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冠絕天下的「橋都」重慶,那古橋亦是毫不含糊,其中,數涪陵到南川之間的橋最為壯觀。橋梁最多時百米一橋毫無誇張,而且種類齊全,拱橋、板橋、廊橋……算得上是古代橋梁的博物館,至今很多留存下來的依然是古代建築的瑰寶。
而鮮有人知道,這些古橋很多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他就是陳永恩。
時勢造英雄,險地出大師
古代何以涪陵到南川雲集這麼多的橋梁,似乎是上天開的一個玩笑。地緣和物產的原因,使兩地歷史上貿易往來頻繁,無數條大小商賈穿梭其間,孕育了星星點點的繁華集鎮。然而天公不作美,偏偏兩地山高谷深、水系縱橫。於是,修橋便成了歷朝歷代都繞不過去的重要課題,查閱沿途鄉鎮志書發現,這一帶歷史上很多大事都是因橋而生。
提到建橋,必說陳永恩。此人極其神秘,史料關於他的記載只有:陳永恩(1813 -1890),南川鳴玉鎮柿子坪人,石匠,技術超群。然後羅列了達濟橋、平瀾橋、狀元橋等一大堆橋,最後淡淡地說,都是他幹的。幾句輕描淡寫,足以讓人嚇一大跳,究其數量、修橋效率、橋的種類,一代橋神可謂當仁不讓。
△南川鳴玉鎮
各地關於他的故事流傳廣泛,其年少致孝,曾割骨治母病美名遠播。父母逝世後,為拉扯弟妹七人,隨伯父做起石匠,聰慧善學且樂於助人,不管是周邊百姓,還是路過此地的客商都很喜歡他。
據說他修橋有四絕:一是不管再複雜的地形,都能立馬找到合適的位置、選擇合適的形制,巧妙借勢架橋;二是其所修橋梁絕不雷同,而且總有一定說法;三是每座橋總會留下幾個謎一樣的設計;四是橋的設計在山水意境上極為考究,自然天成。故此,即使是遠在涪陵的鄉鎮,遇到破解不了的難題,人們都會不餘遺力邀請陳大師一露身手。
△陳永恩設計修建的正陽橋
不僅修橋技術高,陳永恩品行也極高。修了一輩子的橋,功成名就卻兩袖清風,一心為名,清貧一生。老百姓哪裡交通不便而生活勞苦,他便主動不遠千裡跑去修橋,分文不取不說,還帶頭捐款募資,民間傳頌中便多了神仙的光芒,至今,他造過橋的很多地方,都流傳著大量關於他神仙下凡、用智慧和人格魅力給人們帶來幸福生活的傳說,足見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龍門橋的「四奇三迷」
△龍門橋
說起陳永恩的作品,最有名的當屬涪陵藺市鎮,如今美心紅酒小鎮所在地的犁香溪口的龍門橋。大橋橋身拱高40米、長達174米、寬約10米,從河谷兩岸高高拱起,直入雲霄,站在橋上往下眺望,瑟瑟江風中竟有一種高處不勝寒之感,其體量據說是中國古橋之最,也是重慶唯一多次被外國人驚嘆入冊的古橋。
光緒年間,英國人立德樂經過此處,在日誌中寫道:「藺市以有三個巨大的拱的橋梁出名,上面正在砌3座巨大的石牌坊。」此橋光緒元年開工,花了大錢卻沒找出硬質基底,於是只能請來陳永恩。
△龍門橋
