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9月7日電 題:上海多學科專家攜手探索音樂療法 優美旋律舒緩醫患身心
中新社記者 陳靜
作為藝術表達形式,民眾喜聞樂見的音樂能影響體內多種遞質、激素,成為一種輔助治療的手段。上海的醫療機構正不斷探索開展音樂療法幫助患者舒緩焦慮,感受生命的美好,增強健康生活的信心。
記者7日走進上海第十人民醫院,體驗音樂治療帶來的片刻寧靜與安詳。
靜安區癌症康復促進會的楊女士告訴記者,她是上海十院音樂治療的忠實「粉絲」,每次醫院開展音樂治療活動,都會積極報名參加。作為癌症康復志願者,楊女士常活躍在腫瘤患者病床前,用笑容鼓舞人心。她坦言:「雖然每天微笑對人,但是很多時候自己內心會覺得焦慮無助。音樂治療的冥想活動讓我感受到了平靜和放鬆,每次音樂治療都給我強大的心理支持。」
音樂治療,就是用音樂的元素和形式對患者開展治療,通過緩解和消除人們不良情緒,從自我接納中看到美好的生命。上海十院康復科主任、音樂治療聯合門診專家許綱對記者表示,起初創建音樂治療是源於腫瘤科等重症科室醫護人員的擔憂。有些患者在院治療期間恢復情況良好,各項指標正常,但出院後隔一段時間來複查,卻發現很多指標不斷下降,健康狀況不斷惡化。有些曾被醫生認為至少可以存活10年以上的患者,甚至沒有「撐過」5年生存期。
十院探索成立由康復科、精神心理科和心理護理專家、社工組成的音樂治療多學科診療團隊,為有心理康復需求的患者,提供音樂治療幹預。治療師扮演著「老師」「醫生」「朋友」等角色。他們了解患者的病因、疾病的診斷及患者的需求,用專業知識設計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用音樂解決心理問題,
十院音樂治療師盛子家接受記者採訪時講述了一個病例的故事。此前,16歲的高中女生寧寧(化名)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和睡眠障礙,已休學在家一年多。今年初,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寧寧變得更加情緒化。在音樂治療聯合門診治療3個療程後,寧寧成功重返校園。本學期開學前,挑戰住校生活的寧寧向盛子家醫生徵詢一些助眠的音樂,在醫生精心選擇歌曲陪伴下,成功融入學校集體生活。
自2015年起,十院先後與上海大學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合作成立了專門的「音樂治療聯合工作室」,德國音樂治療專家Wolfgang Mastnak受聘成為顧問。5年來,眾多患者因此獲益。醫院累計開展了逾500人次個體治療、4000餘人次團體治療。
其實,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每天工作量巨大,壓力的累積會產生職業倦怠感。記者在採訪中獲悉,醫院會為醫護定期開展音樂治療活動,給他們舒壓。這些平日裡幫助患者解除病痛的醫護人紛紛表示:「在音樂治療活動中感受到了無比的放鬆,眉毛都要笑彎了」「感受到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會在工作中儘量嘗試平衡身心」。
據悉,十院成功探索開展音樂治療幹預獲得了中國生命關愛協會「人文品牌創新案例」、上海市衛健委「創新性志願服務項目」等多項榮譽,並獲得上海乃至國家等多個項目資助。(完)