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26日消息,現代社會發展的腳步愈來愈快,人們對於婚戀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浮躁而缺乏耐心。但即便如此忙碌,人們對於性的興趣卻似乎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下降:在線約會APP,色情網站和錄像帶,婚戀網站與徵婚廣告到處都是,甚至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能夠延續至今——這些都是人類對性行為持續保持興趣的證據。除非藥物濫用和輻射環境危害徹底摧毀人類對性的欲望,否則在那之前,性的話題仍然將持續存在,並從各方面持續塑造我們的社會與生活。
但我們有時候不禁好奇,假如人類完全喪失了性慾,這樣的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它將怎麼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互動?這對於環境意味著什麼?而一旦到了關係到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生存繁衍受到威脅時,政府又是否應該介入?政府又該如何介入?
為了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媒體聯絡到美國一些社會學家,人口學家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專家來給出他們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以下就是專訪內容:
一、格裡高利·米歇爾(Gregory Mitchell)
美國威廉士學院婦女性別與性研究助理教授,《旅遊景點:巴西性生態中種族性與男性氣概》一書的作者
那時候人們仍然會有性行為的。這一點是基本可以肯定的,但或許並非出自於性慾的驅使,而僅僅是為了繁殖後代。那樣的性行為恐怕也不會有什麼樂趣可言,所以或許在進行這樣的性行為時你會需要用到偉哥和潤滑劑之類的輔助用品。但這一點說實話也並非新鮮事,現在的社會中,不分年齡,從很多家庭主婦到性工作者,很多人都經歷過,或者長期經歷著沒有性慾的,例行公事一般的性生活。
而到那時,社會上那些有經濟能力,能夠負擔去生殖診所的人士則可能更傾向於通過生殖診所的方式繁衍後代,而不是承受進行「古老而過時的人類繁衍行為」帶來的「恥辱感」。因此到那時,性生活可能將成為社會最底層人群的專利。一夜之間,全球的人口出生率將出現大幅度下跌。而代孕以及領養等行為將造成全球人口分布的重塑。儘管在一開始,至少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這樣的趨勢總體是有益的,因為他們原本就面臨人口過多以及食物等資源匱乏的困境。但人口的長期下降從長遠來看卻將為當地乃至全球經濟帶來重大的打擊。
而如果談到教育,在校學生們的成績應該會出現比較明顯的提升,因為男生女生們的心思不再會被諸如約會,聚會,戀愛甚至觀看色情錄像等其他活動而造成分心。可以設想,出生在完全沒有性慾體驗時代的一代人,他們與喪失性慾的第一代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因為第一代人的腦海裡仍然留有性愛體驗的記憶,而在性慾全面消失後出生的新世代則完全不會有這樣的記憶。
而從人類學角度看,性行為所起到的是一種繁殖下一代的作用。另外它還會產生一種被社會學家們稱之為「對偶結合」的聯繫,或者簡單說來就是一種親密感。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即便是一對夫妻在非常長久的一段時間內都沒有性生活,但是他們之間仍然能夠體驗到一種相互依戀和親密感。在過去的12年間,作為一名性經濟的研究者,我曾經採訪過數以百計的性工作者,如果不說全部的話,那至少其中的大部分人都表示她們曾經遇到過一些客人,他們花錢只是為了和她們說說話或者和她們擁抱。因此,即便沒有性生活,人類也仍然需要親密關係。所以或許那時候將會出現大量的「親密關係工作者」(區別於當前的性工作者),她們的工作將是為異性提供親密的身體接觸和精神慰藉,而非性交行為。
最近,關於男女之間的性別關係可能也將經歷完全的重塑。在喪失性慾的年代,類似現在的男同性戀或者女同性戀將具有與現在完全不同的意義,而世界各地現存的很多LGBT(註:指女同性戀(Lesbians)、男同性戀(Gays)、雙性戀(Bisexuals)以及跨性別者(Transgender))社團也將逐漸因為失去意義而消亡。但在另一方面,家庭的概念可能將經歷一次「擴張性重塑」:失去了性別約束之後的社會中,幾個同樣性別的好朋友們可能會相約一起撫養孩子,共同承擔責任並享受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在一個擺脫了生物學以及繁衍限制與預期的社會中,經歷數代人的時間後,我們當前對於男性或者女性的觀點可能也會逐漸趨於消失,並被某種更為性別中性的社會概念所替代。
