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力強和繁殖力強的動物有不同繁殖策略,基本上戰鬥力強不可能有強繁殖力,如果獅子老虎那樣的物種泛濫,生態系統會崩潰,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使這種情況無法發生。
生存競爭促成了生物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魚蟲,魚蟲吃泥巴」的食物鏈,限於自然界光能和化能自養生物可以固定都能量有限,能量在沿著食物鏈傳播的時候又會不斷地衰減,每升一個層級能量就只剩下上一層級的15%左右,能夠供養的物種數量越來越少,所以自然界的動物依據能量傳遞,種類和數量呈金字塔式排列,
排在最上邊的是實力強大的物種,它們是主要以現成的動物為主的食肉動物,而接近金字塔底部的則是初級消費者或者刺激消費者,是直接或者間接以植物為食物的物種,由於接近生產者,能夠獲取的能量更多,所以種類和數量也更多,像非洲的角馬等動物,數量至少是以十萬起步的,而如今非洲草原的獅子數量卻只有數萬頭,獲取能量的難度控制著它們的數量。
在生存競爭中,不同的物種也演化出了不同的生殖策略,簡單地可以劃分為R策略和K策略,K策略重質不重量,種群數量一般大致的上限,每一個個體都是高質量和長壽命,生物數量能接近但不能超過K值,能夠在數量較少的時候依然維持種群,雖然每一對生物個體繁殖的數量較少,但是存活率比較高,而且擁有較好的環境適應性,在一個區域內食物減少的時候就會遷徙通過競爭獲得新的棲息地;
而R策略則是更重量,執行這類生態策略的物種通常一次可以產下很多卵,昆蟲基本上都執行此類生態策略,但是後代的存活率卻比較低,即便是螳螂那樣的肉食昆蟲,一個卵鞘中可多達百卵,但成活率只有15%左右,海洋中的很多魚類也是執行這類策略,而且如果生態環境中R策略的物種密度過高,也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的衰退,同時和別的生物以及種群內部的生存競爭也會變得更劇烈,從而使生物數量恢復。
生態策略的不同使得生物數量的巨大區別,蝗蟲可以形成災害,而老虎獅子的災害卻很少,而且大型似乎肉食草的哺乳動物每一胎多是單胎,是生態環境限制了數量的大規模增長,雄獅每年在繁殖期除了吃喝休息就是交配,它們的交配頻率很高次數也很多,可成功機率很低,一個獅群一個繁殖季節也增加不了幾頭。而且,生物的繁衍能力應該看整個物種種群狀況,即便個體的繁殖力較弱,種群中所有的個體加起來則會使生物種群良好地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