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長沙鐵路運輸法院副院長劉某違規過問、幹預案件作出黨內警告處分決定。
針對新形勢下案件數量大幅增長、法院幹警被「圍獵」風險不斷加大這一情況,2020年年初,湖南省高院出臺相關規定,明確法院工作人員違規過問和幹預案件辦理的情形、記錄、報告、處置、責任追究等問題,嚴厲查處違紀違法行為,確保公正廉潔司法。
讓執法司法權在陽光下運行,是政法機關深化改革的應有之義。
一年來,政法機關準確把握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性特點和要求,敢於向頑瘴痼疾開刀,勇於突破利益固化藩籬,通過改革治「痛點」攻「難點」疏「堵點」,紮實推進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和執法司法制約監督體系改革,不斷紮緊權力的籠子,確保執法司法公正廉潔、高效權威。
有力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人民檢察院辦理的「4·02」特大電信詐騙案在石河子市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市檢察院檢察長代振國作為該專案組組長、第一公訴人出庭支持公訴。
檢察長帶頭辦理重大疑難案件和出庭支持公訴,是貫徹落實司法責任制改革要求的具體體現,對帶動員額檢察官更好地履行司法辦案職責、提升司法能力和辦案質效,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和促進作用。
一年來,各地深入推進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健全有序放權、科學配權、規範用權、嚴格限權的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司法效率水平和公信力不斷提升。
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細化院庭長履職和審判團隊運行「權力清單」,細化各類審判人員的權責內容和履職要求,在明晰權責的同時,加強對法官業績和案件質效雙向考評,有力提升審判工作質效。
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人民法院完善審判權運行機制,規範案件分配、裁判文書籤發,健全審判委員會會議制度,全面落實「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為更好地推動檢察辦案提質增效,最高人民檢察院創新推出「案-件比」這一衡量司法辦案質效的評價指標。山東、山西、江蘇等地檢察機關結合自身實際,推動優化「案-件比」,當事人的獲得感和滿意度有了新提升。
隨著司法責任制的落實,倒逼法官檢察官主動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辦案由「過得去」向「過得硬」轉變。
「司法責任制改革後,我有幸成為一名員額檢察官,肩上的責任更重了,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讓我壓力變大了,同時職業榮譽感也顯著增強了。」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王全說。
強化監督制約防「圍獵」
司法責任制是司法體制改革的「牛鼻子」,制約監督機制則是牽住「牛鼻子」的韁繩。
入了員額放了權,怎樣強化監督制約確保權力不任性?黑龍江堅持把司法責任追究作為深化司法責任制改革的關鍵,充分發揮省法官檢察官懲戒委員會作用,對法官涉嫌違反審判職責進行聽證、審議,1名法官最終受到退出員額處分。
河北省張家口市中級人民法院不斷完善院庭長監督管理「四類案件」的發現機制、啟動程序和操作規程,積極探索「四類案件」自動化識別、智能化監管,不斷提高審判監督管理的信息化、專業化、規範化水平。
重慶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將審執工作開展的過程、結果及事後評查全面納入通報範疇,通報情況直接與平時考核、年終考核、公務員考核、職務晉升等掛鈎,確保審執工作良性運轉。
福建法院建立紀檢、審管、審監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形成紀檢監察發現移交線索、審管部門組織評查、審監部門依法糾正的督查管理機制,協同開展「人案雙查」,對遲延發放執行款、審限異常等問題案件開展重點督查整改。
身為法律監督機關,如何杜絕「燈下黑」?檢察機關內部制約監督機制建起防止司法權濫用的重要防線。
嚴防依法協商變成權錢交易,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行穩致遠的根本保障。2020年5月,最高檢出臺檢察院辦理認罪認罰案件監督管理辦法,有針對性地對檢察官辦理認罪認罰案件的權力運行機制、監督管理措施等作出明確規定,進一步紮緊了依法規範適用這項制度的「籬笆」。
江蘇省張家港市人民檢察院在充分保障檢察官主導責任的同時,積極構建防「圍獵」工作機制,梳理認罪認罰案件程序適用、起訴必要性審查和提出確定刑量刑建議等環節風險點,通過制度規範、跟蹤管理、技術監測等手段約束規範檢察官辦案行為,確保放權不放任、有權不任性。
司法行政機關全面加強對監獄、戒毒、社區矯正、司法鑑定、公證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監督管理,優化全國減刑假釋信息化辦案平臺,堅決杜絕防止執法司法權濫用。
推行公安執法權力運行機制改革,使權力在法治的軌道上規範運行,是解決制約公安機關規範執法深層次問題的重要手段。
全國公安機關緊盯執法關鍵環節,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構建即時高效、系統全面的執法監督管理機制,有效預防、解決執法不作為、亂作為問題,群眾滿意度明顯上升。
技術優勢轉化為監督效能
「大伙兒那麼信任我,我一定做好對身邊公職人員行政執法行為的監督。」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司法局近日舉行聘任社區特邀行政執法監督員大會,居民杜小青作出莊嚴承諾。
目前,湛河區有11名像杜小青這樣的社區居民被聘為行政執法監督員,監督當地行政執法工作。
「案件進展竟如此順利,會不會另有隱情?」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前不久通過該院2020年上線運行的廉政風險防控「清風」系統,發現一個基層法院涉及疑似虛假訴訟的7件異常案件,及時發函要求調查核實。
讓數據發聲、促監督發力,福建省高院利用「清風」系統精準推進全方位監督,2020年以來對全省法院4100餘名員額法官辦理案件開展隨機評查,有效預警各類風險。
近年來,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推動政法領域智能化建設提檔升級。各地將推動監督工作與技術應用深度融合,切實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監督效能,織密科技「制約監督網」,把權力關進「數據鐵籠」。
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將網際網路科技融入司法審判全過程,創設智能化、多維度的審判監管模式,用電子訴訟平臺、移動微法院、AI虛擬法官便捷當事人訴訟,用區塊鏈、虛擬法庭、類案推送助力法官辦案,用可視化管理平臺、流程管理體系、審判大數據賦能審判監督。
貴州檢察機關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辦案信息記錄與辦案規則、標準的自動比對,系統自動對辦案程序、辦理期限、法律適用等問題進行監控,對異常情況自動指引、約束或提醒檢察人員,同時對29個案件類別181個流程節點作出預警提示,實現事後監督向事中監督的轉變。
江蘇省常州市全面推行接處警等現場執法同步錄音錄像和音頻視頻資料集中保管,全面推行受案登記制和立案審查制,打造全程「直播平臺」,倒逼民警在開放、透明的環境下公開、規範執法。
各地公安機關不斷拓展公開範圍、整合公開載體、強化網上辦事,構建起便捷、公正、透明的「陽光警務」新機制。當前,25個省區市建立了統一的執法公開平臺,22個省區市實現了行政處罰決定文書網上公開,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讓群眾對公平正義更加有觸感,是司法體制改革的不變初心。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全國政法機關將繼續深入推進政法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闖難關,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以實際行動回應群眾對政法工作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