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的迷宮

2021-01-14 甜玉米和爆米花


這本書主要通過一些著名的悖論及其邏輯解釋來論證知識的脆弱性。書名是《推理的迷宮》,買的時候滿腦子是 「好了,我要變成柯南了」 ,看了才知道和推理其實沒啥關係。


最大的收穫在於理解了人類語言存在自然缺陷,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也存在極限,一句聽起來很通俗易懂的話,深究下去很難達到完全的嚴謹。


這本書裡有不容易懂的悖論,有讓人醍醐灌頂的悖論,更有讓你認識到自身無比渺小的悖論。其實書的副標題更能概括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 —— 悖論、謎題,及知識的脆弱性。


整本書內容上比較散,下面僅將書中介紹的重要概念、方法以及印象最深的幾個悖論拿出來做下總結,也是幫助自己再次消化理解。此處將一些重要的理論名稱用【】標出,便於定位。


整體來說,這本書還是值得推薦的。




1、悖論的含義


悖論這個詞有很多含義,但是最基本的含義是矛盾


書中將悖論分為三類:

(1)【謬誤型悖論】:這種悖論只是一個假象,一旦你發現了其中的錯誤,一切就恢復正常,只不過有些錯誤不明顯。

(2)【挑戰常識型悖論】:放棄原來的假定即可解決這種悖論。例如你可能認為不存在長毛皮的卵生哺乳動物,但是鴨嘴獸就是一個反例。

(3)【真正的悖論】:是一種更強大的悖論,難以解決。本書主要討論的就是這類悖論,後面我們也會舉例說明。


悖論的意義在於探討什麼樣的矛盾可能發生(即什麼樣不可思議的事是有可能的)。而面對一個要求作出決定的悖論,最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就是指出問題中的局面不可能出現。


書中對一些經典的悖論做了層層剖析,並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然而有些悖論目前是無解的。


2、在解決悖論時,我們會使用到一些基礎方法或是遵循一些基本規則


(1)【奧卡姆剃刀】


在科學中有一條美學標準:很大程度上,一個理論的 「美」 取決於其簡單性。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這句話可以這麼理解:我們在雪地上發現一個腳印,這可以用熊來解釋,也可以用某種以前尚未發現的、與人相似的生物來解釋,但前一種解釋更好。


當我們面臨疑難時,首先應當先把疑難化簡。撇開與問題解決無關的虛飾之後,剩下的便是【可滿足性】,這是推理演繹的核心。對於複雜性理論來說,可滿足性是最基本、不可還原的邏輯內核。


可滿足性表明,很多看起來不同的問題是相互等價的,因此這些問題在解決程序上是相同的。


(2)兩種類型的預測


科學善於對某些事作出預測,預測可以通過兩種方法實現:①利用模型或模擬 —— 我們創造出一種與預測對象本身同樣複雜的研究模型。②利用某種 「捷徑」 完成預測。


例如,今天以後的第100天是星期幾?日曆代表了模型化的預測方法。當然,解決這個問題也有捷徑,100除以7,得出餘數,經過餘數天后是周幾,100天後就是周幾。


但是,我們經常不得不訴諸於模型,因為有些現象不允許通過捷徑進行預測,找不到一種比這些現象更簡單的方法或模型了(如下面說到的混沌)。


(3)【歸納】&【演繹】


首先,我們要知道,科學哲學家所說的【證實】與生活用語中的 「證實」 略有不同,生活用語中 「證實」 表示確定某一命題為真,是在絕對意義上表示某事已經最後確定;但是在哲學語境中, 「證實」 只表示提供支持,哲學家和證實理論家是在遞增意義上使用 「證實」 這個詞,這種意義上的證實意味著為某事提供證據或增加某事的概率。


歸納和演繹的相互影響是某些悖論的根源。邏輯學著作一般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演繹,其功能是解釋謬誤;第二部分是歸納,其功能是生產謬誤。因此休謨說, 「我們用演繹推理本身來論證演繹推理的有效性。」 可見其很難做到完全的嚴謹。


【連鎖推理】是由一連串推理構成的一個鏈條,它能造成最簡單的演繹悖論 —— 一個前提輕微的不精確,在這個前提不斷地重複引用之後,這種不精確會累積起來,所有的連鎖悖論都是根據這種方法生成的,因此許多邏輯謎題的關鍵就在於發現連鎖推理。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學也是建立於連鎖推理之上。


