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我在設計詞典之「擬物」中所說,扁平和擬物並不是一對反義詞;它們是兩種並行的風格。
如今談到扁平化設計,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 Windows Phone 或 iOS 7。把視野放寬一點,才會看到扁平其實是更大的美學和社會趨勢中的一部分。從表面看,扁平是將三維空間壓成了二維。但這種無陰影、無材質紋理的純平風格之所以會流行,和當代社會的減法運動有關。讓形式跟隨功能是現代主義的信條之一,這句話的樸素表達方式就是「不要做沒有用的東西」。扁平的種子其實在這裡已經種下。
按照科幻小說家、加拿大人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說法,日本是「全人類關於未來的想像的默認值」,要了解未來,就要去看日本。廿一世紀的第一年——扁平化設計風格在 UI 領域流行前十三年——藝術家村上隆喊出了「超扁平」(Superflat)的口號。
超扁平最初是村上隆在洛杉磯當代藝術館策劃的一場群展的名字,隨後被成功包裝成一個綜合性商業/藝術概念。村上所謂的扁平有兩層含義,一是日本藝術對二維圖像的大量使用,二是戰後日本社會階級界限消失後,高端與低端品味被「壓平」。
很多人對超扁平系作品的第一反應都是「很動漫」,村上隆也並不掩飾日本動畫、漫畫以及御宅文化對自己的影響。別忘了,動漫愛好者對動漫的愛稱「二次元」只不過是「二維」的日文說法。如果把那個很可能是為了語感的帥氣加進去的「超」拿掉,Superflat 幾乎可以看作對二次元的一種重新包裝和 curate。
我認為諸如青島千穗、高野綾、Mr.、以及村上隆本人等超扁平系藝術家的作品和 iOS 7 在視覺風格上是有邏輯演進關係的。它們的相似是神似而非形似。說喬納森·艾弗(Jonathan Ive)和他的團隊模仿了超扁平系藝術作品是荒誕的,但後者對世界的審美格局有著潛移默化的緩慢影響。扁平是一種全方位的趨勢,UI 設計的扁平化只是這一趨勢的表徵之一。扁平是(後)現代病的一種,是人類對「高度冗餘」的反彈。在《整理達人萬歲》(All Power tothe Pack Rats)一文中,伊安·斯文諾尼(Ian Svenonius)敏銳地指出「蘋果硬體 + 宜家家私 + Wi-Fi 網絡」的生活方式正在消解實體世界。他說:
蘋果鼓勵我們扔掉實體物。音樂?存在 iCloud 上。書?存在 iCloud 上。電影、雜誌、報紙、電視……統統安全地存放在以太裡,而不是我們的腳下或壁櫥中……與此同時,那些守著實體物件的人被批評、被譏笑、被視為傻子。
這大概是不少人理想中的生活:桌、椅、筆記本電腦、行動裝置和耳機是你的主要物品。你的公寓和你每天以沙拉為食的腸胃一樣輕便乾淨。你用「防幹擾」寫作軟體和無襯線字體,戒菸戒酒,定時運動,堅決不碰大麻。聽 MP3,讀電子書,上視頻網站看電影。一個無印良品的 CD 架就能裝下你所有的 CD。你用水浴設備(sous-vide)做三成熟的牛排,用支付寶交房租水電費,騎死飛自行車,指著手機上的 Uber 圖標跟朋友說 car ownership 已經過時了。女朋友告訴你髮型和打扮以簡單幹淨為上,「不要搞得那麼花裡胡哨,你是二次元咩?」(她不知道其實你就是二(chāo)次(bin)元(píng)。)
像你的生活?嗯,你可以開始做扁平化設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