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富匯財富
15
2019.11.15
今日兩市開盤後迅速走低,儘管盤中在權重股的帶動下股指出現了快速回升,但午後兩市再度拐頭重新進入到下跌模式,各大指數均以今日最低點收市,截止收盤,滬指下跌0.64%,深成指下跌1.01%,創業板指下跌1.05%,其中滬指再創本輪調整的新低。
在之前的日評中,結合了眼下總體的宏觀經濟狀況,市場人氣以及資金層面等角度,認為股指存在繼續下行的空間。從今日的市場表現來看,仍然維持上述預判。以今天領漲市場的鋼鐵行業為例,今年年初至今,鋼鐵行業受上遊鐵礦石價格上漲和其下遊鋼材需求量收縮的雙重擠壓,鋼鐵行業營收及淨利潤增速雙雙出現大幅下跌。典型的周期性資源品加工業很難在眼下的宏觀環境下出現持續性回升,因此僅一個交易日的價格反彈不足以說明價格拐點的出現。類似的價格走勢近期也發生在包括石油煤炭等周期行業。對於莫爾多夫斯基拐點,我們認為投資者仍需等待一段時間。相反,近期的熱點行業,數字貨幣、無線耳機等板塊,今日股價出現了較大幅度回調。熱點板塊短期仍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但投資者需要留意籌碼鬆動帶來的股價震蕩,特別是由于波動率聚集效應帶來的價格寬幅震蕩的可能。
從消息面來看,今日有媒體報導,關於場外配資合同無效,保底剛兌無效的新聞,該則新聞來源於昨日的《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儘管目前市場不比2015年股市火熱的狀況,但「斷開」場外配資無疑給眼下的市場的資金層面雪上加霜,特別是槓桿資金偏愛的股價持續上漲已進入博傻範疇的標的,投資者需特別留意可能產生的風險。
展望後市,延續謹慎的態度,股指短期已經具備反彈的條件,投資者可根據自身風險偏好,在右側適當參與。市場的總體走向上,震蕩下行的概率最大。
錯誤一:分散化不足:買熟悉的股票不對嗎?
「 買熟悉的股票」是一個十分常見的股票交易錯誤。很多人都聽說過分散投資的理念,在投資中也儘量避免集中投資。但你知道嗎?只投資熟悉的對象就背離了這一理念。
1、無處不在的本地偏差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買股票難道不應該選熟悉的嗎?大家不都是這麼做的嗎?的確,大家都在這樣做。
比如,弗倫奇(French)和波特伯(Poterba)的一項經典研究31 發現,在國別投資中,世界各國的投資者都將絕大多數資產投資於本國市場,這一比例在美國為94%,在英國為82%,在日本為98%。這種現象被稱為「本國偏差」。 本國偏差是本地偏差的一種。本地偏差指的是投資者偏好與自己距離(地理位置、文化圈等)比較近的投資。
比如,上海人可能更偏愛上海公司的股票,四川人可能更偏愛四川公司的股票。胡伯曼(Huberman)的一項研究32 證明,人們確實更偏愛本地股。
1984 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受到美國反壟斷局起訴,其市話業務被分割,依據地區成立了7 個獨立的小貝爾公司並分開上市。之後,投資者只喜歡投資本地的小貝爾公司,不喜歡投資外地的。這種結果只能用投資者偏好本地資產來解釋。 本地偏差還包括哪些?比如,你會不會對住所旁邊的公司情有獨鍾?會不會對與所學專業有關的公司更加關注?如果你所在的單位是上市公司,你會不會買本公司的股票?
