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過了臘八,「過年」的序幕正式拉開。在這期間,備年貨堪稱最為重要的一環。雖然現在商超林立,但對於老青島人來說,趕大集必不可少,也更具年味。近日,記者體驗了島城的五個傳統大集:從最有名的李村大集,最具海鮮特色的王哥莊大集,到頗具民俗特色的辛安大集……每個大集都人頭攢動,特色鮮明,現在讓我們一起趕大集,感受那濃濃的年味。
李村大集:過年的淘寶大戰
時間:農曆逢二排七地點:青山路與重慶中路交匯處,緊鄰重慶路立交橋乘車方法:途經的公交車有9路、303路、361路、371路、372路、374路、375路、608路。
說起趕集,老青島人脫口而出的,肯定是李村大集。據記載,李村集最早要追溯到明代,到清末已形成繁榮一方、輻射百裡的規模。 2016年,李村集經歷了一次蛻變,首次遷入室內。老青島人有臘月趕李村集辦年貨的習俗,臘月初七恰逢李村集,記者去李村大集為大家提前探營。
當天上午8點,李村集上已是人頭攢動,傳統內核和味道依舊。記者趕集的體會是,李村集品類全、價格便宜,就像年輕人逛淘寶,總能發現淘的樂趣。記者還沒走進室內,就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先是各種大衣、羊毛衫、羽絨服組成的「新衣展示區」滿滿地掛成一排,款式不如商場的品牌貨,可就是便宜,花色也多,聽著攤主賣力的吆喝聲就能明白,置辦一身過年新衣也花不了兩百元。
再往前走是各類雜貨,過年家裡宴請少不了添置新碗筷,從半米長的魚盤到滿是吉祥圖案的小醋碟,都一應俱全。年年有餘的卡花、草編老式鍋蓋、高粱稈做的蓋墊,超市裡不好找的老物件,李村大集依然是最好的淘寶地。當然,記者遠遠就能看到,李村大集招牌式的各種對聯、福字,還有各種香燭、燈籠等。記者了解到,銷售年貨的攤主們,在進臘月門後,已經開始在李村集「練攤」,按照往年慣例,到小年前後數量將達到最多。
之後,記者繼續進入室內區域,農貿產品和食品是這裡的主營項目。各種新鮮蔬菜,還有豬肉、羊肉等年貨也一應俱全。水果、乾果、酥糖、大白兔奶糖一樣也不少。當然,青島人過年必備的各種海鮮,也能一站式購齊。和食品一起搬入室內的,還有茶葉市場和花市。和很多經營高端花卉的花店不一樣,李村大集的花卉市場還是走平民路線。蝴蝶蘭、大花蕙蘭幾十元一盆,仙客來這樣的花卉雖普通,但顏色鮮豔,給新年平添許多吉祥色彩,記者諮詢了一下,最便宜的只要幾元一盆。
王哥莊大集:一場幹海鮮盛宴
時間:農曆逢四排九地點:嶗山區王哥莊街道乘車方法:從臺東乘坐公交110路、李村乘坐109路車可到王哥莊。
從高科園自駕車,可沿濱海大道到何家村附近右拐至王哥莊。
李村大集名聲在外,可對生活在嶗山的人來說,王哥莊大集才是最愛。據說,王哥莊大集形成於清朝初期,因地理方位的原因,方圓幾百裡的人都來趕集,連萊陽人都來交易。當地產的山貨和海貨被帶出去,居民需要的日用品則從這裡被帶進來。進入臘月,大集上的「鄉土年貨」應有盡有。記者了解到,大家熟悉的王哥莊大饅頭,在這裡都算不上主角,附近港東村民「獨門手藝」製作的各種乾魚,才是最吸引人的。另外,還有各種鮮海貨、嶗山蘑菇、拳頭菜、嶗山參等當地特產,也是王哥莊大集上的特色商品。
