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博大精深,每個字都有自己獨特的含義。漢字究竟有多少個並沒有確切的數據顯示,但據不完全統計漢字大約有十萬個左右,而在這十萬個漢字中我們日常所用的常見漢字大概佔了2500個。但就算是這2500個常見漢字也有不少人讀錯的,而且可能讀錯了很多年。這很正常,筆者也曾把很多漢字詞語讀錯了,直到後來才明白自己讀了十幾年的讀音完全是錯誤的,的確令人忍俊不禁。
除了有些漢字被誤讀外,還存在另兩種情況。一種是生造並不存在的但大家卻廣泛使用的詞語,另一種就是大家容易誤用的形意相近的字詞。
下面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這三種情況吧,希望大家看完後能夠正確使用這些漢字詞語,不再犯錯。
誤讀
雋
「雋」 這個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你可能並沒有讀正確喲。這個字到底讀 jùn 還是 juàn 呢?
其實這兩個讀音都是正確的,但是跟不同的漢字搭配其讀音就有區別了。而其讀音的區別實質就是其含義的不同。
1.雋(juàn): 本義為 「鳥肉肥美,味道好」,引申義為 「(詩歌、言論等)意味深長」。
其常見搭配有:雋永、得雋(得到優秀的人才)、得雋之句(意義深長、耐人尋味的好文句)……
而其中」雋永「是我們最常用也最容易讀錯的詞語,正確讀法是「雋(juàn)永",意思是「意味深長,引人入勝」。
2.雋(jùn):同「俊」,優秀,才智出眾。常見搭配有:才雋、雋英(傑出人物)、聰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它的容易讀錯的字詞,例如:下頜(hé)、按捺(nà)不住、喟(kuì)嘆、掣(chè)肘、說(shuō)服、齙(bāo)牙……
無中生有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我們用習慣了的詞語其實並不存在。
揶揄與 挪揄
我們可能日常生活中用「挪揄」的場景並不少見,但其實並不存在這樣一個詞語。正確的寫法應該是「揶(yé)揄」,意思是「戲弄,嘲弄,侮辱」。我想造成誤用為「挪揄」的原因大概是「揶」 和「挪」長得太像了,而「挪」是我們比較常用的漢字,粗看之下有時候的確會把「揶」誤認成「挪」,於是漸漸的大家就都這麼讀了。但是現在你們知道正確的讀法和寫法了吧。
其實筆者認為語言文字是為人服務的,如果大家都在這樣使用且彼此之間能理解其所說的含義,那麼其實並不必太較真、鑽牛角尖。但同時了解一下其背後演變的歷史和脈絡也是好的。
易混淆字詞
漢語中有些字詞是我們比較容易混淆的,例如:瞿與翟、摒棄與擯棄、破釜/斧沉舟……
1.瞿(qú):1. 姓。2. 古代戟一類的兵器。作姓氏時讀qú, 像我們比較熟悉的演員瞿穎就是這個姓。
當讀「瞿(jù)」時,意思是「驚視,驚恐四顧」,例如:瞿然。
2.翟(zhaí):姓。用這個姓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演員翟天臨。翟還有另一個讀音「dí」,意思是「長尾巴的野雞」,一種鳥類。
大家往往比較容易把「瞿」和「翟」搞混,這兩個字也的確長得比較像。
3.摒(bìng)棄:捨棄,放棄。例:一切陋習都應摒棄。
擯(bìn)棄:排斥,遺棄,拋棄。例:孤無父母,擯棄於野——【烈女傳】。
「摒棄」與「擯棄」 都有含有「排除」義。但是「擯棄」多用於具體的人和物,例:他這麼愛你,不會擯棄你的。而「摒棄」則多用於較抽象的事物,例:如果你想要入靜,必須摒棄一切雜念。
4.破釜沉舟:不少人可能會把這個成語寫錯,把「斧」和「釜」弄混。其實正確的寫法是「破釜沉舟」,是下面類似於「金」的「釜」,而不是帶有「斤」的「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不可避免地將一些字詞成語讀錯或弄混,這很正常,畢竟沒人生下來就知天下事。但是當我們心有疑惑時,我們最好的舉措就是去查一查,證實一下是否正確,這樣長期積累下來肯定會收穫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