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一,我們就要迎來有著「時尚界奧斯卡」之稱的大都會博物館慈善舞會了。當王冠遇見珠寶,當宗教邂逅時髦,今年的 Met Gala 想必會美出天際~
從「鏡花水月」的東方獵奇,到致敬川久保玲的時尚命題,再到今年時尚與天主教想像的華麗主題,奢華又肅穆的宗教元素,很有可能會讓今年的 Met Gala 紅毯美出新的高度。
在這場時尚與天主教藝術的對話中,我們能看到來自於聖地梵蒂岡的法士祭服,以及逾 150 件受天主教啟發的時裝。
想想看,當天 Met Gala 的紅毯上,應當會出現不少宗教人物的造型,不出意料的話,聖母瑪利亞、主教、天使和修女基本都沒跑了。還有哪些美麗的造型,有著深刻的天主教淵源呢?
La Reine Margot
瑪 戈 王 後
— 天主教的華麗想像 —
《瑪戈王后》,1994
伊莎貝拉·阿佳妮
伊莎貝拉·阿佳妮在電影《瑪戈王后》中的天主教造型,是載入影史的經典。她著面罩和一身血紅,在宗教戰爭中接受了陰謀的婚姻,仍舊冷豔疏離,煙視媚行。
《瑪戈王后》,1994
伊莎貝拉·阿佳妮
大仲馬形容當時的瑪戈王后,「她生著黑色的秀髮,光澤的皮膚,長長的睫毛,紅潤的小嘴,雅致的頸脖,柔軟豐滿的身軀,緊裹在高跟緞子鞋裡的一雙孩子的腳。」
《瑪戈王后》,1994
伊莎貝拉·阿佳妮
用大仲馬的話來說,「法蘭西人為自己的國土上開放出如此豔麗的花朵而驕傲」,奈何如此尤物卻成為了宗教的犧牲品。伊莎貝拉·阿佳妮簡直就像是為這個角色而生的。
Alexander McQueen 1994 年春夏
《瑪戈王后》,1994
伊莎貝拉·阿佳妮
當時的法國,天主教和新教徒之間流血戰爭不斷。信仰天主教的法國宮廷,將瑪戈公主嫁給新教徒首領納瓦爾國王亨利,並在大婚之夜策劃了一場血腥屠殺。
《瑪戈王后》,1994
伊莎貝拉·阿佳妮
瑪戈穿的紅色婚服,與她所象徵的天主教身份密切相關。紅底金紋和蕾絲拉夫領無比華麗,長達七米的雍容拖尾,點綴著的珍珠、紅寶石和鑽飾盡顯高貴。
《瑪戈王后》,1994
伊莎貝拉·阿佳妮
瑪戈王后的華服,與身旁的紅衣主教相互呼應。紅底與金色紋路的華麗天主教想像,與新教徒們身著的肅穆黑色大相逕庭。
《瑪戈王后》,1994
伊莎貝拉·阿佳妮
這場從頭到尾都不和諧的婚姻,註定要成為一個悲劇。新婚之夜,法國宮廷的攝政皇后發動了針對新教徒的血腥屠殺,即惡名昭著的「聖巴託羅繆之夜」慘案,將瑪戈無辜的裙袂染滿鮮血。
《教皇誕生》,2011
婚禮上數十位紅衣主教同行的壯觀場面,與《教皇誕生》中在聖地梵蒂岡甄選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場景異曲同工。
Dolce&Gabbana 2013 秋冬
《瑪戈王后》中的寶石后冠以及《教皇誕生》中西斯廷教堂中天主教的華麗壁畫,都出現在了 Dolce&Gabbana 宗教之美集大成的 2013 秋冬系列上。
Dolce&Gabbana 2013 秋冬
當宗教邂逅時髦,時裝天橋上演了一場紅衣主教的聖地巡遊。羅馬天主教的神秘和奢華,不言而喻。
Joan of Arc
聖 女 貞 德
— 神聖之軀的矜持 —
劇集《聖女貞德》,1999
莉莉·索博斯基
如果有人能想到在 Met Gala 上借鑑聖女貞德的造型,這個點題的選項無疑會驚豔全場。畢竟,貞德是法蘭西的救國聖女,是捍衛天主教的聖人之中最為傳奇的女人。
劇集《聖女貞德》,1999
莉莉·索博斯基
從英格麗·褒曼到米拉·喬沃維奇,貞德的經典形象數不勝數,但劇集《聖女貞德》中莉莉·索博斯基的造型卻相當出挑,身披鎖子甲也難掩少女氣,還原了她法國鄉村少女的出身。
劇集《聖女貞德》,1999
莉莉·索博斯基
貞德的甲冑上,裝飾著鎏金的法國國花鳶尾,劍柄上有十字架的浮雕,莉莉·索博斯基清新的少女面龐和柔亮金髮,突出了貞德在螢屏上不常見的女性氣質。
Paco Rebanne 作品,1974 年
作為天主教中女性力量的象徵,聖女貞德一直以來都活躍在時裝伸展臺上。她在宗教戰爭中的悲劇,是無數設計師不竭的靈感源泉。
「Joan of Arc」,Alexander McQueen 1998 年秋冬
Alexander McQueen 2009 年秋冬
McQueen 曾多次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貞德的鎖甲造型,貞德身上那股肅穆又以陰暗收場的女性英雄主義,和 McQueen 的氣質不謀而合。
Christian Dior 1998 年秋冬高級定製
Christian Dior 2006 年秋冬高級定製
莉莉·科爾
John Galliano 時代抹胸板甲的高級定製服,典型的貞德造型,也有著濃厚的天主教氛圍。
Shakespeare's Belief
莎 翁 與 朱 麗 葉
— 莎士比亞的天主教信仰 —
《羅密歐與朱麗葉》,1996
克萊爾·丹妮斯,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
看起來「小清新」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卻由裡到外都被宗教題材所貫穿。羅密歐與朱麗葉分別來自猶太家族和天主教家族,宗教差異加上家族鬥爭,自然是水火不容。
