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了篇關於美的老闆被綁架的文章,結果後臺來了幾百個哭泣的供應商,都是像花生一樣被層層壓榨過油的。
PS:不用找著看了,雖然拖供應商帳期,他們公關刪稿倒一點不耽誤,已經沒了。
天下烏鴉一般黑,不只這一家玩壓榨,是各行各業的供應商都在流淚。
隨便截幾個看看。
其實這些還不是最苦逼的供應商,他們因為雖然承受了帳期、拿到的票據要貼現,但畢竟甲方還在啊,比他們還苦的,是貨送了,那邊甲方倒了。
過去兩年,有一群人風裡雨裡都在等著一個下周就回國的人,但美國疫情這麼嚴重,賈老師也沒敢回來避難。因為欠了供應商幾十個億,甚至有人追債追到了美國,不過隨著樂視的破產,這些欠款也煙消雲散了,
2019年,最倒黴的一個供應商,是江蘇丹陽的一家電子廠,先被樂視坑,後被老羅騙,最後氣得把老羅告成老賴,最近老羅直播發財,也不知道還了沒。
這麼多大大小小的供應商都被坑,根子就在一個詞:——帳期。
帳期是怎麼來的?
原始社會,人們物物交易,及至有了貨幣,又開始錢貨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但隨著時代發展,工業化開始,交貨都是大批量的,很難當面驗明質量,而且很多產品是使用之後才知道合不合格。於是壓款就逐漸出現了,就是交貨的時候先不給你錢,過一段質量沒問題再給,有問題就把問題產品扣掉,給餘下的部分。
壓款的這一段時間,就是所謂的帳期,這時間各行業不太一樣,但一般不宜太久比如超過三個月,因為供應商也需要資金去買原材料、給工人發薪等,久了供應商會撐不住,而頻繁更換供應商也會影響產品質量。就是一個度的問題,各家公司都會自行把握。
隨著時代發展,各行各業不僅開始了+網際網路,還可是了+金融,不管原來什麼行當,都紛紛幹起了金融。幾個網際網路巨頭開始給金融賣流量,後來都自己上手幹起了網際網路金融。
至於製造業,大大小小的供應商就是天然的客戶。但跟網際網路金融先鋒P2P已經被整頓了一樣,實體+金融也有個逐漸變味的過程。
金融狗的眼光確實好使,很快有人發現了帳期在金融方面的妙用,延長帳期,等於在拿供應商的錢當無息貸款,可以挪作他用。尤其對於業務量大的公司,每年銷量破千億,這資金沉澱在帳戶裡可是一筆很大的財富。用的好可以大大增加企業利潤。
比如國美,最早開始利用延長帳期佔用供應商資金,從而發展房地產、快速擴張等業務。
迫於國美當年巨大的銷量,很多供應商都忍了,只有格力董小姐跟國美掰起了手腕。
人不理財,財不理你。這種話可不僅僅說給個人聽,這幾年企業也都學會理財了,佔用的資金拿去買點理財產品,利潤美滋滋。當然,企業踩P2P或信託雷的也有,在一群投資人中間是卓然超群的特大號韭菜。
再厲害點的,還會利用這筆資金放貸,除了供應商資金,還可以利用企業信譽,拆借銀行資金,以極低的資金成本幹起所謂的供應鏈金融。
不少大公司還趁勢辦起了財務公司,美的大公子做的就有一個這種財務公司。
當然,財務公司對於集團企業來講,最大的好處是收支兩條線,而且直接把錢管起來,上千億的生意,動輒數萬的員工,財務不能垂直管理的話,吃飯都能把公司吃出負數。
另外,銀監會批准的財務公司是屬於有牌照的金融機構,能幹不少事情。
海爾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旗下不光有持牌的海爾消費金融,還有P2P平臺海融易,要不是監管整頓P2P,他能把自己搞成一家小銀行。
一般而言,像點樣的財務公司,是不屑於拉長帳期過多佔用供應商錢的,畢竟銀行的資金更便宜、更便利,但有些不像樣的,就不多說了。
早期的帳期是壓款合理形成,但加了過多的金融元素後,有些惡果開始出現了。
實體+金融過度的惡果
是企業都有融資需求,大企業的中小供應商尤其需要,但融資成本越來越高,而且還不能獨立進行很多。
比如一個材料供應商,要準備三套資金,首先,向上遊採購是現款交易,款到後才能提貨;其次,自身生產加工需要一定的運營資質,包括房租、人員工資、設備、水電等運營費用。最後,在把產品賣給核心企業也就是大公司之後,還存在帳期和分期結算,貨到指定地點,驗收後會給個30%左右,核心企業生產加工之後再給一部分,最後還有部分是質量保證金,放著最後給。
所以給大公司當供應商,未必產品最強,首先是融資能力強,能撐過他們的帳期。
而缺錢的中小供應商,要融資也很難繞過核心企業,因為銀行不待見,除了企業主的房產,銀行看不上那堆所謂的機器設備。
要借錢,要麼從核心企業的財務公司想辦法,想找銀行的,還要有核心企業的合同、票據等,要找他們過一道流水,走他們通道,才能去借。
現在銀行也想明白了,小企業風險太大,什麼供應鏈金融,只認抵押或核心企業擔保,所以有些小企業連採購什麼的都要通過核心央企或國企,自己採購銀行不認,通過核心企業反而可以。
這中間,就給所謂的大公司留了一層尋租空間。最近暴雷的雪松信託,前身雪松控股就靠這個發家的,賺錢多到能收信託牌照。
中小供應商如何擺脫融資困境?
疫情之下,眾生皆苦,位於產業鏈末端的中小供應商更苦,也更加的缺錢,好處是今年銀行開始給小企業放水,畢竟地攤貸都出來了。總理都要求金融系統全面要向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這中間應該是有降息。
除了降息,建議再出個政策,就是限制大公司帳期開始,對最長帳期做出限制,讓小企業快點拿錢。
此外,小企業要提高自己的談判議價能力,比如擁有核心技術或核心產品,讓大公司離開你不行,而且即便沒他,你也能獲取別的願意及時付帳的客戶,簡單粗加工已經越來越沒市場。
最後,要發展新的大數據風控機構,這種機構可以為銀行做小微企業貸的助貸,開發出一套數據模型,輸入後可以得到這家企業對應的風險水平及額度,讓其可以不再通過核心企業借款。這樣也能一定程度降低供應商的融資成本。
如此多方面出手,被各大巨頭壓榨的供應商或許能找到出路掙到錢。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互金小說匯。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