(4)【換質位法】


在證實和反駁之間有一種不對稱性:反駁一個概括陳述要比證明它容易得多。(這在一個側面證實了科學是求否的,凡是有解釋力的理論,都一定有被推翻的可能,可能被事實推翻而沒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證實了。)


對於 「所有烏鴉都是黑色的」 這一命題真假的最終判定實質上與對黑烏鴉的觀察無關。因為無論發現的黑烏鴉的數量是多少,都不足以說明任何問題。通過尋找黑烏鴉解決問題是白費力氣。問題的關鍵是非黑色的烏鴉,如果發現了非黑色的烏鴉,哪怕只發現了一隻,就說明原命題不可救藥地假。


「如所有烏鴉都是黑色的,那麼非黑的東西就是非烏鴉。」 這兩種表述方式是完全等價的,這兩個語句之間的變換稱為【換質位法】。


然而, 「非烏鴉」 和 「非黑色的東西」 之類的概念是不自然的(在多數場合,我們首先意識到某物是一隻烏鴉、一條鯡魚或是一把刀,我們不會自然地把對象當做 「非烏鴉」、「非鯡魚」、「非刀」 )。


為什麼烏鴉是一個合理的概念而 「非烏鴉」 不是?這是因為烏鴉有許多一致的特徵,而 「非烏鴉」 則是一個包羅甚廣的詞,一切不符合烏鴉特徵的東西都可以放進來。「烏鴉」 這個概念代表一種身份,而 「非烏鴉」 這個概念只是一個背景。有句話說:「雕刻家不用負概念思考」,科學家亦然。


該用換質位命題的兩個命題中哪一個去做分析呢?這與烏鴉和非烏鴉的相對數量有關。(這裡涉及到亨普爾悖論:討論換質位命題的兩個命題是否確實等價)


記錄觀察到的黑烏鴉是一種【記錄的分】的方法,標示出原假說在何種程度上得到確立。我們通常不覺得非黑色的非烏鴉(原假說的換質位命題)有同樣的功能。檢驗非黑色的非烏鴉是浪費時間。


此外,若人們發現了一隻患白化病的短嘴鴉,這是一個非黑色的東西,而且是非烏鴉,但是這個例子並不支持 「烏鴉皆黑」 的說法,恰恰相反,它提出了強烈的質疑 —— 烏鴉是不是也能得白化病?由於一些額外信息的存在,一個簡單的正例變成了一個顯著的反例,因此我們理應忽略其他因素、僅從可用信息去做推論,不過人類的本性很難做到完全理性。



(5)【無窮小的證實】與【超級任務】


由於換質位法(非黑的東西就是非烏鴉),一條紅鯡魚能證實 「所有烏鴉是黑色的」 ,但僅僅在一個無窮小的程度上提供了證實。


事實上,一條紅鯡魚不僅能證實 「所有烏鴉是黑色的」 ,還能證實 「所有烏鴉是白色的」 ,都是在無窮小程度上。此即為【無窮小的證實】。


微小的真理依然是真理,微小的謊言依然是謊言,矛盾終究是矛盾,即使只是在無窮小的程度上。


哲學家有個專門的詞 —— 【超級任務】,這個詞表示一個過程需要無窮多的行動。有些哲學家認為,如果斷定某事需要無窮多的行動,則此事根本是不可知的。




1、不可知者:【夜間倍增】


這個悖論講的是:假設昨夜所有人安睡的時候,宇宙中的所有東西尺寸都膨脹了一倍,我們是否有辦法洞見此事的發生?


所有的東西尺寸都增加了一倍,包括所有的直尺、捲尺、甚至被稱為公制度量衡系統的原初標準尺都增加了一倍,通過測量你看不出任何變化。


解1:在倍增過程中通常的守恆定律仍然有效。


宇宙主要由氫原子構成,氫原子是一個電子環繞一個質子,在這兩個粒子之間有電引力。所有原子的尺寸大了一倍,這個過程需要輸入巨大的能量,如果在倍增過程中質能守恆定律依然生效,那麼這些能量必須來自某個地方,最大的可能是,這些能量來自整個宇宙範圍內的溫度下降,所有東西都變冷了 —— 這是倍增的一個後果。