《羅密歐與朱麗葉》,1996
克萊爾·丹妮斯,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
除了隨時掛在胸口的十字架,背在身後的小翅膀,騎士與天使的戀情,是莎翁對天主教題材的樸素想像。
《羅密歐與朱麗葉》,1996
克萊爾·丹妮斯
兩人殉情的天主教堂
幫助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恰是天主教的神父,而釀成兩個人悲劇的地點,恰是義大利維羅納的天主教堂。
《莎翁情史》,1998
格溫妮絲·帕特洛
和莎翁筆下的朱麗葉一樣,莎士比亞的信仰,是在當時新教得勢的英國社會裡,並不合法的羅馬天主教。
《莎翁情史》,1998
格溫妮絲·帕特洛
因此,註定要成為公爵夫人的薇拉夫人,女扮男裝粉墨登場,重新激起莎翁創作和愛情慾望的故事,也變成了一個宗教割裂下的悲劇。
《莎翁情史》,1998
格溫妮絲·帕特洛
與伊莉莎白一世時期的肅殺的新教徒著裝潮流不同,薇拉夫人顯得格外的古典和輕盈,有著羅馬天主教的餘韻。
Alexander McQueen 2013 秋冬
McQueen 的這個迷你系列,呈現了宗教裝飾風格的極致。從教皇到天使,華麗的釘珠拉夫領,將羅馬天主教的幻想編織成華麗羽裳。
Byzantine Empire
騎 士 蒂 朗
— 拜佔庭遺風 —
《騎士蒂朗》,2006
埃斯特爾·努維奧拉
無論是來自羅馬教廷的裝飾文化,還是東西羅馬帝國以及東正教和天主教一分為二後的文化差異,拜佔庭風格的時裝,早已將羅馬帝國的眩暈記錄在案。
《騎士蒂朗》,2006
蕾歐諾·瓦特林,埃斯特爾·努維奧拉
從羅馬教廷到君士坦丁堡,《騎士蒂朗》將拜佔庭風格的著裝潮流共冶一爐。宗教的肅穆感,以及色彩華麗而抽象的裝飾,讓拜佔庭風格成為永恆的時裝命題。
Chanel 1992 年春夏
在 Chanel 的秀場上,我們時常能看見樸素的修女服飾,裝點著絢麗的神職飾品。黑白的肅穆極簡,和拜佔庭的繁複奢華,在這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下,是 Coco Chanel 在奧巴辛修道院度過的童年。
Chanel 2010-2011 巴黎-拜佔庭手工坊系列
20 年代,Coco Chanel 女士去威尼斯度假,受到了拜佔庭建築的啟發,奠定了拜佔庭藝術系列的開端,濃厚的宗教印記一脈相承。
Chanel 2016 早春度假系列
The Queen Isabel
伊 莎 貝 拉 一 世
— 西班牙的天主教女王 —
劇集《伊莎貝拉一世》,2011
米歇爾·珍娜
西班牙帝國的奠基者,西班牙最偉大的女王,與其丈夫斐迪南二世並稱天主教雙王,功績無數,資助哥倫布航海,徵服格拉納達,建立宗教裁判所……一生的傳奇和爭議,完全不亞於英國的伊莉莎白一世與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
劇集《伊莎貝拉一世》,2011
米歇爾·珍娜
伊莎貝拉一世的歷史傳記劇集,也著力呈現了頗有西班牙風味以及宗教裁判所威嚴氣息的女王著裝。各式各樣的寶石王冠,鵝黃翠綠的鮮豔服飾上有華麗的鎏金裝飾。
Christian Lacroix 珠寶十字架T恤
登上美國版 VOGUE 封面
同樣有著西班牙天主教風格的 Christian Lacroix ,尤其擅長將宗教元素和繽紛欲滴的鮮豔色彩結合起來。還記得那件登上了《VOGUE》美國版封面的珠寶十字架T恤嗎?
Christian Lacroix 2009 春夏高級定製
Christian Lacroix 2009 秋冬高級定製
在 Christian Lacroix 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場高級定製秀上,壓軸的模特身著一襲有著華麗裝飾的白裙,宛如西班牙天主教中的聖母瑪利亞,戴著長長的鎏金十字架項鍊和「聖母光環」,甜美又聖潔。
The Nun's Story
修 女 傳
— 赫本最嚴肅的電影 —
《修女傳》,1959
奧黛麗·赫本
《修女傳》是奧黛麗·赫本職業生涯中最為嚴肅的作品,在這部探討個人追求和宗教信仰的電影裡,赫本不施粉黛,以修女的姿態奉獻了自己巔峰的演技。
《修女傳》,1959
奧黛麗·赫本
優雅如她,哪怕只是身穿天主教戰地修女的制服,也總會被當成設計師的靈感繆斯。
Yves Saint Laurent 2010 秋冬系列
YSL 曾經推出過致敬赫本《修女傳》的一個系列,寬袍大袖的白襯衫搭配肅穆的黑色鉛筆裙,頭上是標誌性的修女兜帽,看起來著實是神聖不可侵犯。
換句話說,修女和神父的長袍,確實剪裁素雅雋永,有著近乎完美的輪廓,如同「天上降下的衣裝」,給予時裝設計師以無限的靈感。
在天主教這樣一個美得輕而易舉的主題下,今年的 Met Gala 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呢?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