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如果沒去過新疆,你可能會想到沙漠與戈壁,想到吐魯番的葡萄和哈密瓜,想到傳說中的天山天池……
如果你去過新疆,你可能嘗過了鮮嫩的椒麻雞,喝過了香濃的西域奶,看過了九曲十八彎的巴音布魯克……
但是,我想說,你吃的、你看的、你聽的,還遠遠不夠,在新疆白杏飄香的6月末,SELF講壇走進了新疆,這一次,我們帶你走得更深、更遠。
羅布泊,這個世界著名的無人區,曾讓多少探險家為之著迷。1980年,彭加木帶領科考隊進入羅布泊為中國尋找鉀鹽礦,不幸失蹤,成為羅布泊科考歷史上最大的遺憾。
為了尋找彭加木並完成他未竟的事業,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新疆羅布泊綜合考察隊隊長夏訓誠在此後幾十年中,38次進入羅布泊進行科學考察。
他們發現了羅布泊大耳朵的成因,找到了紅柳沙包的秘密,否定了羅布泊遊移的假說……最重要的是,他們為國家找到了豐富的鉀鹽礦儲,讓這片「死亡之海」最終變成「希望之洲」。
然而,不管時光如何流逝,世事如何變遷,在夏訓誠的心裡,彭加木的身影,成了他一生永難忘懷的記憶。
黃沙漫漫,戈壁荒漠,是我們對新疆的最大誤解。作為推動"新疆天山"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主要牽頭者,在楊兆萍的眼中,天山的美,在皮,也在骨。
在託木爾的紅層峽谷,從樹枝狀的淺溝,到城堡狀的巖石,再到柱狀的紅層地貌,跌宕起伏,壯觀雄偉。
在天鵝與水鳥繁殖的巴音布魯克,河流蜿蜒盤旋,像絲綢之路的絲帶,也像當地蒙古族的哈達。
在喀拉峻-庫德寧,作為野核桃、歐洲李的起源地,這裡森林與草原交織,「每到春天的時候,一陣紅色、一陣白色,花海不斷交替,形成了獨特的花斑森林;到秋天層林盡染,又是一番獨特風貌。」
精絕古城,這個在懸疑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地名,在歷史上是真正存在的。這個2000多年前立於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古老城邦,是古代絲綢之路南路上的一顆明珠。
在這裡,從事考古工作40多年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王炳華和他的團隊發掘出無數珍貴的文物,從精絕國王夫婦的乾屍和中西方風格交匯的墓葬、佛寺建築、到漢朝文字木簡、西亞風格的印花棉布,我們看到這個絲路小城2000多年前的繁華和東西方交流的盛況。
然而,它的落幕卻是如此突然,在王炳華眼中「精絕考古,是一局並沒有結束的棋」,它還有很多謎題等待我們去挖掘。
伊寧的手風琴大師、尉犁縣的吟遊詩人、吐魯番火焰山的無影手打鐵匠、庫車的合奏……這些都是新疆的音樂。為了一探究竟,獨立音樂人李星宇深入新疆的村落,收集各種民族樂器彈奏出的聲音,記錄下這些獨一無二的新疆之聲。
新疆音樂在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地位,也是獨一無二的。「在唐代,庫車(龜茲)曾是東方的維也納,是當時的世界音樂之都,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都在這裡匯合,他們歌舞昇平,交換著不同的文化。西域音樂由此到了東土大唐,隋唐時期把這些東西教給那些樂師,成為了唐代的雅樂,成為中國古代音樂的一個代表」。
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中有一種神奇的植物,它看起來黑糊糊的,如果把礦泉水倒在它的表面,幾秒鐘內,它就可以變綠,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元明無意中發現了它,並給它起了一個很貼切的名字,叫「沙漠皮膚」。
他們研究發現,這種「皮膚」的結構充分體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不僅自帶防曬功能,還可以固氮為其他植物製造養分,還可以直接從空氣中抓取水分,它的一生仿佛開掛!
世界上沒有真正完美的生物,「沙漠皮膚」也是一樣,它的弊端是會阻擋一些種子落地生根,導致局部生物多樣性的匱乏。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張元明和他的團隊發現了另外一種奇特的植物,這種植物的智慧同樣讓人驚嘆。
「臧克家先生說,創新才是詩詞的生命,要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語言新。沒有創新就沒有動力。要寫我們熟悉的東西、常見的東西,比如新疆是種哈密瓜的地方,如果你不去寫這些東西,而是別人家的東西,你肯定寫不好。」
新疆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星漢對詩詞創作有獨特的認識,他認為對中華詩詞的熱愛,僅僅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還遠不夠,應該用我們的筆寫出偉大的時代,「拿到今天,李白也比不過我們,因為李白沒有我們的胸襟,沒有我們的高度,更沒有今天的創作環境。」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地形複雜、環境乾旱,罕有人至,但是這個「死亡之海」裡,卻有一條「綠絲帶」。
上個世紀90年代,塔克拉瑪幹沙漠附近發現了油氣資源,咱們國家開始進行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但是這個地方環境惡劣,沙丘比較高大,要進行油田開發,建設物資怎麼運進去,人怎麼運進去……最終國家決定要修一條沙漠公路。
1992年,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徐新文與新疆生地所的一批科學家參加了沙漠公路的建設,在這過程中,他們克服了諸多困難,解決了一系列科學問題。如今,沙漠公路的解決方案已經成為世界沙漠公路的典範,走向國際。
在新疆,從海拔負150米的艾丁湖到崑崙山海拔8000多米的雪山高峰,有近10種不同的生態系統類型,每一種生態類型都多姿多彩,造就了新疆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其中北疆荒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種大型瀕危野生動物就是野驢和野馬。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維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專家,他長期跟蹤研究野驢和野馬,為了研究它們的習性,長期奔波於野外,收集最新鮮的動物糞便,觀察他們行走的路線,研究它們日常行為的含義。
最重要的是,他與林業部門的同志共同奮鬥,將人工繁育的野馬種群成功野放到自然家園,實現了「野馬回家」。他說「我們研究野生動物,目的就是要保護好他們」。
2019年6月30日在烏魯木齊市新疆廣播電視臺舉辦的這場演講活動,是SELF格致論道講壇的第41期活動,也是講壇落地新疆的第一次活動。
本期活動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
關於SELF格致論道講壇「SELF格致論道」講壇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致力於精英思想的跨界傳播,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縮寫,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關注微信公眾號SELFtalks、微博號SELF格致論道講壇獲取更多信息。
本文出品自「SELF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