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草原是個危險的地方,特別是對於那些體型嬌小的動物,比如狐獴。狐獴是一種小型晝行性動物,有著修長的軀幹和四肢,它們的身長一般有25到35釐米。嬌小的狐獴在大草原的生存只能依靠群體的力量,它們需要一隻放哨的同伴,不過放哨這個崗位可不簡單。
在狐獴群體中,成為一名同伴信任的哨兵,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之一:經驗和血緣。研究人員用不同年齡、地位的狐獴的錄音做了544次測試,如果其他狐獴信任放哨者,會快速躲藏起來,反之,它們則會抬起頭來四處張望,查看是否真的有捕獵者。
測試結果表明,性別、年齡、地位並不是放哨崗位的考察標準,有經驗的狐獴才是備受大家信任的。而有血緣關係的狐獴會更相信它們的血親,無論是否有經驗。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非洲中部和東南部的帶紋狐獴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它們在幼年時以群體中某個年長個體為榜樣,從而「繼承」其進食偏好。
研究人員檢測了個體狐獴鬍鬚中的化學成分,結果表明狐獴的進食偏好完全來自其「導師」,而非生物學父母,且早期習得的行為會持續一生。
主持研究的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麥可·坎特說,狐獴在年幼時學到的東西竟然終生不變,這讓人吃驚,因為沒有證據顯示,幼崽獨立生活後還和它的「導師」一起出沒。
坎特說,代際間的文化繼承對人類行為有巨大影響,我們向父母、老師和文化榜樣的學習,是基因之外對我們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
但我們對動物間的文化繼承研究得還不多,原因是難以對基因因素和文化因素進行區分。這種狐獴的「導師」與血緣無關,使它們成為良好的研究對象。
研究人員認為,一對一的「導師」模式有助於狐獴群體在文化繼承中保持個體多樣性,這項發現可以豐富進化論中的相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