二、佳裡·加布裡埃爾-卡斯楚(Cary Gabriel Costello)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社會學助理教授及LGBT研究部門主管
對於性的理解在不同的時代,在不同的社會中都會有所不同。這一點對於現代社會中生活的人們來說可能會顯得有些難以理解,因為我們往往傾向於將性作為是一種普世性的,不可避免且必須的基礎性活動。只有基於這一基礎才可以發展某種親密關係,進而討論婚姻或者繁衍後代的話題。但事實上,只要將時間往前回撥100多年,我們就會發現當時對於性的觀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西方,人們觀念中認為的「好女人」應該是沒有「下流欲望」的,換句話說,應該是性冷淡的。當時人們對於男人和女人的看法是與現在完全不同的:人們認為男人天生就是好色的,但這對於男人並不是好事,因為人們認為性高潮是一件危險的事,會耗盡人的精氣神。因此當時的醫生和科學家們告誡男人們應該節制自己的性慾,只進行為了繁衍為目的的最低限度的性活動。
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另外一項不同尋常之處還在於當時的人們傾向於將男人與女人視作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生物。但如果我們僅僅考察將性慾從上流社會中移除將可能產生的影響,那麼很多事情將變得更加清楚。首先,人們將繼續從事性生活,即便女性將會是「毫無激情的」。女性渴望繁衍後代,即便實現繁衍的過程對於她們來說是非常痛苦的。其次,屆時的婚姻關係相比現代社會將要穩定得多,因為那時的婚姻不再是基於虛幻的浪漫主義激情,而是更加務實的關係。
今天,很多人在討論為何現代西方社會中有將近一半的婚姻以離婚告終,而在150年前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離婚則是極為罕見的事件時,往往傾向於認為其背後的原因是過去人們對於「在婚姻中維繫性愛」抱有更強的道德承諾。但事實上,維多利亞時代的婚姻從最一開始就並非基於激情。一對無性婚姻的夫婦被認為是美滿的,而非導致婚姻終結的原因。
還有,儘管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將情慾認為是危險的思想,但那時的人們也需要感情的寄託。不過,由於那時候普遍認為男人與女人之間存在極大的差異,因此異性之間是難以相互理解的。於是,人們往往將這種對於感情交流的需求寄託於他們的同性好友,從深厚的友誼中,而非婚姻關係裡獲得這種滿足感。用今天的心理學術語,這種關係可能會被歸入「同性浪漫無性戀關係」:他們深愛他們的知心好友。這也讓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社會中,同性成年人之間的社交圈子要比今天的美國乃至西方社會要牢固得多。這一點向我們證明了,情慾的缺失是可以與強烈的情感需求以及牢固的社會紐帶,乃至穩定的婚姻關係和延續的後代繁衍行為共存的。
三、羅賓-李維斯·布朗(Robyn Lewis Brown)
美國肯塔基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該校「健康,社會與人口項目」副主管
如果在維多利亞時代,所有人都突然喪失了性慾,這是非常有可能的。一個人的生理屬性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他或她的社會屬性。如果真是那樣,那麼當時的男人與女人們或許將會過的輕鬆一些,可以比較容易地達到與他(她)們的性別相匹配的社會期望。
今天,我們對於性慾乃至性感的認識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想一想社會主流觀念對於不同性別的「期望」也會很有意思,也就是說,社會往往期待男生們成為「真正的」男人,女生們則應該像個「真正的」女人。男子氣概應該是具有陽剛之氣的,性慾旺盛的;而女人味則應該是陰柔的,性感的。這其中有多少是基於生物學基礎的?我認為或許並不太多。期望人們具備「男人的樣子」或者「女人的樣子」更多可能來自社會期待,而非生物學本能。因此,假如生物學意義上的性慾一夜之間突然消失,我想社會上並不太可能如很多人設想的那樣出現迅速而劇烈的改變。
四、勞倫-M·卡朋特(Laura M. Carpenter)
範德堡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性與生活:從童貞到偉哥,我們一生中性生活的變化》一書的作者
如果地球上的每個人都突然喪失了性慾,那麼人們仍將從事性生活。人們會出於各種其他原因發生性行為,這其中並不包括性慾——即便是在今天,這樣的情況都是司空見慣的。當然,今天大部分人發生性行為是因為他們有性慾,並且性交讓他(她)們不管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感覺很好。但人們也會出於繁衍後代的目的而發生性行為,為了表達與其他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而從事性行為,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發生性行為,為了顯示自己的創造性,為了舒緩壓力,為了在同齡人中凸顯自己,為了幫助睡眠,為了取悅伴侶,為了報復前男友(前女友),為了向別人炫耀,為了掙錢,或者為了顯示自己的主導地位,凡此種種,人們會為無數的不同原因而選擇發生性行為。
