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一名傳教士發現了大熊貓,人類由此展開了百年狩獵

2020-10-07 屈遠志

1869年的3月21日,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在當地李姓獵戶家裡做客時,意外看到一張黑白分明的熊皮,這是一種前所未見的新物種。

不久後,當30多歲的傳教士和動物學家戴維發現後,認為這是一種全新的物種,並對其命名,一場以外國人為主的百年狩獵活動也由此開啟。

1914年,一支由德國人組成的隊伍來到了熊貓棲息之地,在一無所獲後,從當地居民手中購買了一隻還處在嬰兒期的熊貓,這是外國人見到的第一隻活著的熊貓。

1916年至1921年間,前往四川的外國人已經愈加之多,甚至連美國第26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也支持自己兩位兒子前往中國,最終成功射殺了一隻大熊貓。

1931年,費城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遠徵隊發現一隻熊貓幼崽躺臥在一棵樹上,一槍射殺。加上從當地獵戶那裡購買的好幾隻熊貓,一起剝皮運回了費城。

1934年,美國自然博物館贊助的隊伍成功獵殺了一隻成年大熊貓,並把它變成了盤中餐……

截止1935年之前,無論是西部的山民,還是全世界蜂擁而至的獵人,都還沒有一個人成功活捉到一隻熊貓並運出中國。

1936年,來自紐約的露絲·哈克尼斯女士率領的隊伍第一次活捉到了熊貓寶寶,為之取名蘇琳,回國之後成為明星,狂熱的民眾幾乎擠爆了動物園。

蘇琳在1938年死去。

此後,哈克尼斯後來再次來到中國,並又成功抓住了幾隻熊貓,最後有一隻熊貓在暴風雨中突然發狂,於是被射殺。

1936年,熊貓獵人史密斯等人在用捕網抓到了六隻熊貓,於同年10月運往英國,其中一隻熊貓在旅途中死亡。最老的那隻熊貓則在1938年死於倫敦,剩下三隻分別以唐、宋、明命名,在倫敦動物園度過餘生,約死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

從1940年開始,政府開始慢慢限制捕獵活動,新中國成立後對此則更加嚴厲。然而即使是到了現在,對於它們的獵殺也並未絕跡,只不過方式更為隱秘,而獵人也由外國人重新變回了中國人。

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此類案件達到十餘起:

1989年,曾有人因獵殺大熊貓被判死刑;2003年4月,重慶市破獲一起獵殺大熊貓案;2003年7月,汶川縣警方破獲一起獵殺大熊貓並販賣熊掌的惡性案件。

2007年6月初,四川寶興大熊貓保護區,民間獵人李某連開兩槍,致一隻大熊貓倒地身亡。2014年12月4日,雲南昭通市水富縣太平鎮王某兄弟用火藥槍獵殺了一隻大熊貓。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但如今卻面臨著滅絕的危險。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值得反思的。珍愛大熊貓就是珍愛我們自己。

