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是非常漂亮的熱帶觀賞魚,有「百萬魚」的封號,那是因為孔雀魚的生殖能力非常強,但孔雀魚生小魚需要注意的就是進行大魚小魚分離,不然大魚會把小魚吃掉,知道孔雀魚生小魚的前兆是至關重要的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孔雀魚的繁殖習性
孔雀魚屬卵胎生魚類,繁殖力強,性成熟早,幼魚經3~4個月飼養便進入成熟期可以繁殖後代,性成熟遲或早與水溫高低、飼養條件密切相關。孔雀魚每月產仔一次,視雌魚大小,每次可產10~120尾仔魚,一年產仔量相當多。
孔雀魚的選配方法
孔雀魚的適宜水溫是25度左右,一般一尾雌魚一生可產仔4~7窩,但出現高質量仔魚的機會隨著雌魚體質,魚齡和健康狀態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3~5個月時的雌魚所生出的F1,F2,F3質量較高。所以,在成魚階段要挑選出適合的種親魚。
孔雀魚養到2~3個月人雖然可算成魚,但對雌魚而言,此時用來做種魚還為時過早,過早交配,會使雌魚個體成長受影響而且產仔數量和質量都不會太理想,如果交配之前是將雌雄魚分缸飼養的,一般在交配時,選擇兩個半月左右的雄魚和三個半月的雌魚為好。因為這時雄魚處在精力旺盛時期,雌魚也以成熟,這樣最後產出的仔魚質量和數量都較佳。
孔雀魚產後讓應該雌魚單獨靜養3天,然後放回種魚缸,以避免被雄魚過早地追傷,影響之後的生育質量。
孔雀魚繁殖時應注意同窩留種魚不要超過三代,以免連續近親繁殖導致品種退化,使後代魚體越來越小,尾鰭變短。最好引進同品種魚進行有目的遠緣雜交,以防次品種退化,達到改良品種的目的。
孔雀魚生小魚的前兆
1、母魚胎班變大變黑,母魚本身是有胎斑的,在為受孕時胎斑很小,很細密不仔細看還真看不出來,但是隨著母魚的產期臨近,胎斑又大又黑看起來十分明顯(白子的胎斑則為橘紅色)。
2、母魚在水中遊動不規則,這種情況也是在母魚即將臨產時發生的,體積的膨大影響了孔雀魚的遊動。
3、母魚會找個隱蔽的地方躲起來,這主要是為了安全生產。
4、母魚不吃飼料食欲不振,待產期不吃飼料是很正常的。
5、母魚外觀顏色要比平常鮮明。
6、在魚缸上線遊動尾部貼著缸底,有位腹內魚仔的成長,母魚肚子變重。
7、母魚肚子部分接近方形,體內魚仔規則排列,故而呈方形。
8、母魚肛門突出是已經到了分娩期的表現。
9、孔雀魚生產前兩天會喜歡獨處,對於接近它的魚會追咬,這是為了保護幼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