陳永恩一看便將基礎移到臨江處,果然挖出硬底,但此前募集的錢已所剩無幾,陳永恩二話不說捐款數百兩,親往各地募資,使這麼宏大的工程主體僅3月就建成。之後,橋面與石雕足足花了七八年,直至1887年才大功告成,足見其精美。雖然作為標誌的牌坊已經拆除,但即使很遠,依然可見橋身上4個4米高的龍頭龍尾,氣壯山河。
橋欄兩端、上面和外側,都是石象、石獅、石人、寶瓶、龍頭、龍尾。除了規模和精美,龍門橋還有三奇和四謎。
△龍門橋的龍頭
一奇:記載橋梁建造設計者、帳房先生和造橋發起人的功德碑居然藏在橋拱頂部;
二奇:讓大橋固若金湯的糯米白灰粘合劑,居然能使巨橋兩次被大水淹沒卻完好無損,並且很長時間裡,人們都在不超過3毫米、最窄僅1毫米的巨石縫裡,找不到任何粘合的痕跡,直到整體搬遷拆除巨石時,才發現糯米和白灰過濾混合的粘合劑,歷經百年用手依然很難撕下;
△龍門橋的獅子
三奇:視覺誤差讓人覺得東西橋面並非在同一水平面上,而下遊還有一座同樣為陳永恩修建的安瀾橋,也一樣有著這頭望不到那頭的視覺誤差。
一謎:橋面正中有一可一隻腳同時踩住五塊石板的地方,且每塊石板形狀各不相同,與其他橋面石也不相同,不知用意如何;
二謎:這座清代橋梁不知為何,南北兩側兩位當地文武狀元石雕像,卻身著明代狀元服飾;
△龍門橋的尾巴
三謎:橋上兩尊重量達10噸以上的巨大整體石刻石龍,在當時沒有起重設備的情況下如何運輸和安裝;
四謎:建橋使用的20000餘立方米石料與藺市周圍的石料材質並不相同,不知從何而來。
這些謎因無據可考,至今尚無法破解。正因龍門橋的奇絕美謎,三峽蓄水後不忍其沉沒江底,2006年,將其整體搬遷到了300米遠的周家河溝,讓這一奇觀得以留存。
正陽橋水底深眠
對於重慶的古橋愛好者來說,有這麼幾座橋有著聖殿般的光輝。因為,他們大多數時間都沉睡水底,每年能出水一次便是很給面子了,南川的正陽橋便是其中一座。
正陽橋坐落在峰巖鄉正陽村合口河,峰巖鄉、民主鄉、騎龍鄉的交匯之地。
當年魚跳電站蓄水沉入水底,由於其深藏遙遠谷底,加上每次露水也就十幾個小時,能一睹尊榮尤為不易,每年枯水期將至,古橋愛好者甚至會僱傭當地農民盯梢。
△被水淹沒的正陽橋
△出水的正陽橋
當然,正陽橋在古橋愛好者心目中的地位還遠不止於此,其修建難度也是讓人嘆服的原因。此處是古川黔交通繞不開的通商要道,黔北、南川的土貨、土特產,通過這條路靠人肩挑背駝到渝州;渝州的鹽、糖、百貨又這樣運到黔北等地,人來馬往十分頻繁,當地百姓也多以扛送貨物為生,即使是年老婦女也「力能勝十斤以上」。
於是古人曾多次架設木橋或石平橋,但由於兩岸陡峭,橋基難以安放,一遇洪水,便會被衝毀,每年修每年毀,行人死傷無數。清同治年間,當地紳士們聽聞陳永恩大名,邀請其來化解這個難題。
△正陽橋旁邊的石刻
陳永恩攜弟弟陳水福前來實地勘察設計,喜憂參半,喜的是看了一眼即計上心頭,憂的是就憑紳士們前期的募捐根本不夠。於是,陳永恩決定變賣田產,聯繫石木匠工頭10多人分組四處遊說,託缽募捐,走遍方圓數百裡。
百姓聽說陳大師前來,信心大增,紛紛自願捐獻,很快便募得銅錢近萬、糧木鐵無數。大橋於同治九年開工,工匠一千多人在工地上安營紮寨,晝夜施工,歷時七個寒暑,總耗資三萬餘,累計施工人次上億,捐資者近萬人,創造了古代造橋史上的一個奇蹟,在一個完全不可能架橋的地方,架起了一座千古奇橋。