社會學家們一般傾向於認為性慾並非生物學上的,至少並非簡單字面意義上的生物學屬性,而是受到了顯著的社會與文化影響。這也是為何在不同社會中人們對於「出於何種理由或動機而發生性關係是可以接受的」這一問題會產生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並且我們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性的態度和看法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這背後,性的生物學本能驅動只起到了次要的作用,因此,除非發生更為巨大的改變,否則性慾如果完全消失是不可能阻止人類繼續發生性行為的。
五、瑞尼·阿爾莫林(Rene Almeling)
美國耶魯大學社會學與公共健康學院副教授,《生殖細胞:精子與卵子的醫學市場》一書的作者
先說個不太正經的答案吧,那就是如果沒有了性慾,這個世界或許會少了很多樂趣。但即便每個人都不再進行性行為,人類的繁衍應該也不至於會受到嚴重影響。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們有很多方法能夠幫助實現人類的繁殖,人工授精技術並不需要男女之間直接發生性交。事實上,很久之前人類便有了這樣的技術:人們將精液存儲起來,並使用注射器將精液注入女性的陰道或子宮內而實現受孕。
而更加複雜一些的技術被稱作「體外受精」(IVF)。在這種技術中,女性連續數周給自己注射專門的藥物,以產生多個成熟卵子。隨後通過門診手術將卵子取出並在培養皿中與精子結合。經過數天培育之後,如果胚胎開始發育,則將初生的胚胎體植入一名女性的子宮內。同樣的方式也適用於冷凍保存的卵子或者代孕行為。所謂代孕行為就是女性在自己子宮內植入胚胎並孕育產下嬰兒,但這個胚胎是他人的,與她本人並無關係,她只是代人懷孕。
生殖技術的發展將完全能夠讓人類不必進行性行為而不至於影響後代的繁衍,但這並非完全沒有風險。接受藥物排卵和手術的女性將面臨短期風險,如卵巢過度刺激,感染以及麻醉導致的併發症等等。而長期影響在目前則難以判斷,因為目前缺少針對接受了體外取卵手術以及那些捐贈卵子的女性長期影響方面的專門研究。女性健康倡導者們對於這一塊醫學知識的缺失長期以來一直表達著她們的不滿,但假如真的有一天人類的繁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於這項技術,那時候這個問題就會引起廣泛關注了。
六、蕾切爾·富蘭克林(Rachel Franklin)
美國布朗大學人口學研究副教授
如果地球上的每個人都失去了性慾,三件事情可能會發生:首先,人口出生率將會出現劇烈下降,或許我們還可以斷定那時候的世界總人口也將開始萎縮,因為人口還在正常生老病死,但是用來抵消死亡人口的新生兒數量卻在下降。
但是失去性慾並不等於失去繁殖能力,因此,或許在數年之後,社會上會掀起一場「鼓勵生育」的運動。我想這樣的運動肯定會對婦女,以及其他邊緣人群的生活和境遇造成影響。設想一下,當人口開始萎縮,政府需要更多的出生人口在維持社會勞動力規模和軍隊員額,那時候的政策將會是怎樣的?
第三點,也是最可能發生的是,政府那時候將會將大量資源投入與性有關的研究中,試圖找出人類失去性慾的本源是什麼,並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七、羅納德·格林(Ronald M. Green)
達特茅斯學院醫學院生物倫理學榮休教授,世界宗教傳統倫理學專家
請想一想這個問題。在你認為生命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一些事情中,有哪些其實是有賴於人類文明繼續存在下去才有它的意義的?比如說你喜歡偉大的文學或者某項體育運動。但如果世界上不再有人知道莎士比亞是誰,不再有人知道默罕穆德是誰,那將是什麼樣的情景?如果人類的一切成就都消失在塵土之中,無人記得,也無人在意,那將是怎樣的情景?
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滅絕是我們最為絕望的想法。不管我們自身是否想要孩子,在內心深處堅信我們這個物種將會持續存在下去實際上是我們很多人生活下去,並讓生活充滿活力的動力源泉之一。一旦知道不會再有將來,我們又何必活在現在?知道不會有任何讀者,我為什麼還要殫精竭慮創作偉大的文學作品?為什麼還要努力工作,設計輝煌經典的建築?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們堅信這樣做了之後,我們的後人一定會讚賞,肯定我們的成就和我們所付出的努力。
現在,讓我們設想這樣一種情景:不管出於何種原因,假設人類突然之間全部失去了性慾或者繁殖後代的欲望,並且其嚴重程度已經開始威脅到全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生存。那麼,到那時,政府是否有權強迫人們繁殖後代?