解2:一些鉛筆在倍增之前看起來長度完全相同、但實際有細微差別,倍增之後鉛筆之間的差距變大,重新檢驗鉛筆的長度,據此就能察覺倍增的發生了。


解3:以上皆是書中的解法,實際上,生物體等體積放大,就類似於解1中原子的例子,需要的能量增多,生命器官也會不堪重負,生命體能不能存在都難說。


因此,如果夜間倍增確實發生了,將產生若干可察覺的事態迫使我們承認倍增的發生。


2、信念:【意外絞刑悖論】


這個悖論講的是:一個囚徒即將被執行死刑,法官決定: 「下周七天中的某一天判處囚徒絞刑,囚徒不會知道具體日期。」


於是,根據安排,他們不能在第七天執行絞刑,因為第七天是最後一天,如果在第六天沒有執行絞刑,那麼囚徒將確切無疑地知道行刑日將是最後一天,這與 「事先不知道具體日期」 相矛盾。


於是行刑日不能放在第七天,那麼第六天將是可能行刑的最後一天。但若在第五天沒有行刑,那麼在第五天囚徒剩下兩個選擇:第六天或第七天,然而第七天已經被排除,那麼實際上囚徒只剩下第六天這一個選擇,又將確切知道自己將死於第六天,這又與 「事先不知道具體日期」 相矛盾。於是第六天也被排除。以此類推,第五、四……每一天都能被排除。


這個囚徒的愉快心情保持到星期二。他從美夢中醒來,被押往刑場——對他來說非常意外。


這個悖論的關鍵是:囚徒的知識是一個假象,囚徒的全部推理都是無效的,絞刑是意外的


意外絞刑悖論是對演繹推理的一個警示。囚徒信念中的敗因就是信念本身。他以為排除了不可能的情況就保證其他的可能情況被留下來了,但有時候所有的可能性都導致矛盾。


意外絞刑悖論令我們擔心兩種相反的情況:一是由錯誤的理由支撐的真理;另一是由正確的理由支撐的謬誤


3、無限:【湯姆森燈】


這裡介紹了三種類似的 「機器」 :


【湯姆森燈】:一個普通的燈被精靈操作,把燈點亮1/2分鐘,再熄滅1/4分鐘,再點亮1/8分鐘,熄滅1/16分鐘......因此到了一分鐘的最後一瞬間,這個精靈按了無窮多次開關,在最後一瞬間,燈是開著的還是關著的呢?1/2+1/4+1/8+1/16+......=1。這個謎題等價於判定最大的整數是奇數還是偶數。


【圓周率機】:打開圓周率機,它會迅速開始計算圓周率的數字,每一位數字所需的時間等於計算上一位數字時間的一半,如果計算第一位數字需要30秒,那麼計算圓周率所有的數字需要時間為1分鐘,然而圓周率是一個無限小數,它的最後一位數字不存在。


【皮亞諾機】:1分鐘朗讀所有的自然數的機器。


以上三種 「機器 」涉及到【芝諾悖論】。芝諾好辯,樂於證明時間、運動及其他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並不存在,他提出了很多悖論。


芝諾悖論1:烏龜和阿基裡斯賽跑。


芝諾悖論2:【飛矢不動】悖論 —— 一支箭在空中飛過,在時間中的任意一個瞬間這支箭是靜止的。時間是由無窮多個這樣的瞬間構成的,既然在每個瞬間箭都是不動的,箭的運動何在?


因此芝諾認為,如果你可以表明某個東西涉及無限,你就可以證明這個東西是不存在的。


破解方法:對於以上三種無限機器來說,按鈕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經過無限的距離,因此在一分鐘接近結束的時刻,按鈕的運動速度會超過光速,任何物理對象都只能承受一定限度內的速度,計算速度如運動速度一樣,都是有上限的,所以這些機器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麼無限是否存在呢?廣義相對論提供了一種解釋,使得有限的宇宙不必有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 「邊界」 —— 空間可以自身彎曲。這個三維結構可以類比於一個球的表面,在球上,你走的足夠遠,無論朝哪個方向,你都會回到出發點。(莫比烏斯環同理。)


4、人類語言存在天然漏洞


(1)【特修斯的船】


【特修斯的船】:一艘古老的船,每當木板腐朽,人們都用新的木板去替換,爭議在於最終這艘船是不是原來那艘具有紀念價值的船了。


【谷堆悖論】:一粒穀子掉到地上沒有聲音,但是一大袋穀子掉到地上卻發出了聲音。


【王浩悖論】:王浩聲稱,如果一個數X是小的,那麼X+1也是小的。0對於我們來說是小的,那麼0+1也是小的,從而1+1也是小的......