對於以上問題,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可能存在本地偏差。但實際上,本地偏差是資本配置的錯誤方式。
2、本地偏差的錯誤—分散化不足
本地偏差錯在哪裡了呢?簡單地說,本地偏差的問題在於分散化不足,這是相對於理性投資的充分分散化而言的。
分散化投資分散的是風險。風險本質上是什麼?先來看兩種情況:第一種,當你最缺錢的時候,你買的股票在虧錢;第二種,當你最有錢的時候,你買的股票在虧錢。
哪種情況叫風險?顯然,第一種情況叫風險。在第一種情況下,在你最缺錢的時候,你買的資產也虧錢,這無異於雪上加霜,是你無法忍受、希望極力避免的;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並不缺錢,資產虧一點不太要緊。
所以,「雪上加霜」,也就是投資的變動方向與現有資產的變動方向一致,這種情況叫風險。 那應該怎樣正確地分散風險呢?建議不要配置與現有資產波動性一致(正相關)的資產,比如你在房地產企業工作,就不應該再配置房地產企業的股票,因為這樣做有可能導致「雪上加霜」的結果。 你應該配置與現有資產波動不相關或反向波動的資產,比如,不再配置房地產這種周期性的股票,而去配置防禦性的食品或醫藥股票。
這樣一來,在你最缺錢的時候,反向波動可以幫到你,或者可以通過減輕波動來減少你的損失。 根據行業不同,股票可以分為防禦性和周期性兩種。防禦性股票對經濟周期不敏感,一般在經濟收縮時配置,其收縮程度比其他股票小。周期性股票對經濟周期敏感,一般在經濟擴張時配置,其擴張速度比其他股票快。
根據經典的資產定價理論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風險源只有一個—大盤,各種資產都與它有一定關係,關係越大,代表這種資產對大盤越敏感,風險也越大。配置與大盤同向波動的資產,會使「雪上加霜」的問題更加嚴重,要想降低風險就不應該這樣做。
那大盤這個風險源代表什麼呢?它代表的是整體宏觀經濟,本國宏觀經濟是影響大盤的主要因素。 接下來,我們對比一下本國股票與外國股票,看看究竟哪種股票的風險大。一個投資者最大的資產是自己的人力資本,或者叫收入。一般人的主要收入是在本國取得的,所以,投資者收入的漲跌大致與本國經濟波動一致。 而本國的股票價值主要取決於公司的經營狀況。本國的公司經營與本國經濟環境密切相關,而與外國經濟的關係卻很小。
所以,本國股票價格的漲跌會與投資者的收入,也就是投資者的最大資產正相關—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雪上加霜」。
相比較而言,外國的股票價格與本國經濟之間的關係要弱得多,與投資者主要資產的相關性也弱很多。
因此,從資本配置的角度看,投資者應該配置一定比例的外國股票,以減輕其與自己最大資產的相關性,有效降低風險。只盯住本國資產是一種配置錯誤。
3、產生本地偏差的心理原因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本地偏差呢?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因為人具有模糊規避的心理。「模糊」指的是一種不確定性,與風險很相似。
不同的是,風險的不確定性是概率已知的,而模糊是人們連不確定事件發生的概率都不清楚,這比風險更讓人難以接受。 在真實世界裡,人們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對很多事情—特別是風險—並不了解,於是就會感覺模糊。 人們非常討厭這種模糊性,因此會選擇它的反面,即相對熟悉的事物。做投資也是一樣,很多投資者認為自己對本國市場更熟悉、對在地理上靠近自己的事物更熟悉、對僱主的股票更熟悉……這些人錯誤地以為配置熟悉的資產比分散化投資的風險小。 但實際上,這不是一種理性的風險分散策略。按照馬科維茨的投資組合理論,做理性的風險分散要計算投資組合中各種資產之間的相關性,以達到風險與收益的最佳平衡。即使你不知道如何計算資產之間的相關性,理解本地偏差,至少可以幫你規避最大的風險源。
錯誤二:簡單分散化:為什麼把雞蛋放在不同籃子裡還是賠了
現在你已經知道,集中投資有風險,如果有可能,我們要將投資分散化。那麼只要分散投資就萬無一失了嗎?真實情況是:即使你把雞蛋放在了不同的籃子裡,籃子也可能在同一輛車上。
下面,我們來看分散化的另一個問題—簡單分散化,這也是一種錯誤的資本配置。
1、資本配置和資產選擇哪個更重要