相關焦點

  • 大熊貓是熊?物種分類爭論上百年,至今無定論
    從自然歷史來看,早在三四百萬年前,大熊貓曾生活在雲南和廣西等地的潮溼熱帶森林裡。在四五十萬年前,當人類還處於猿人時期時,它們曾得到過蓬勃的發展。在我國江南一帶所發掘的化石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是世界範圍之內也少見的。可是自人類進入智人以後,從新石器時期開始,隨著人類與生產的發展,生活領域不斷向縱深伸延,它們開始走下坡路,分布範圍越來越狹窄,數量與日遞減,人們都稱它為老壽星、活化石。
  • 大熊貓是熊?物種分類爭論上百年,至今無定論
    從自然歷史來看,早在三四百萬年前,大熊貓曾生活在雲南和廣西等地的潮溼熱帶森林裡。在四五十萬年前,當人類還處於猿人時期時,它們曾得到過蓬勃的發展。在我國江南一帶所發掘的化石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是世界範圍之內也少見的。可是自人類進入智人以後,從新石器時期開始,隨著人類與生產的發展,生活領域不斷向縱深伸延,它們開始走下坡路,分布範圍越來越狹窄,數量與日遞減,人們都稱它為老壽星、活化石。
  • 人類是如何發現熊貓的?第一個發現他的人不是中國人
    ——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63,閱讀約3分鐘眾所周知,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的物種,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因此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大熊貓是世界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在2013年CNN全球最可愛物種排行榜中位列第三。那麼,大熊貓是如何為世人所知的呢?一切都事與願違法國傳教士。
  • 當年這些西方人不僅向大熊貓扣動扳機,還吃熊貓肉
    不過,如果不是看了亨利·尼科爾斯寫的《來自中國的禮物:大熊貓與人類相遇的一百年》,我真的以為西方人對來自中國的大熊貓的溫情脈脈是「理所當然」的,更不會想到在90年前,西方人曾經拿著獵槍到處尋找這種珍奇的動物,甚至對著她(他)們扣動扳機。這是2019年5月16日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青城山基地拍攝的大熊貓「小禮物」。
  • 六年前兄弟二人殺害國寶大熊貓,只因熊貓咬死自己的羊,被判幾年
    大熊貓是我們國家的國寶,也是僅僅只有我國才有的珍稀動物,國外也有很多土豪想花重金擁有一隻,呆呆萌萌也十分招人喜愛,但是多少錢也是買不來的,只能來中國觀看。在熊貓成為國寶之前,曾長時間遭到外國偷獵者的殺害,這也是如今更加稀少的原因,在1869年,一名法國的傳教士在四川看到了一副大熊貓的畫像,便被這個可愛的東西迷上了。
  • 大熊貓成為「國寶」的歷程:其實也是一部活生生的大熊貓屠殺史
    大熊貓的存在更是激起了他們內心難以抑制的躁動。1869年,一位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時看到了一個獵人家裡掛著一張奇異的皮毛。可惜的是,在數百年的時間裡,中國的大熊貓數量急劇下降,野外生存的大熊貓雖然還存在,但數量已經變得非常的稀少,如果不刻意尋找的話,根本就看不見大熊貓的蹤跡。
  • 大熊貓是熊?百年無定論
    法國傳教士在科學上首次發現大熊貓雖然古代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大熊貓,但是由於沒有近代在西方發展起來的物種分類知識,因此一直沒有對於大熊貓的科學研究和認識。在科學上發現大熊貓,是19世紀由一位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神父,同時也是一位博物學家,皮埃爾·阿曼·戴維來完成的。戴維是法國庇里牛斯山區的巴斯克人,生於1826年。
  • 大熊貓的發現150年簡史,其實國寶叫大貓熊,和貓沒多大關係
    大熊貓的簡史1869年的春天,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在途中路過一戶姓李的人家,突然,掛在牆上的一張黑白相間的奇特動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維。主人告訴他:當地人叫這種動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溫順,一般不傷人。
  • 《來自中國的禮物》講述法國傳教士相遇中國熊貓
    作者:陳夢溪《來自中國的禮物:大熊貓與人類相遇的100年》[英]亨利·尼克爾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來自中國的禮物:大熊貓與人類相遇的100年》是新知文庫第100本,一個月前剛剛出版。在關注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歷史、地理、科技等故事後,新知文庫選擇了大熊貓與人類的100年的故事作為這套書的節點,實在是因為大熊貓對我們有著特殊的意義。
  • 建設好大熊貓家園 傳承好大熊貓文化
    大熊貓最早發現、「國禮」大熊貓最多、野外大熊貓最多、圈養大熊貓最早放歸、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面積最大,大熊貓國家公園在這裡發軔……  在大熊貓科學發現的150年裡,從物種保護到棲息地保護,從自然保護區到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雅安保護大熊貓事業不斷升級,不但將大熊貓科學發現、保護、繁育、放歸的完整歷程呈現給世界,也將沉澱其間的大熊貓文化,傳承弘揚大熊貓文化的自覺行動
