館群營運的策略之一。
橫山書法藝術館整體的建築規劃別有巧思,建築師潘天壹分別以公園基地和埤塘來表現「硯臺」和「墨池」的意象,構成主體的五棟建築,則如同五方篆印。整體的建築沉靜、簡潔,禪意深厚,而這個建築也獲得了2018年臺灣卓越建築獎「最佳規劃設計類」金質獎。
橫山書法藝術館會以推動書法藝術的保存、研究、發展與推廣為使命,而由於桃美館整體是以現當代美術館為定位,在其轄下的橫山書藝館也大體上一致。因此,書藝館會特別著墨於二次大戰後的書法藝術發展,從這樣的座標來呈現書法藝術的傳承、轉變和演化進程。
另外,我想再次強調的是,桃美館固然是一大館多小館的結構,但是,整個美術館群將會朝向彼此呼應、相互串連的方式來經營。比如說,在書法藝術館舉辦年度重要展覽時,兒童美術館就可以和它連動,延伸出一個專屬於小朋友或親子觀眾來認識與親近書法藝術的展覽。
兒美館-「玩筆x弄墨」兒童書藝體驗展教育推廣活動「翻滾吧!肚子裡的墨水」互動舞蹈
鄭乃銘:桃美館未來的展覽事務,您個人的傾向是建立機構內策展人制?抑或是機構外人才借重呢?
劉俊蘭:
當然,美術館一定會有一些展覽勢必得借重機構外的策展人。桃美館會持續透過邀請的方式或是透過策展計畫徵件的機制,來和機構外的策展人合作,這樣也能促成機構內外策展人在藝術學術上或在展覽實踐上的互動與交流。不過,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所謂的機構外策展人,有不少也都是來自於機構內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美術館本身其實也是個很重要的專業人才培育機構。因此,我還是很重視機構內策展人的培養,這是很重要而且很有意義的事。不過,不瞞你說,如果要更完整地健全館內的專業化和學術性的發展,桃美館還是得要先面對人事的擴編和調整,得要有相對較為充足的人力,才能夠栽培、才能夠有好的人才出現。
鄭乃銘:您在法國索爾邦第四大學拿到藝術史博士學位,回到臺灣又進入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擔任教授,館長,在您個人的想法中,一個城市的市立美術館應該是一個怎樣的美術館呢?它的個性應該是什麼?
劉俊蘭:
我始終覺得,21世紀是一個城市美術館的時代。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一個城市從沒有美術館到有了美術館,會讓這個城市產生很大的改變。對桃園而言,美術館是一項很重要的藝文建設,肩負文化使命。不要誤會這裡單純指的是硬體,這絕對不只是硬體,難度更高的是軟體,需要更長時間、更多資源的挹注。
美術館並非只是個審美的現場,它也是個知識生產的系統,一個需要典藏、研究、展覽、教育等等專業人才投入的機構。它不但牽涉到學術性、專業性的深化,也牽涉到美學教育的紮根和推廣。但是,新時代的美術館,卻也不僅如此,它更扮演著融入生活、成為藝文休閒和旅遊據點的角色。
美術館為一個城市所帶來的,其實是綜合性的:知性的思考、感性的體驗、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開發,涵蓋生活面向的休閒、遊覽、藝文消費等等。進一步來說,城市美術館不但會帶動城市的藝文發展、提升城市的藝文競爭力,也應該能更新城市文化景觀、改變城市的文化生活,甚至成為城市的精神象徵。
桃美館-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
松亞·芙得麥雅(Sonja VORDERMAIER)〈克勞德船〉
桃美館-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
譚滕籟(Dam Dang Lai)〈風彩〉
鄭乃銘:臺灣的美術館體制在法人暨非法人體系各有所本,您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如果,市立級別的美術館依舊欠缺獨立的經費和編制,美術館運營依舊還是擺脫不了現有的惡夢相纏。館長,您又如何看待桃美館或期待桃美館的體制呢?
劉俊蘭:
這是目前臺灣許多美術館都在面對的共同問題,桃美館自然也不例外。我們在去年就開始啟動桃美館法人化的研究,對不同體製作比較並評估可行性。當然,任何級別的美術館,體制的變革都牽涉到上位政策、地方共識、館舍走向等等不同層面的問題。不論如何,桃美館會不斷努力健全體質,在專業與效率的雙重要求下,盡可能地找到合適的營運模式。
桃美館-2019桃園地景藝術節
梁秀印(YANG Soo-In, Lifethings)〈大湳轉綠林〉
鄭乃銘:您對臺灣的美術館接觸與認識,應當不是只有現在。您的觀察,臺灣的美術館缺的是什麼?
劉俊蘭:
臺灣的美術館發展歷史可溯自1980年代。晚近,大大小小的不少城市都設立或想要設立自己的美術館。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如你剛才問到的,如何各有不同定位與殊異特性,是臺灣所有美術館都需探索的課題。但臺灣很小,怎麼樣形塑各自品牌又能彼此有某種的串連、發展可以相互加乘的競合關係,倒也是值得思考的。
另外,美術館是知識生產、美感教育、美學生活、藝文體系建構、文化治理規劃中很重要的一環,整體來看,不論是對設立許久或對新生的美術館而言,臺灣的美術館的學術與專業發展環境還有一些面向尚待完善,這仍有賴政策上乃至整個社會上更多的重視與支持,以及具體行動的落實。
《CANS藝術新聞》+《亞洲藝術新聞》
2020 /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