谷堆悖論和特修斯的船這類問題是探討 「事物的發展」 這一邏輯的。這兩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含義模糊, 「堆」 、 「小」 這類詞被視為含義模糊的。


(2)「這個句子是假的」 也是一個悖論


在任何一個可能世界中 「這個句子是假的」 這個語句都不能正確描述自身。如果這個句子是真的,那麼這個句子是假的;如果這個句子是假的,那麼這個句子是真的。


實際上,沒有人會說 「我是說謊的」 。說真話的人不會這樣說 —— 因為這是謊話;說謊話的人也不會這樣說 —— 因為這是真話。如果直接了當的問一個人是否說謊,每個人都會說他是說真話的,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


【序言悖論】講的是作者為書加了一個序言作為警示: 「本書中至少有一個命題是錯誤的。」 如果這本書中包含一個(或多個)錯誤,則這個作為序言的命題是錯誤的,如果這本書中除了這個作為序言的命題以外沒有任何錯誤,則這個作為序言的命題就是錯誤的。


(3)洛普泰戈拉的故事


洛普泰戈拉是最早的收費教師,一個跟隨他學法律的學生和他達成協議:學生在打贏第一場官司之後付學費。這個學生不受理案件,想以此逃避交學費。洛普泰戈拉不得不起訴學生以討回學費,學生為自己辯護。結果是,如果學生輸了,他不必付學費;如果他贏了,他也不必付學費。


解法:換個角度,如果學生在他是否可以推遲受理第一場官司這個問題上贏得勝利,他就必須交學費。


(4)刮鬍子的理髮師


某個鎮上,理髮師只給不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也就是說他僅給不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那麼他是否給自己刮鬍子?


這個理髮師無法遵循這個規定,如果他不給自己刮鬍子,他就必須給自己刮鬍子;如果他給自己刮鬍子,他就不能給自己刮鬍子。


以上這些悖論有一個共同之處:悖論之中有一個概念(或集合)可以自我包含,無論你怎麼想,結果都是不可能的。自然語言是存在天然的漏洞的。



5、NP完全:崔本迷宮


(1)什麼是【NP問題】


我們假設有一個萬能的先知能回答宇宙間所有的問題,但總是會有懷疑者去質疑他的真實性。


首先,人們的問題可以分為三類:

①其他人無法回答的問題(例如圓周率的小數點後一億億位數字是幾?這個計算難度超出了世界上最強大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先知能給出精確的答案,但是卻無法證明這些答案,懷疑者會指控先知捏造。

②答案已知且可以檢驗的問題(例如1+100等於多少),先知能給出精確答案明作出證明,但是因為提問者本來就知道答案,這些問題簡單到不足以證明先知的神力,懷疑者會質疑先知是假冒的。

③問題很難回答,但是一旦說出答案,很容易驗證。例如無限迷宮問題。這類問題令懷疑者無法反駁。


問題的難度最好用解題所需的時間衡量,NP完全理論判斷問題的難度不是以某些特定的例子為依據,而是以難度隨問題的規模增長而增長的函數關係為依據。因此我們可以把所有問題重新做以下分類:



①P類問題(P代表多項式):可以在多項式時間內解決的一般性問題,例如簡單的算術問題。對應先知問題的第二類。

②NP類:所有簡單問題(P類)屬於答案容易檢驗的NP問題,NP包括P和NP完全。先知問題的第三類屬於在NP範圍內但不屬於P的問題。科學最關心的假說與NP問題的答案類似 —— 這些假說可以非常容易地證實或反駁。

③NP完全類:最難的NP問題構成NP完全。一旦證明一個問題屬於NP完全,則可以認為這個問題不存在高效的解決方法。

④其他問題:困難且難以檢驗的問題,例如先知問題的第一類。不屬於NP類。


NP這個術語(非確定性多項式時間)涉及一種被稱為 「非確定性計算機」 的東西。嚴格來說,NP完全是一個不穩定的疆域,也許並不真正存在,因為所有NP問題都可以轉化為可滿足性問題。可能存在一種尚未發現的超級算法,可以在多項式時間內解決所有的NP問題,如果確實有這種算法,那麼P、NP和NP完全就全部變成一回事了。