一進臘月門,來這裡的趕集人選購最多的,就是幹海貨。每逢趕集的日子,一大早就能看到漁民帶著自製的各種乾魚到大集上出攤。在這裡,記者發現了個頭超過一米的一滷鮮大鮁魚,還有海米、乾貝、老闆魚、鰻魚、海兔子、白鱗魚……
據說,當年大集附近居民多是靠出海捕魚為生,因為當年沒有冰箱冷庫等保鮮設備,漁民們就用各種方法將魚晾曬,以便能長時間保存。就這樣,曬乾魚的技術世代相傳,也造就了王哥莊大集上幹海鮮的特色。幹海貨中除了一些普通的,也有平時難得一見的,例如「鯗魚」,就是用白鱗魚經過傳統發酵製作的,在老青島這可是過年不能少的一道年菜。不只是幹海貨,因為靠近漁碼頭,這裡的大集也是海捕海鮮集散地,海釣鱸魚、鮮扇貝、海蠣子,年前大家也可以來解解饞。
當然,對大家頗具吸引力的還有王哥莊大饅頭,這幾年大饅頭紅遍大江南北,自然也是當地大集上不能少的商品。記者注意到,除了成品之外,在大集上還有正宗王哥莊大饅頭現場加工製作。
辛安大集:剪紙山貨是特色
時間:農曆逢五排十為大集,逢三排八為小集地點:老集在辛安街裡原址,新集在黃河路蔬菜批發市場乘車方法:市區乘隧道1路在港頭李站轉開發區15路可到老集,乘隧道3路在黃島汽車總站轉開發區6路可到新集。
提起西海岸的大集,很多人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辛安大集。辛安大集歷史久,有近500年歷史,名氣大人氣也旺,因此辛安大集除逢五排十為大集日外,又加逢三排八為小集日。除了大小集,辛安大集還有新舊之分,這是因為辛安大集搬遷的緣故。近百年內,辛安大集多次搬遷,從村北搬到村內、從村內搬到南河灘、後又從南河灘遷到村內,最近一次搬遷是2012年9月落戶黃河路批發市場。不過最後一次搬遷,仍有不少商販留在原址,又慢慢聚攏起人氣,使得辛安大集分成兩個地方。
雖然辛安的商場、超市越來越多,但周邊很多居民還是習慣趕辛安大集。在辛安大集上,有許多別處難買到的東西:從針頭線腦、面人糖瓜、紅白喜事用品,到蒜臼子、面板、香爐等都能買到。其中和其它集市最大的不同,就是辛安大集上剪紙、繡花鞋、手工鞋墊、布老虎等傳統手工藝品格外豐富。辛安大集窗花、剪紙最為有名,這是因為辛安大集附近的於家村和山陳家村是遠近聞名剪紙村,當地一些民間剪紙藝人都會在臘月趕集賣自己的「作品」。這些剪紙造型各異,有「嫦娥奔月」的人物型剪紙,也有 「雙喜臨門」的喜慶剪紙,更有孩子們喜愛的可愛動物剪紙。不少家住市區的市民專程去買剪紙,不過記者看到,上周大集上剪紙還不多,據當地人說,越到年根大集越熱鬧,剪紙也越豐富。
對周邊居民來說,辛安大集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山貨,這也是臘月集上最為擁擠的地方。山棗、山木耳、山柿子、山楂、山藥,很多是本地產的山貨,此外還有一些山蘑菇、山野菜等,很多人是專程來搶這些山貨,有些攤販是剛擺上就被一搶而空。此外,很多人會在辛安大集買「土雞」,這是山上散養的雞。 「土雞是黑灰色爪子,味道和養雞場的就是不一樣,每年年夜飯都得燉上一隻。 」有經驗的當地人告訴記者。
泊裡大集:市級「非遺」土產多
時間:農曆逢四排九地點:泊裡河南村南側區域乘車方法:青西快線到西海岸汽車總站,轉黃島503路等到泊裡鎮政府。
