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當生者無法從失去親人摯友的悲傷中走出來的時候,我們會說上一句「人死如燈滅」以示安慰。但是,明明「人死如燈滅」,為何還會與逝者在夢中「相見」?這之中難道有什麼「玄機」?
關於這個「玄機」,顏小二覺得用弗洛依德《夢的解析》中相關理論來說明,可能比較合理。至於「人死如燈滅」,實則是東漢哲學家桓譚提出的。這背後其實也彰顯了幾千年前我國古人對世界,對生命的科學「認知」,很是難得。
東漢哲學家桓譚告訴我們何謂「死亡」,而西方哲學家弗洛依德則告訴我們何謂夢境。
1、漢朝哲學家「桓譚」:人死如燈滅
關於「人死如燈滅」這個說法,其實可以追溯到漢朝。
在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社會時局動蕩,天災人禍之下,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或許是當時掌權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或許是百姓為了尋求精神慰藉,無論是朝野還是民間,充斥著類似「靈魂不死」這類玄乎的說法。
面對這種情況,我國古代哲學家、經學家、天文學家桓譚便提出了「人死如燈滅」一說,以此駁斥「靈魂不死」的說法。
桓譚做了一個十分生動的比喻,他把人的身體和靈魂分別看成蠟燭和燭火。當我們的身體衰老的時候,也就是蠟燭燃盡的時候,人因身體衰老而死去,而燭火則因蠟炬燒完而熄滅。於此,桓譚是想告訴世人,燭火熄滅了就是熄滅了,人的生命、靈魂走到終點的時候,也會如燭火一般,戛然而止,消失在這天地間。
以上便是「人死如燈滅」在中哲體系中的淵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深究,這裡不作過多發揮。
2、既然「人死如燈滅」,為何我們還會時常夢見死去的親人
關於夢,這裡不得不提一位西方的哲學家「弗洛伊德」,他有一本有趣的書,叫《夢的解析》,裡面有許多很有意思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從哲學層面更理性地看待我們的夢境。
在《夢的解析》這本書中,弗洛伊德發表了他對「夢」的看法,他指出夢更多源於人「壓抑的欲望」,人的潛意識在發揮作用,也可能是某種心理導致的。
根據弗洛伊德的看法,我們再來講講「我們為何時常夢見死去的親人」這個問題就簡單許多。我們在潛意識裡對於逝去的親人還有牽掛,這個「牽掛」可能是未完成的事、可能是與那位逝者相關的「遺憾」、也可能是對逝者的思念等等。
日常生活的忙碌可能讓我們無暇將心思放在對逝者的「留戀」上,但是潛意識裡對逝者的留戀便會在夢裡表現出來。或許,這種潛意識裡對親人的思念,便是我們時常夢見死去親人的原因。
3、理性看待夢境,認真過好生活
也就是說,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求之不得的,可能在夢裡被滿足,比如我們對逝去親人的思念。
對於夢境,顏小二這裡還是想提醒大家,要理性對待。
中國哲學家也好,西方的哲學家也罷,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他們都在用一種理性的方式告訴我們:生命只有一次,逝者已逝,認真活著而非於夢中捕風捉影,或許才是對逝者最好的「緬懷」方式。
嚴正聲明:本文僅由顏小二述哲文發布於企鵝號,冒充、搬運等侵權,發現必究。
參考:《夢的解析》、《中國哲學概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