一個不太大的集合產生數額巨大的組合,就難以解決。屬於NP完全問題家族的問題列表已經膨脹得相當驚人,走迷宮、解密碼及設計填字遊戲都屬於 「NP完全問題」 ,雖然表面上看來這些問題各不相關。面對 「NP完全」 問題,解決了其中一個,就等於解決了全部。


(2)無限迷宮


NP完全問題有個令人驚異的屬性:雖然難解,但其答案很容易驗證。


走迷宮問題屬於NP完全問題,它是一類普遍性的問題中的一個,有可能難倒最強大的計算機。我們以這個問題開始對NP完全的探討:是否存在解迷宮的一般方法?


在迷宮格局中,每個分岔處稱為一個 「節點」 ,在節點處你必須作出選擇。兩個節點之間的通道稱為一個 「枝」 。在圖中, 「節點」 用點表示, 「枝」 用線表示,點和點之間用線連接,在數學裡面,迷宮是一個 「圖」 。


迷宮的難度與各節點處發出的枝的數量息息相關,如果每個節點處都只有一個枝,這個迷宮一定是單行線迷宮。節點處匯聚的枝越多,迷宮就越難走。


複雜性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是 「算法」 。算法是處理某問題的一個確定的、機械的程序。算法必須是確切的,它可能會失效,我們也並非總是依賴算法,但是只有算法值得我們分析。


最著名的迷宮算法是【右手法則】:每當你面臨選擇時,選擇最右面的枝;如果走到了一個死胡同,折回來退到上一個節點,選擇你沒走過的枝中最右面的一條。為了具體應用這個法則,最好的辦法是始終用右手摸著右側的籬笆,不漏掉右邊的枝。採用「左手法則」一樣奏效,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一旦進入迷宮,必須堅持同一條法則。


另外一個迷宮算法【特雷莫算法】也可以確保解決任何有限的迷宮問題。走進迷宮後需要沿路做記號,在回來的路上也需要做記號。如果你曾經在一條死胡同一進一出,路上將留下兩行記號,這就提醒你下次再也不要走進去。在特雷莫算法中,任何一條路你都不會走兩次以上。


在有限的迷宮中,你可以使用特雷莫算法,特雷莫算法鼓勵優先探索迷宮中較遠的區域。但是在無限迷宮中,你應該首先探索臨近的區域。


第三種迷宮算法【奧爾算法】的出發點一定是一個節點,從一個節點開始探索交匯於此的每一個枝,對每一個枝的探索僅限於到達下一個節點,並在兩個節點間做好記號,如果遇到死胡同(包括轉了一圈又回到最初節點的)做一個標記,以後忽略這個死胡同枝。下一步,探索的深度達到兩個節點,和前一階段一樣對死胡同和兜圈子的路做標記予以排除。第三步,探索深度達到距出發點三個節點並做好標記。依照這樣的規則不斷推進探索深度......


奧爾算法的效率同樣很低,它只是去檢查所有可能的路線。各種各樣的迷宮算法其實只有一個功能:避免兜圈子或者在已知的死胡同和循環道上浪費時間。


無限是不可理解的,但是趨近於無限的情況隨處可見。幾何級數的增長超出世間的任何限制,在無限迷宮中,指數增長永不停息。如果兩個點間距20個節點,用普通方法找到一條路線需要若干個世紀。在多數場合,需要探索的枝的數量呈指數關係增長,你對迷宮了解越多,你就越感覺到對迷宮的無知。


迷宮問題是一類NP問題,它不存在高效的解決方法,但是問題一旦解決,其答案很容易驗證。




1、悖論影響深遠、意義重大,超過了表面看來的程度。


科學不是簡單的經驗目錄,任何人的大腦都無法容納全部人類經驗的整體,科學對人類經驗進行壓縮(抽象),達到一個可以處理的形式。


在最低限度上, 「理解」 必須保證有能力發現內部矛盾。隨著前提數目的增加,為檢查前提內部是否需包含矛盾所需的時間以驚人的速度膨脹。


我們試圖把所有已接受的信念列出一個清單,在任何一個信念被填進去之前,首先我們要再次檢查已經被列進清單的信念,以確保增加新的信念不產生矛盾。一個新的信念必須與當前清單的所有可能子集合在一起檢驗,即使這個清單的規模非常有限,它的子集數也是一個天文數字,假設我們由一個計算機去處理這個 「信念清單」 ,一起做一個思想實驗,看看會發生什麼。