當然有權!道理很簡單,沒有任何一代人,或者幾代人有權力決定整個人類物種的命運。我們對於未來和過去都承擔著責任,要讓人類這個物種一直延續下去。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我們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主要宗教,比如猶太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等,都是鼓勵人們生育的,要求信徒們都要生育孩子。甚至傳統的猶太教教義中還明確要求信徒必須至少要養育兩個孩子,最好是一個男孩一個女孩。這樣的教義在今天這個人口爆炸的年代常常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事實也確實如此。但這並不是教義本身的錯,而是時代的不同。在這些教義的誕生年代,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是常態,降低的出生率可能就意味著人口的萎縮甚至消亡。正是在那樣的特定環境下,鼓勵信徒生育的宗教教義便顯得非常自然了。
如果我們逆轉時間,讓當前的人口增長率以及我們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倒轉回去,一切都不會有什麼大問題。但如果太多現代人不願意生孩子,甚至到了危及到整個人類物種生存的時候,那麼或許是時候宣布墮胎非法,並在每家人家的臥室派駐警察了。到那時候,強迫人們違背他們的意願進行性交將是國家任務,這屬於經過批准的合法強姦。
八、米歇爾·梅耶(Michelle Meyer)
美國格伊辛格衛生系統(GHS)轉化生物倫理與健康政策中心研究倫理副主管,助理教授;
我非常相信,如果地球上所有人都突然之間失去了性慾,人們仍然會從事大量的性生活——或者以其他方式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現在有很多人會選擇通過體外受精或者其他輔助生殖方式達成為人父母的願望,這一事實表明,生育後代所帶來的生理上的,經濟上的或者情感上的各種變化,人們追求繁育後代的欲望,是與人們追求性生活的其他各種理由分開而獨立存在的。也就是說,即便我們喪失了性慾,但我們想要孕育後代,想要撫養一個與自己有基因遺傳關係的孩子的欲望是不會隨之消失的。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如果地球上所有人都喪失了性慾,那麼計劃外的懷孕情況將會少得多,甚至有可能消失,而這或許是一件好事。相應的,地球上人口的增長率也將會顯著下降,這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也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但我並不認為在那樣的情況下,到時候將會需要國家強行幹預,以提升本國的人口出生率。
至於國家強迫生育的倫理合理性?這當然是非法的。強迫兩個個體在違背自身意願的情況下發生性行為可被視作是國家授權的合法強姦,這違反了各項法律以及幾乎所有的倫理框架。如果真的需要增加人口數量,以維持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存在,那麼除了性交之外,我們有許許多多可以替代的技術可供選擇。我的一個從事生物倫理學研究的同事之前就曾經預言「性生活將會終結」。他的觀點是,在未來數十年內,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選擇藉助技術的幫助實現生育,而不是性交,因為那樣作為父母親將能夠更好的決定後代的各項特徵,並且這樣做在費用上並不貴,技術並不複雜,更加安全,而且是合法的。當然,需要澄清的一點是,我同事並沒有說人類將就此告別性生活,因為人們儘管不再依靠性生活繁衍後代,但出於其他目的,他們仍然會進行性生活。
政府唯一可能採取的措施或許是從個體身上採集皮膚細胞,隨後通過生物技術將這些細胞轉化為多功能幹細胞,隨後將其培養為生殖細胞,並藉助體外授精的方式來製造胚胎,最後通過國家付費,僱傭女性進行代孕生育的方式來進行。而且,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或許在那時候,人工子宮將能夠有效地替代真實母體而承擔起胚胎的孕育任務。這樣一來,所謂「國家授權的合法強姦」就不再是必然出現的現象了。
而國家甚至還可以做的更好,比如國家可以通過付費的方式僱人養育生下來的孩子,教育他們長大成人,而不是強行要求細胞提供人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這樣一來作為國家也就避免了違背細胞提供人的意願而強行要求撫養人必須為孩子生物學父母的倫理學問題。當然國家還可以不違背任何公民的意願,通過經濟獎勵等方式,鼓勵人們捐獻用於生殖目的的皮膚細胞等。這樣做並不新鮮,現在的社會中就有很多人捐獻精子或者卵子的做法。
但如果我以上的分析都錯了,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由於缺乏性慾而最終滅絕,那麼是否可以說我們之前沒有採取國家強制行動的主張實際上是不道德的?因為未來人類種群是否能夠繼續存在或許就取決於當前我們的選擇。對於這個問題的簡單回答是否定的。至少對於未來的一部分人,我們的確負有道義或倫理上的責任。舉個例子,假設我現在剛剛懷孕,而我在明知某種藥物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服用了這種藥物,結果導致出生後的孩子出現了終生殘疾,那麼對這個孩子來說,我當初對她還是個胎兒時的所作所為是不道德的,也是不符合倫理的。
但反過來,大部分倫理學家都認為,我們並沒有責任要去確保人類的繁衍。我選擇不生孩子是我的自由,這並非不道德之事,我選擇不要懷孕更是平淡無奇。但如果從更高層面上看,它背後的意義將更為重大:如果每個人都做出了和我一樣的選擇,那麼這就意味著人類作為一個種族將會滅亡。這可真是遺憾!但是這樣做的確沒有損害任何人的利益,因此也並非是不合倫理或者不道德的行為。不過事實上,國家通過經濟手段激勵人們繁育後代的做法其實現在就已經有了。順便說一句,這種做法的名稱叫做「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