所有投資都面臨資本配置和資產選擇這兩個步驟。資本配置指的是投資者的資金如何在大類資產中配置,例如多少比例存銀行、多少比例投債券、多少比例買股票等;資產選擇指的是對某類資產的具體選擇,例如買哪些具體的股票。 那麼,這兩個步驟中哪一步更重要?一般人會憑感覺進行資本配置,拍腦袋就決定了,但會花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資產選擇。 但實際上,第一步比第二步重要得多。1991 年,有「全球資產配置之父」之稱的加裡·布林森在一個著名的合作研究中指出:資本配置,即資金如何在股票、債券、銀行存款等大類資產中配置,對總收益的影響超過90%。 這是個出乎意料的結果。大多數人在挑選哪只股票上花費了絕大部分精力,而這對總收益的貢獻率還不足10%。很多人拍腦袋決策的資本配置才至關重要。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資本配置呢?一般人對分散投資的理解是「不應該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充分分散化或最優分散化,很容易導致配置錯誤。
2、簡單分散的1/n 法則
先來做個測試。假設有一筆資金,給你幾個投資選擇:第一,全部投資於一隻貨幣市場基金,它風險小;第二,全部投資於一隻債券型基金,它風險中等;第三,各投一部分。你會怎麼選? 大多數人可能會選擇各投一部分,以分散風險,並期待獲得平均收益。各投1/2 是人們在分散投資時的一種典型做法。 再給你一組選擇:第一,全部投資於一隻債券型基金,它風險中等;第二,全部投資於一隻股票型基金,它風險高;第三,各投一部分。你可能還是會選擇各投1/2。 再換一組選擇:第一,全部投資於一隻貨幣市場基金,它風險小;第二,全部投資於一隻股票型基金,它風險高;第三,各投一部分。你可能依然會選擇各投1/2。 不管資產的風險是小中配、中高配還是高小配,很多投資者在分配資金時都會各投1/2。這不是一個沒有依據的猜測。
2001 年,理察·塞勒與他的合作者做過一個研究35,發現人們是想要做分散化投資的,但只做到了簡單分散化。研究表明,在170 家大型企業的年金投資計劃中,無論可選的投資項目是什麼,投資者都只是對每種項目各投1/n。
在這項研究中:如果可供選擇的投資項目是股票型和債券型兩種基金,投資者會各投50%;如果是股票型和混合型(50% 投資於股票,50% 投資於債券)兩種基金,投資者還是會各投50%;如果是債券型和混合型兩種基金,投資者依然各投50%。無論面對什麼選擇,投資者都會按1/n 的比例來「出牌」,這被稱為「1/n 法則」。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其中的差別非常大:在第一種選擇下,投資者的資產實際投資於股票的比例為50%;在第二種選擇下,這一比例為75%;在第三種選擇下,這一比例為25%。
3、理性的資本配置
「1/n 法則」不是一種理性的資本配置方式。那理性人會怎麼選?無論可選擇的投資項目是什麼,理性投資者都應該非常清楚自己的風險偏好,並且其風險偏好不會發生改變。
也就是說,理性人在以上三種可選擇的品種中,會精確計算資本配置的比例,最終投資於某種風險資產(例如股票)的比例在三種情況下都是一致的。 對這個人來說,如果最優投資於股票的比例為40%,則無論給出哪些可選擇的資產,他最終投資於股票的比例都應該為40%。 所以,「1/n 法則」這種簡單的分散投資方式與理性的精確分散是不同的。簡單分散化錯用了資本配置,對於投資決策來說是一種不可忽視的錯誤。 那麼,理性的分散化究竟應該怎樣做呢?實際上,理性分散化或最優資本配置的比例是可以精確計量的。每個人的最優資本配置應該讓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而效用值取決於三個變量:資產的收益、資產的風險和自己的風險偏好。
也就是說,面對同樣的資產,每個人的最優資本配置的比例取決於各人的風險偏好,理性人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來計算最適合自己的配置比例。 比如:A 更厭惡風險一些,那麼A 的最優資本配置計算出來可能會是將62.7% 的資金投資於銀行,37.3% 投資於股票;而B沒那麼厭惡風險,B的最優資本配置計算出來可能會是將36.4% 的資金投資於銀行,63.6% 投資於股票。 由於A 和B 的風險偏好不同,所以他們的資本配置也不一樣。任何人都有確定的風險偏好,所以對於每個人來說,最優資本配置是確定的。
文章來源: 《陸蓉行為金融學講義》
富匯財富提供多元化、國際領先的資產管理服務,致力成為投資人全球布局的最佳導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