①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00億年,即1017-1018秒,我們可以假設宇宙的年齡達到現在的10倍時,所有恆星都會熄滅,所以1019秒基本是可以有意義的談論的時間的最大值。

②宇宙的直徑大約是1027米,其體積大約是1081立方米。

③計算機的處理器元件最小可能是質子大小,如果這臺超級計算機的大小為1立方米,則大約包含1045個元件。

④一臺與宇宙一樣大的計算機可以有1045乘以1081也就是10126個元件。無論科技怎麼發展,計算機的元件數都不會超過10126。

⑤光穿過一粒質子的直徑所需的時間是10-23秒,因此每個處理器在一秒鐘內可以進行1023次檢驗,1019秒(宇宙的全部時間)則可以進行1042次計算。

⑥如果這樣一臺計算機從時間的起始開始工作,直到時間的終點,可以執行10126乘以1042次計算,即10168次。因此10168次是你做任何事情的次數的絕對極限,最接近超級任務的情況不過如此,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實現超過10168次的事情。


結論是,這個宇宙中沒有人無所不知。


疾病的細菌理論原本有可能提前幾個世紀提出和確立 —— 如果某人發現了正確的聯繫。同理,此刻也一定有我們尚未完成的綜合,雖然所需的材料已經擺在面前,但是還沒有人發現組織這些事實的正確秩序。


很多真相或結論隱藏在我們見到、聽到的每件事裡,但是其複雜性有一點超出了我們的理解力。


大腦為了對抗世界的複雜性,最基本的工具就是概括。我們的大腦可以在很多層次上進行概括。科學是一種自覺的、系統化的、以概括為基礎的簡化手段,通過這種手段,巨大而遼闊的宇宙被打包到我們微小的大腦。


2、混沌


吹一個氣球然後鬆手,你是否能預測它的軌跡?我們可以預測千年後海王星的軌道,卻無法預測氣球的運動軌跡,為什麼呢?因為混沌!


【混沌】指那些不可預測的確定性現象,例如閃電、洗撲克牌、河流的蜿蜒。有理由認為,混沌現象是自然的,而可預測的現象才是異常的。(其實混沌中蘊含著規律 —— 大自然中無所不在的分形我們以後再提,分形學研究的是 「無定形又自相似」 的幾何形態學。)



隨機現象和其他現象一樣,受同樣的物理法則約束,他們之所以不可預測,原因在於:在混沌現象中,初始狀態的測量誤差隨時間呈指數增長(例如,洗牌的過程使得不確定性增殖)。即使世界由完全確定性的原子構成,混沌依然存在。


混沌現象被認為是不可簡化的。這些現象不能簡化為比他們本身更簡單的模型。為了描述一個混沌現象,最簡單的模型就是這個現象本身。


由於混沌的存在,在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中存在一種折中的觀點:自由意志和決定論之間並無本質的矛盾,決定論未必推出可預測性。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混沌在這個宇宙中扮演的角色。


3、預測和無窮倒退


有許多問題涉及對不可簡化現象的預測。


某人向超級計算機(完全了解房間內的所有細節)提出一個問題 —— 今天午夜我會不會倒立?並打算在得知答案後堅決採取相反的行動。這個悖論是否可能?


事實上,計算機無法做出一個有效的預言,計算機對房間內的細節做百分百的模擬是不可能的。為了模擬自身,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自身的整體模擬自身(然而這沒給其他東西留下任何地方)。就像《非常傳說》中提到的百分百地圖,這張地圖也應該把自己畫出來,此外,這張地圖中的地圖還應當畫出自己,直至無窮......同樣,一臺計算機在建立自身模型時,應當包括計算機的模型、模型的模型、模型的模型的模型......一直這樣設想下去,就進入了【無窮倒退】的狀態。


無窮無盡的倒退排除了100%精確的預測。但如果我們可以做出90%精確的預測呢?由於人類心靈的天性,實驗對象和預測者心靈的一點小小的不確定性會呈現指數增長,最終導致完全的不確定性。


悖論的祖先是這樣一個信仰:一切真實的事物都是可知的。這就可笑的拒絕承認自己的無知。



長按掃描二維碼                   

                  獲取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