  • 連豺狼虎豹都不敢輕易招惹的大熊貓,為什麼還會是瀕危動物?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大熊貓首先由外國人發現,並在外國風靡一段時間後我們國家才開始注意到它。1862年,法國傳教士戴維在中國居住,因為得知四川寶興一帶有很多未知的珍稀物種,便從上海到寶興擔任神父。法國傳教士戴維在1869年的春天,戴維路過一戶李姓人家時,發現他家牆上掛著一張黑白相間的奇特動物皮
  • 從深山走向世界 大熊貓一百五十年簡史
    從深山走向世界 大熊貓一百五十年簡史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發現1864隻野生大熊貓,超七成分布在四川。150年前的4月1日,法國博物學家阿爾芒·戴維在雅安市寶興縣鄧池溝的叢林裡,取得了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發現:對一隻活體大熊貓進行了完整記錄並將其標本送往法國,後經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主任鑑定為動物新種。從此,大熊貓走入人類科學研究視野,並收穫世界各國人民的寵愛。
  • 大熊貓被發現150周年了,陝西大熊貓為何默默無聞?
    1869年,太平天國運動結束後,大清王朝有了一段平靜期。洋人也活躍起來,在上海的街頭,第一次出現了自行車。而一個名叫戴維的法國傳教士,沿長江而上,來到四川地區傳教。大熊貓有著黑色的眼圈,憨態可掬的面容,如嬰兒般滾圓的身材,很快受到了全世界人的喜愛。難怪迪斯尼研究出一個規律:人類普遍喜歡具有「兒童特徵」的動物。掐指一算,2019年正好是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2019年8月2號,第14屆全運會的主辦地陝西,公布了一組吉祥物形象,其中就有大熊貓。
  •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大熊貓
    【環保筆談】 大熊貓是主要以竹為食的食肉目動物,與劍齒虎同為第三紀孑遺動物,比人類更早地出現在地球上,因此被稱為「活化石」。在《山海經》等古籍中,古人將大熊貓稱為「貘白豹」「猛豹」「食鐵獸」「貘」等。大熊貓生活在深山老林,形跡詭秘,人們對其知之甚少。有趣的是,中國古籍中的「大熊貓」是線描的圖畫,畫家沒有見過大熊貓,僅根據道聽途說描神繪影,並以自己熟悉的動物想像它的形象。1869年,法國傳教士阿芒·戴維在四川寶興一個山村的農民家裡發現了一張大熊貓皮。
  • 從中國偷了只大熊貓標本,讓他名利雙收,150年後子孫繼續享受
    年4月1日,法國傳教士戴維來到國內,有一次去一位四川農民家去做客,喜歡小動物的戴維在客廳裡掃視了一遍,被農民家裡的一個黑白相間的動物皮吸引住了。既然有了這麼大的發現,他並沒有打算離開這裡,立即開始在當地找了20多名獵手,到處尋找「竹熊」。
  • 熊貓中國曆險記:大熊貓是如何一步步成為我國「國寶」的?
    作為中國的「國寶」,大熊貓從19世紀中葉剛被人類發現開始,就憑藉它獨特的外貌獲得了絕無僅有的喜愛和關注,不久便席捲全球,「熊貓熱」一浪高過一浪,從未衰減。> 被發現: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由於大熊貓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空氣稀薄,雲霧繚繞的茂密竹林裡,所以直至1869年,在中國四川西北部的寶興縣,匿居荒野的貓熊才被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發現,開始進入人類文明的視野。
  • 寶興:大熊貓漫畫「戰疫」
    寶興:大熊貓漫畫「戰疫」新華社  作者:  2020-02-14 新華社客戶端四川頻道2月14日電(記者張超群)一組名為《熊貓抗疫寶典》的鋼筆點畫14日在網絡上傳播開來,獲得很多網友點讚...
  • 捕獵大熊貓最多的美國人:露絲•哈尼克斯
    在說露絲之前,我們先說下第一位發現熊貓外國人,他是一名法國的傳教士!沒錯,就是打著博愛名義的傳教士——戴維!這位傳教士1862年的時候來到中國定居,定居期間聽聞四川有許多「神奇」的動物,便離開了上海前往四川。
  • 科學發現大熊貓150周年
    「國寶」大熊貓 中新社記者安源攝        「黑白熊」        1869年2月22日,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神父離開四川成都,向邛崍山深處的鄧池溝大教堂走去後來,鑑於喜馬拉雅山麓1821年已發現了食竹的小貓熊(Lesser Panda),動物學家將「黑白熊」定名為大貓熊(Giant Panda)。從此,「大熊貓」之名便在中國「約定俗成」,固定下來。        四川省寶興縣鄧池溝成為大熊貓模式標本產地。1869年4月1日,則成為戴維以科學眼光發現大熊貓的紀念日。
  • 國寶大熊貓的慘痛過去:被外國人瘋狂獵殺,手段極其殘忍
    大熊貓被大家親切的譽為「最萌外交官」,憑藉自己憨態可掬的形象,不僅讓咱們自己人喜歡得不得了,在國外也是圈了一大波外國粉。不過,熊貓也曾因為自己的「必殺技」——可愛,招來了殺身之禍。1869年春天,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在四川寶興尋找珍稀物種的時候,正好路過了一戶姓李的人家,在他的家裡,戴維發現大熊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