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50歲的大林和40歲的小林(均為化名),是一對親兄弟,因患有遺傳性角膜混濁,若不移植角膜,可能失明。幸運的是,日前,他們等到了一對來自南平的角膜。捐獻者是南平一位68歲的老人,其不幸遭遇車禍,經搶救後仍腦死亡,家人強忍悲痛,捐出老人的角膜,讓老人以另一種方式重見光明。
01
兄弟倆險失明 同日手術復明
昨日,大林和小林兄弟倆還在住院,可喜的是,他們的視力正慢慢恢復,只要不排異,角膜可終生使用。
兄弟倆的外婆和媽媽,眼睛都有角膜混濁的問題,也就是角膜營養不良。10多年前,他們的視力慢慢減退,被診斷為遺傳性角膜混濁。兩個月前,兄弟倆的雙眼視力急劇下降,只剩0.1,只能看到一米開外的東西,如不及時手術,可能失明。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個月前,兄弟倆趕到福建協和醫院,登記了角膜移植。8月9日晚,福建協和醫院眼科醫生趕往南平,次日凌晨5時許,取到捐獻者的眼角膜後,立即趕回醫院。
與此同時,該院眼科眼角膜移植組的醫生緊急通知大林、小林趕到醫院,開通綠色通道,快速辦理了入院手續。當晚6時,該院眼科主任胡建章花了4小時,分別為這對兄弟的一隻眼睛做了深板層角膜移植手術。
02
角膜稀缺 四種渠道可捐贈
「不少人還在苦苦等待!」福建協和醫院眼科的胡建章主任說,目前,捐獻角膜者較少,不少病人在等待角膜移植,最小的才出生兩個月。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角膜捐獻的行列。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角膜疾病是第四大致盲病患,僅次於白內障、青光眼、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角膜移植可使患者恢復視力。我國因眼角膜疾病致盲患者約400萬,每年至少需實施30萬例角膜移植手術,但因捐獻不足,每年僅能實施約5000例手術,大量患者無法復明。
通俗地說,眼角膜是眼球最前面的一層無色透明膜,它是人體組織,不是人體器官。目前,國內的角膜移植是去世後捐獻,但生前要辦好有關手續,捐獻者必須是生前自願或身後家屬同意。通常,6個月至60歲且角膜健康者均適合,尤其是因急性疾病或外傷去世的;6個月以內的嬰兒與90歲以上的老年人,因角膜功能差,不適合捐獻。
與腎臟移植等「一對一」捐贈的器官移植不同,角膜移植對配型要求不高,可集中儲存分發,為此,中國很早就建立了眼庫,但大多眼庫常年庫存量接近零。海都君了解到,自福建省紅十字會的器官和遺體捐獻工作開展以來,共收到捐獻的角膜75片。
目前
捐獻角膜主要有四個渠道
1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微信公眾號進行登記。
2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www.codac.org.cn)」網站進行登記。
3通過當地紅十字會捐獻管理機構或登記站進行書面登記。
4通過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授權單位或組織進行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