△正陽橋上的龍
如今,正陽橋依然在水底沉沉浮浮堅固無比,不得不佩服陳永恩的超凡技藝。竣工之日,陳永恩帶領鄉親踏橋,突然旭光初出,正照橋身,谷中出現奇景,得名「正陽」。
△正陽橋的橋碑
從此峽谷塹澗變通途,深谷從無人煙之地,頓時變得人流興旺,物流昌盛。不久,依橋建成了三王廟、觀音廟、戲樓、鋪面,橋頭兩岸民房星羅棋布,形成了長達半公裡的集市,逢一、四、七趕過路場,正陽橋繁榮景象名噪四方。至今每當枯水橋出水面,還能看見兩岸密密麻麻的建築遺址。
△正陽橋周圍的村莊集市遺址
靖安橋下鏡湖觀月
陳永恩建的橋,不僅居於險地而奇架、規模宏大、雕飾精美,同時還善於營造意境,南川鳴玉鎮上的靖安橋便是其中的精品。
△至今鹽巴橋依然是鎮上趕場和小孩做作業玩耍的主要地方
與前面兩座橋相同的是,鳴玉同樣位於川黔要道,人們帶著鹽米、油資、煤炭、山貨、花紗布等翻山越嶺,來到這個河水衝出來的平坦寬闊壩壩,紛紛停歇下來,交易買賣,沿河兩岸迅速熱鬧起來,成為南川最繁忙的商品買賣、物資交流地之一。
與前面兩座橋不同的是,此地平坦,且居於鎮上鬧市之中。明正德年間,武舉人王開基回故鄉,見此處熱鬧非凡但河流阻隔、橋梁運力不足,便精心選址在鳳嘴、龍川兩江匯合口,捐款修橋,成為了兩江三岸的樞紐。
△鹽巴橋與古鎮集市相連
但這樣的選址有利有弊,每遇洪水,兩水合一,橋屢屢被衝毀,加上大家認為在鬧市中修橋,給日常生活增添麻煩,而儘管這樣的地方,讓陳永恩來設計修建太大材小用,但大家始終沒找到解決的辦法,還是請出了陳永恩。
1858年6月,陳永恩建成了這座奇特的大橋,取祈求安定繁榮和平定洪水之意,取名靖安橋,又因處於川鹽運輸的要道,常常有鹽巴運輸通過此橋,大家也通俗地稱作鹽巴橋。整個大橋為單孔石拱橋,成弓形從平地上高高隆起幾層樓高,單拱沒有橋墩自然無法衝毀,高拱意味著即使全鎮都淹沒了,也淹不到橋的三分之一。
△靖安橋(俗稱鹽巴橋)
另一方面,高拱使兩邊連接河岸的登雲梯很長,分別有27級和23級臺階踏道,讓集市的人潮上橋時減緩速度,避免擁擠踩踏,也無意中讓這裡成了鳴玉最佳的觀景臺。站在橋上,整個鎮子盡收眼底,清風徐徐,腳下流水潺潺,兩岸楊柳依依。
至於為什麼採取如此奇特的造型,很多人認為,長期解決疑難雜症的陳永恩,遇到這樣沒有挑戰的工程,自然多了幾分把玩的興致,加上此處水平如鏡,柳樹成蔭,詩興大發,於是將橋的單拱設計為一個標準的半圓,這樣與倒影組合起來,就是一個完美的圓形,如同一輪碩大的圓月。人們往來其間,廊簷在水霧和花木簇擁下,猶如月宮中的瓊樓,飄然欲仙,騎坐橋上遠望集鎮,又如同坐月而觀天下。
△鹽巴橋與倒影
為確保精準,據說陳永恩還創造性地發明了破竹作澗,視水均衡而定標的技術,讓後來的工匠們頂禮膜拜。如今幾百年過去了,坐在河邊望著古橋的身影,似乎還能感受到當年陳永恩的情懷,在這樣一個毫無名氣的小鎮,居然有座這樣美麗的廊橋,也不得不令人感嘆。
原標題:重慶這哥們兒牛!三座古橋一人修!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