脆甜的蘋果、噴香的燒肉、厚實的棉衣、軟糯的年糕……臘月的早晨雖冷,但泊裡大集很快就熱鬧起來。泊裡大集是有名的「非遺」,2012年,青島市正式公布了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泊裡大集」榜上有名。作為市級「非遺」,泊裡大集也是多次搬遷:1991年搬到泊裡鎮橫河以西,使各個市場集中到一起,方便了人們趕集;2004年搬到泊裡果品批發市場北側,幾年時間裡便發展成為大規模綜合性集市;去年4月搬到泊裡河南村南側區域。泊裡大集每次「搬家」,規模都更大。
現在的泊裡大集規模更大,大集西南方是海鮮市場,東南方向是花卉苗木和家畜市場;中間部分,西部是蔬果市場,東部是衣帽市場;西北部是糧食及鍋碗瓢盆雜物市場;東北部主要是紅席、掃把等編織物市場。泊裡大集道路寬敞,趕集人雖多,但並不擁擠。
「雞蛋是土雞下的。 」「蔬菜是自留地裡種的。 」「蓆子是自家一根一根編的」……泊裡土產豐富,尤其是泊裡紅席非常有名,泊裡紅席是用高粱秸劈成篾子,經多道工序編織而成,很多人趕泊裡大集就是專程來買紅席。此外,泊裡的掃帚、笤帚、筢子等也編織得結實耐用。
如果你是個吃貨,來逛泊裡大集不能錯過喳鍋子羊湯和泊裡燒肉。喳鍋子羊湯由來以久,羊湯鮮而不羶,香而不膩;「泊裡燒肉」更是口味獨特,肥而不膩,堪稱一絕。
河套大集:海鮮中的「Plus」
時間:農曆逢四排九地點:城陽區西河套龍海路周邊乘車方法:公交車761路、901路、774路、769路、118路、762路環線都經過河套
老青島人有臘月趕集辦年貨的習俗,臘月初四一大早,記者來到河套龍海路,站在大集外圍的高處望去,五六條街道縱橫交錯,大集上的趕集人已是摩肩擦踵,紅彤彤的對聯、福貼、香燭透著濃鬱的年味,賣海鮮、肉類、碗碟的攤位鱗次櫛比。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河套地處沽河入海口,打撈上來的海鮮堪稱海鮮中的「Plus」,是吃貨們過年的首選。記者看到,大集上的海貨以帶魚、黃花魚、鯧魚、魷魚、墨魚為主,拿起來掂量一下又肥又結實。紅頭魚、加吉魚、黑頭魚等都活蹦亂跳養在水箱裡,現殺現賣,新鮮得很。海虹、扇貝等各種貝類更是堆成「小山」,記者注意到,這裡還有四角蛤蜊、小白蝦、末貨等,這些在一般海鮮市場上不常見的小海鮮。
人們來趕河套大集,除了豐富過年的菜籃子以外,也會買對聯、年畫、福字等,張貼在家中門窗、院牆,迎接新年。年畫、福字、春聯、燈籠等,喜氣洋洋、紅彤彤,最受小朋友和老年人喜歡。 「現在福字做得越來越好看,立體的、絲絨的、各種金燦燦的裝飾,讓福字變得越來越『高大上』。 」帶著小孫女來趕集的林阿姨說,年貨要早點備下。河套大集攤位多,東西多,感受過海貨的熱鬧,賣糧食、百貨、蔬菜、小家電的攤位,也人氣滿滿。除了買一些福字春聯外,林阿姨說,下個大集,還要再來置辦些牛羊肉,帶回家燉煮成醬貨。據大集上的肉攤老闆介紹:「這裡的豬、牛、羊肉都剁成大塊掛在肉檔上賣。這種賣肉方式是大集的特色,不僅增添了很多年味,也為了滿足過年祭祖的需要。 」
記者了解到,到了年根,當地居民大都每集必趕。賣糖果、瓜子、點心的攤主樂樂呵呵地說,每個大集乾貨都能賣幾百斤,記者看到,大集上的瓜子、點心都是現場加工,熱氣騰騰的瓜子、糖炒慄子從大炒鍋裡端出來,趕集人駐足品嘗後,多會稱上幾斤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